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近年来对计算机教学的探索、实践,我想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和学的关系,如何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要让学生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奥尔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要做到三点:(1)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赞诃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质疑。(2)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好,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勤学、会学,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还要发展智能,学会学习。
二、设置认知冲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来的。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更多新问题提出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在《美化文字》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出如何美化文字的观点,指导学生利用“格式-字体”工具栏快速地设置出漂亮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对比效果完成任务要求。
这样,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知道了在何时何地可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体现首创精神,通过在计算机上自己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教师没有必要絮絮叨叨,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启发。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于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其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因此,学生要学会在“做中学,学中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现在已不是如何使学生学到知识的时代,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代。信息技术课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尤其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得。正如古人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总之,摆正教和学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责编侯艳星)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要让学生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奥尔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要做到三点:(1)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赞诃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质疑。(2)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好,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勤学、会学,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还要发展智能,学会学习。
二、设置认知冲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来的。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更多新问题提出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在《美化文字》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出如何美化文字的观点,指导学生利用“格式-字体”工具栏快速地设置出漂亮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对比效果完成任务要求。
这样,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知道了在何时何地可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体现首创精神,通过在计算机上自己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教师没有必要絮絮叨叨,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启发。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于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其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因此,学生要学会在“做中学,学中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现在已不是如何使学生学到知识的时代,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代。信息技术课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尤其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得。正如古人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总之,摆正教和学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