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身边,各种艺术节直叫人目不暇接,如果你是那类热衷奔走饱览全局的人,自然是多了重要的事情可做。而若你想看点不一样的,那类与城市有关的艺术节才是最好不过的。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自己对于目前社会现实和人以及所生活的城市的关系的崭新、深刻的思考,在为期几天的各色演出中,用包括了音乐、舞蹈、视觉等等各种艺术类型,去诉说自己的故事。这些演出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演出活动的平易近人改变了我们在剧场正襟危坐的观赏方式,一边休憩甚至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变成最恰当的形态。澳门城市艺穗节就是这样一类节日。
全城舞台 人人艺术家
“《流动厨房》并非是一个故事性的剧场演出,因此它并没有故事内容。作品构思是以一种生活的媒介,让创作人与观众之间进行一次最真诚的交流。这并非是一个美食与艺术相融合的节目,应该是生活与艺术的融合。获邀出任主厨的嘉宾,并非每人都是厨师专业或一定能煮出一手好菜,更重要是他们的故事及背景,他们虽然来自各方,有着不同年龄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对澳门这个小城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或关系,作品是分享澳门角落的不同味道人生故事。”点象艺术协会行政总监、《流动厨房》策展人邝华欢在介绍他们在第十六届澳门城市艺穗节的节目时,所强调的观点——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这也正与澳门城市艺穗节“全城舞台、处处观众、人人艺术家”的理念不谋而合。
于2017年1月13日至1月22日在澳门小城举办的第十六届澳门城市艺穗节,由澳门文化局主办,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带来二十三个精彩节目、七十多场表演,让艺术的阵地从正襟危坐的剧院扩展到可以偶遇音乐剧的理发店、大玩穿越的福荣里、深夜搞葬礼的大三巴……在不同的地方发酵出更有趣的艺术体验。这次澳门艺穗节选择以“脑作艺穗,日日尝鲜”为口号,延续“全城舞台、处处观众、人人艺术家 ”的理念,大多数节目围绕艺术与城市的关系来展开,在无界限的表演场地中音乐、舞蹈、视觉等艺术形式轮番上阵,试图解读在当下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时代里依旧追求艺术人文、都市美学的生活方式。
在《流动厨房》的演出现场,并没有舞台空间的设定,无论是演员抑或是观众,双方在同一个空间里,分别扮演着主厨和食客,让观众就像是到朋友家聚餐一样轻松自在。演出场地的无界限,也是澳门城市艺穗节的一大亮点。
安乐适意和海纳百川的城市氛围,是澳门永远的精髓。澳门是一个适合艺术活动恣意成长的城市,这个城市有很多圈子,充满了情调,有着温和的气候,环境又是那么独特。充满艺术的生活,澳门很适合。澳门人世代对艺术的热爱也化作各种形式流传至今,导演们喜欢久久地坐在古老的旅店中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师们喜欢和各式葡韵的元素做各种跨界,创作者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自己对于澳门的人与城市关系崭新的深刻思考。
人們总是喜欢追逐潮流,又不间歇地在潮流之中寻求独特,而艺术恰好是融合了潮流和独特的一种表达。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审美,也在不断地创作中打破自己,定义新的思想。
2016年12月底,澳门塔石附近的户外就能看到艺穗节色彩斑斓的海报和节目介绍画册,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着预热,“脑作艺穗,日日尝鲜”的口号名不虚传,节目足够称得上是让人目不接暇——《流动厨房》邀请到文化圈多名活跃人士担任主厨,炮制十餐街头私房佳肴,与食客分享生活大小事。捷克的喷火剧团上演形体剧场《酒后“套”真言》,两位女演员以极简对白和肢体进行角力,狂饮啤酒,玩命之余,却是呕尽人生的可笑与荒诞。来自爱尔兰的剧目《巧手理发师》,将歌唱与实况戏剧搬到理发店,观众可享受六十分钟用音乐洗剪吹的奇妙体验。《麻甩四杰》以身体为乐器,与观众一同手舞足蹈,敲出中年男人的另类节拍。KheN现代舞团《五个女人》由荷兰编舞家Kevin Polak联同五位舞者,用强烈的肢体语言,在咖啡室内的生日派对中,跳出一段不能共享的秘密。《巴勒斯坦大饭店》以戏偶为媒介,配上阿拉伯音乐和食物,细诉导演阿比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成长经历。
