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人们逐渐提高对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视,面对接近成人的高校学生,其管理方式必定与中小学管理制度不同,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重以人为本,需要考虑管理制度与社会接轨方式,培养学生高度自制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高度,加强责任心,使相互间沟通顺畅,促进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配合,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高校氛围,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教育环境。高校管理制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行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根本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建立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管理制度。本文将通过对以人为本指导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意义以及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其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研究分析
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高校教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其教育受众不同,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高校学生年龄层次偏大,基本介于成人与未成年人之间,此时的学生已经具有足够自主意识,而现代化生活逐渐普及,使当代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措施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关注,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教育管理。但许多学校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旧使用强制手段进行学生管理,导致学生不服从管理,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管理混乱,阻碍高校管理进程。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高校发展进步,还对学生心理、思想、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促进管理制度的进步与完善。
1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意义
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中,由于高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若忽略其自主性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反抗行为,阻碍管理制度的落实。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要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高校师生间交流沟通,促进相互理解,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根本诉求,发挥管理制度效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们不断将以人为本与教育方式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模式转变,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我国高校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极少甚至没有运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导致教育与管理脱节,无法起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效果。为了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完美结合,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提高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加强工作人员以人为本理念的學习,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目标,以培养学生建立正确思想价值观为目的,听取学生实际诉求,真正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服务于学生,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2 如何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1 完善学生个性管理方法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摒弃传统管理中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模式,转变为突出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工作中以平等的、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確地学习和生活,重视学生生活中的细节,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2.2 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目前,很多高校已逐渐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用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但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却只是存在于形式,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当前很多高校由于环境压力、学习压力、感情波折、就业困难以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导致很多学生都产生了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如果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那么学生很容易走极端,从而出现心理疾病。所以高校管理者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在管理学生时不要只是关注学生的表面问题,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开导学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与就业的压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正确看待困难,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2.3 树立特色化考评机制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要综合学生的各项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素质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够将特色化考评机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评价学生时往往首先看的就是学习成绩,认为成绩优异的才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将来面临的是走向社会寻求生存,单凭成绩是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同时也不能充分实践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高校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考评,这样才能保证考评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2.4 规范人性管理基本制度
学校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往往习惯对学生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来达到约束的目的,殊不知长期如此,学生不仅不会服从管理,同时还会引起学生极大的不满。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求高校应该将管理工作做到人性化,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并且允许学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服从。
2.5 完善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采用鼓励的方法往往比强制性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且鼓励容易使人产生动力和表现的欲望,因此,采用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动力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比如大多高校都设有奖学金的激励制度,对一学期表现良好的学生能够拿到奖学金,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奖励也是肯定,能够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束语
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行是促进社会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化人才培育的要求。面对高校学生管理,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衔接,使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自我领导能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体现既能满足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生活诉求,又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人为本能够促使管理制度改革,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2]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人们逐渐提高对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视,面对接近成人的高校学生,其管理方式必定与中小学管理制度不同,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重以人为本,需要考虑管理制度与社会接轨方式,培养学生高度自制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高度,加强责任心,使相互间沟通顺畅,促进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配合,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高校氛围,为学生提供更舒适的教育环境。高校管理制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行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根本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建立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管理制度。本文将通过对以人为本指导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意义以及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其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研究分析
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高校教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其教育受众不同,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高校学生年龄层次偏大,基本介于成人与未成年人之间,此时的学生已经具有足够自主意识,而现代化生活逐渐普及,使当代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措施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关注,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教育管理。但许多学校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旧使用强制手段进行学生管理,导致学生不服从管理,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管理混乱,阻碍高校管理进程。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高校发展进步,还对学生心理、思想、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促进管理制度的进步与完善。
1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意义
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中,由于高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若忽略其自主性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反抗行为,阻碍管理制度的落实。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要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高校师生间交流沟通,促进相互理解,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根本诉求,发挥管理制度效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们不断将以人为本与教育方式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模式转变,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我国高校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极少甚至没有运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导致教育与管理脱节,无法起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效果。为了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完美结合,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提高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加强工作人员以人为本理念的學习,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目标,以培养学生建立正确思想价值观为目的,听取学生实际诉求,真正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服务于学生,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2 如何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1 完善学生个性管理方法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摒弃传统管理中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模式,转变为突出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工作中以平等的、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確地学习和生活,重视学生生活中的细节,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2.2 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目前,很多高校已逐渐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用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但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却只是存在于形式,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当前很多高校由于环境压力、学习压力、感情波折、就业困难以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导致很多学生都产生了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如果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那么学生很容易走极端,从而出现心理疾病。所以高校管理者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在管理学生时不要只是关注学生的表面问题,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开导学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与就业的压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正确看待困难,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2.3 树立特色化考评机制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要综合学生的各项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素质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够将特色化考评机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评价学生时往往首先看的就是学习成绩,认为成绩优异的才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将来面临的是走向社会寻求生存,单凭成绩是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同时也不能充分实践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高校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考评,这样才能保证考评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2.4 规范人性管理基本制度
学校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往往习惯对学生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来达到约束的目的,殊不知长期如此,学生不仅不会服从管理,同时还会引起学生极大的不满。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求高校应该将管理工作做到人性化,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并且允许学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服从。
2.5 完善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采用鼓励的方法往往比强制性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且鼓励容易使人产生动力和表现的欲望,因此,采用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动力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比如大多高校都设有奖学金的激励制度,对一学期表现良好的学生能够拿到奖学金,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奖励也是肯定,能够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束语
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行是促进社会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化人才培育的要求。面对高校学生管理,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衔接,使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自我领导能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体现既能满足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生活诉求,又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人为本能够促使管理制度改革,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2]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