这些澳门城市艺穗节的节目,令人好奇又期待,在衣食住行平常生活事中,深层挖掘艺术的气息。
本届艺穗节也不乏与外地艺术工作者合作的节目,包括由日本导演佐川大辅执导、曾获澳门文学奖优秀剧本的《生之葬礼》,探讨“生”与“死”的课题;《Seven吸》由香港栋笃笑大赛冠军印度达明与拍档阿添,联同澳门艺人在栋笃笑台上掀起一场龙争虎斗;《爱与死的证言》则由澳门著名编舞郭瑞萍联合希腊的尼娜·蒂帕拉,以舞蹈、诗歌、音乐的形式,与观众一起上山下海,回归内在、静悟重生。此外,澳门石头公社导演莫倩婷还在《织·景·物:晚潮》节目中,以不同物料为创作媒界,运用肢体语言、装置艺术探讨身体与万物的关系。
艺术爱好者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演出,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可以在这里寻得伯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在与澳门这座城市共生。澳门的艺术家,不仅仅有机会从事艺术,更多的是在这片沃土,能获得一种精神支撑,产生更多交互的影响。
城市艺穗 日日尝鲜
澳门这座城市有无限的可能,遍地的灿烂滋养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和团队。
植根于澳门的城市艺穗节,也非常注重激发澳门本地艺术家的创意,利用澳门的特色,将艺术创意渗入社区,并透过公营及私营机构的合作,开拓文化资源,推动本地艺术工作者向海外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届艺穗节特别进行公开征集,以更开放的形式搜罗不同的节目,给予本地艺团及制作人发挥其创意的平台。另外,主办方澳门文化局也积极邀请亚洲多个大型艺术组织的领军人物,包括深圳湾艺穗节艺术总监朱德才、新加坡M1艺穗节艺术总监Sean Tobin、马尼拉艺穗节总监Andrei Nikolai Pamintuan、台北艺穗节协同策展人林欣怡、城市当代舞蹈节节目总监张月娥、宝藏岩国际艺术村总监吴达坤以及马来西亚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节目策划总监黄志雄,分享各地艺术节庆及驻场艺术家计划,以帮助艺术工作者了解参与方法及相关支持,建立合作网络。
主办方澳门文化局希望为本地艺团及艺术家拓展更多发展空间及机会,培养更多活动策划人和制作人,因此艺穗节的活动征集以“特邀”及“公开征集”两种形式进行。“特邀”的节目均为创意十足的节目,以创意先行,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公开征集”的节目则按节目的创作概念、对澳门艺术发展的影响、场地运用概念及其可行性、报名单位的统筹经验及节目预算各方面进行甄选。
此外,本届艺穗节还将举办“异乡戏味身体、记忆、劳动”主题座谈,将邀请来自约旦的胡辛·阿比、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的林婷婷及赵七、澳门小城实验剧团的黄咏芝,以及来自香港的俞若玫,与观众一起分享他们艺术创作历程。
在这样的艺术节日里,澳门本地的藝术家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也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激发自己的灵感。
在艺术形式上,澳门城市艺穗节鼓励参与的艺术工作者勇于尝试,甚至不抗拒节目的非完整性,艺穗节除了向观众送上创意的节目外,更加强调的是培育本澳文化艺术及创意人才,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正如《流动厨房》策展人邝华欢所说的,在澳门的不同文化的居民,中国广东、澳门本土、土生葡人、葡萄牙人、海峡两岸、东南亚归桥等等,他们的味道就是最有特色的美食佳肴,节目重点是制造一个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为二高的经典迪斯科剧场《来来舞厅》,此次来到澳门城市艺穗节,一如既往特别邀请流行文化研究学者王黔从性别、音乐、动作等角度解构迪斯科的前世今生,通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迪斯科文化,延伸到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将肢体表演与自我哲学思考的连接性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在演出中,舞者向观众展示了迪斯科文化中的一些标志性符号——墨镜、红唇、蝙蝠衫、喇叭裤……在浓浓的复古风潮中向观众传达艺术家的独特创思,把剧院变成气氛火热的迪斯科乐园。
人们常说,没有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或许只是一座沉寂的废城,而对于澳门来说,或许城市需要更多的内涵,生活需要更多的艺术。在这寒气凛冽的1月,澳门城市艺穗节用纷呈的艺术形式,将小城点亮成最美的风景,当艺术家用创思和城市来一场陶醉的约会,让音乐响彻舞台,是艺术、融合、创新,让生活之美无处不在。
全城舞台 人人艺术家
“《流动厨房》并非是一个故事性的剧场演出,因此它并没有故事内容。作品构思是以一种生活的媒介,让创作人与观众之间进行一次最真诚的交流。这并非是一个美食与艺术相融合的节目,应该是生活与艺术的融合。获邀出任主厨的嘉宾,并非每人都是厨师专业或一定能煮出一手好菜,更重要是他们的故事及背景,他们虽然来自各方,有着不同年龄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对澳门这个小城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或关系,作品是分享澳门角落的不同味道人生故事。”点象艺术协会行政总监、《流动厨房》策展人邝华欢在介绍他们在第十六届澳门城市艺穗节的节目时,所强调的观点——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这也正与澳门城市艺穗节“全城舞台、处处观众、人人艺术家”的理念不谋而合。
于2017年1月13日至1月22日在澳门小城举办的第十六届澳门城市艺穗节,由澳门文化局主办,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带来二十三个精彩节目、七十多场表演,让艺术的阵地从正襟危坐的剧院扩展到可以偶遇音乐剧的理发店、大玩穿越的福荣里、深夜搞葬礼的大三巴……在不同的地方发酵出更有趣的艺术体验。这次澳门艺穗节选择以“脑作艺穗,日日尝鲜”为口号,延续“全城舞台、处处观众、人人艺术家 ”的理念,大多数节目围绕艺术与城市的关系来展开,在无界限的表演场地中音乐、舞蹈、视觉等艺术形式轮番上阵,试图解读在当下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时代里依旧追求艺术人文、都市美学的生活方式。
在《流动厨房》的演出现场,并没有舞台空间的设定,无论是演员抑或是观众,双方在同一个空间里,分别扮演着主厨和食客,让观众就像是到朋友家聚餐一样轻松自在。演出场地的无界限,也是澳门城市艺穗节的一大亮点。
安乐适意和海纳百川的城市氛围,是澳门永远的精髓。澳门是一个适合艺术活动恣意成长的城市,这个城市有很多圈子,充满了情调,有着温和的气候,环境又是那么独特。充满艺术的生活,澳门很适合。澳门人世代对艺术的热爱也化作各种形式流传至今,导演们喜欢久久地坐在古老的旅店中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师们喜欢和各式葡韵的元素做各种跨界,创作者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自己对于澳门的人与城市关系崭新的深刻思考。
人們总是喜欢追逐潮流,又不间歇地在潮流之中寻求独特,而艺术恰好是融合了潮流和独特的一种表达。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审美,也在不断地创作中打破自己,定义新的思想。
2016年12月底,澳门塔石附近的户外就能看到艺穗节色彩斑斓的海报和节目介绍画册,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着预热,“脑作艺穗,日日尝鲜”的口号名不虚传,节目足够称得上是让人目不接暇——《流动厨房》邀请到文化圈多名活跃人士担任主厨,炮制十餐街头私房佳肴,与食客分享生活大小事。捷克的喷火剧团上演形体剧场《酒后“套”真言》,两位女演员以极简对白和肢体进行角力,狂饮啤酒,玩命之余,却是呕尽人生的可笑与荒诞。来自爱尔兰的剧目《巧手理发师》,将歌唱与实况戏剧搬到理发店,观众可享受六十分钟用音乐洗剪吹的奇妙体验。《麻甩四杰》以身体为乐器,与观众一同手舞足蹈,敲出中年男人的另类节拍。KheN现代舞团《五个女人》由荷兰编舞家Kevin Polak联同五位舞者,用强烈的肢体语言,在咖啡室内的生日派对中,跳出一段不能共享的秘密。《巴勒斯坦大饭店》以戏偶为媒介,配上阿拉伯音乐和食物,细诉导演阿比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成长经历。
这些澳门城市艺穗节的节目,令人好奇又期待,在衣食住行平常生活事中,深层挖掘艺术的气息。
本届艺穗节也不乏与外地艺术工作者合作的节目,包括由日本导演佐川大辅执导、曾获澳门文学奖优秀剧本的《生之葬礼》,探讨“生”与“死”的课题;《Seven吸》由香港栋笃笑大赛冠军印度达明与拍档阿添,联同澳门艺人在栋笃笑台上掀起一场龙争虎斗;《爱与死的证言》则由澳门著名编舞郭瑞萍联合希腊的尼娜·蒂帕拉,以舞蹈、诗歌、音乐的形式,与观众一起上山下海,回归内在、静悟重生。此外,澳门石头公社导演莫倩婷还在《织·景·物:晚潮》节目中,以不同物料为创作媒界,运用肢体语言、装置艺术探讨身体与万物的关系。
艺术爱好者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演出,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可以在这里寻得伯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在与澳门这座城市共生。澳门的艺术家,不仅仅有机会从事艺术,更多的是在这片沃土,能获得一种精神支撑,产生更多交互的影响。
城市艺穗 日日尝鲜
澳门这座城市有无限的可能,遍地的灿烂滋养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和团队。
植根于澳门的城市艺穗节,也非常注重激发澳门本地艺术家的创意,利用澳门的特色,将艺术创意渗入社区,并透过公营及私营机构的合作,开拓文化资源,推动本地艺术工作者向海外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届艺穗节特别进行公开征集,以更开放的形式搜罗不同的节目,给予本地艺团及制作人发挥其创意的平台。另外,主办方澳门文化局也积极邀请亚洲多个大型艺术组织的领军人物,包括深圳湾艺穗节艺术总监朱德才、新加坡M1艺穗节艺术总监Sean Tobin、马尼拉艺穗节总监Andrei Nikolai Pamintuan、台北艺穗节协同策展人林欣怡、城市当代舞蹈节节目总监张月娥、宝藏岩国际艺术村总监吴达坤以及马来西亚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节目策划总监黄志雄,分享各地艺术节庆及驻场艺术家计划,以帮助艺术工作者了解参与方法及相关支持,建立合作网络。
主办方澳门文化局希望为本地艺团及艺术家拓展更多发展空间及机会,培养更多活动策划人和制作人,因此艺穗节的活动征集以“特邀”及“公开征集”两种形式进行。“特邀”的节目均为创意十足的节目,以创意先行,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公开征集”的节目则按节目的创作概念、对澳门艺术发展的影响、场地运用概念及其可行性、报名单位的统筹经验及节目预算各方面进行甄选。
此外,本届艺穗节还将举办“异乡戏味身体、记忆、劳动”主题座谈,将邀请来自约旦的胡辛·阿比、澳门滚动傀儡另类剧场的林婷婷及赵七、澳门小城实验剧团的黄咏芝,以及来自香港的俞若玫,与观众一起分享他们艺术创作历程。
在这样的艺术节日里,澳门本地的藝术家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也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激发自己的灵感。
在艺术形式上,澳门城市艺穗节鼓励参与的艺术工作者勇于尝试,甚至不抗拒节目的非完整性,艺穗节除了向观众送上创意的节目外,更加强调的是培育本澳文化艺术及创意人才,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正如《流动厨房》策展人邝华欢所说的,在澳门的不同文化的居民,中国广东、澳门本土、土生葡人、葡萄牙人、海峡两岸、东南亚归桥等等,他们的味道就是最有特色的美食佳肴,节目重点是制造一个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为二高的经典迪斯科剧场《来来舞厅》,此次来到澳门城市艺穗节,一如既往特别邀请流行文化研究学者王黔从性别、音乐、动作等角度解构迪斯科的前世今生,通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迪斯科文化,延伸到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将肢体表演与自我哲学思考的连接性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在演出中,舞者向观众展示了迪斯科文化中的一些标志性符号——墨镜、红唇、蝙蝠衫、喇叭裤……在浓浓的复古风潮中向观众传达艺术家的独特创思,把剧院变成气氛火热的迪斯科乐园。
人们常说,没有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或许只是一座沉寂的废城,而对于澳门来说,或许城市需要更多的内涵,生活需要更多的艺术。在这寒气凛冽的1月,澳门城市艺穗节用纷呈的艺术形式,将小城点亮成最美的风景,当艺术家用创思和城市来一场陶醉的约会,让音乐响彻舞台,是艺术、融合、创新,让生活之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