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性文章“拓展教学”的新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dy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过多受教学目标的控制,对于学生阅读而言,极不情愿地接受一些说明方法和事物特点的学习。开展一种拓展教学,遵循学生的“兴趣、质疑、探究、分歧”需要,创设丰富的拓展平台,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情感、阅读方式和阅读探究。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这种探究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强。
  【关键词】小学 说明文 拓展教学
  
  谈及说明性文章,略有“降级三分”之感,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它出彩的概率远远低于那些情境性文章,有时甚至低于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其实,说明性文章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中是相当显眼的一部分,它虽没有情境性文章的流光溢彩,却有精彩的事物介绍;它虽没有古诗词的诱人意境,却有恒古不变的自然之道。可以说,说明性文章正以一种特有的气质充实着新课程。
  一、说明文教学的遗憾与矛盾
  有一点遗憾,也是一种矛盾:学生很喜欢阅读说明文,但是我们的教学中似乎缺少了一份活泼和机动。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被一种“目标”束缚着。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完成以下的作业:1.这一自然段写了长城的什么方面?有什么特点?2.找出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并举例说明。3.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个非常保险的作业,似乎能够完成课时目标中的所有要求:文章的内容,事物的特点以及写作的方法,甚至还有情感的体验。但是这一切的完成都是让学生在一种“机械状态”的阅读下完成的。特别是最后一个“体会”的问题,试想:学生通过默读能够有这种体验吗?
  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显得这么功利?是不是对于说明文而言,它只有一种介绍事物的功能?难道我们非要把说明文教成呆板的“应用文”吗?
  二、解读“说明文本”的密码
  就像解读达芬奇密码,说明性文章的“密码”解读是需要一种对文本自身欣赏的角度而言的,而并不是为追求达成的教学任务而设计一些枯燥的教学历程。我们不要惧怕学生对说明方法的不理解,更不要担忧学生对内容特点的不概括,假如你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赏析文本,这些所谓的“目标”就会在无形中自然知晓。
  密码一:中立的语言表达。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偏激的思想情感,它所表达的语言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学生在阅读中会显得如此的轻松与愉悦。他们不必为某个浓重感情色彩的词语而绞尽脑汁。
  密码二:张弛的文本空间。它总会为你留下张弛的空间让读者开展无尽的想象,让读者深深地联想着文本所没有的空间,让人意犹未尽,而不得不有一种创作的欲望。
  密码三:真实的科学描述。学生阅读说明文,会有一种科学的收获。不会因不切实际的无效体验而无病呻吟,它不必走进虚幻的情景之中,而是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世界。
  三、学生阅读说明文最需求的启示
  且问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最需求:他们可能对介绍事物的本身更感兴趣,他们可能对某一自然的现象需要一种实践的体验,他们更关注的是小动物的生活故事,他们急需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来改变周围的环境……
  少一分罗列,多一点凸现:教学的时候,不要把说明文的内容面面俱到地罗列,通过学生细致地阅读,说明性文章的内容理解是没有障碍的,所以要把说明文中学生最想了解的部分进行凸现,以较深他们的印象。
  少一分讲解,多一点体验:我们往往喜欢把说明文的教学用讲解来替代。但是,在过多的讲解后,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之中,他们渴望能够有亲身的体验,以求事物的本质。
  少一分法则,多一点探究:在说明文教学理念上,教师早已把说明方法和说明特点这个法则凌驾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并且为探究这种说明法则而乐此不彼,假如一味用这种目标来控制说明文学习,将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正要探究的可能不是说明的方法,而是说明事物本身的特点。
  四、拓展——彰显说明文的学习价值
  势必要有一种教学行为的渗入,才能发挥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价值,那就是拓展。拓展首先是说明文章本身的需要,因受文体的限制,说明性文章在某些时候会显得“欲言又止”,其次,拓展时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时目标的学习,他们想透过文章本身,体验到一种真切的感受。
  1、因“趣”拓展,寻踪内容的更本质。学生始终会对某些说明性文章感兴趣,他们想要更细致地走进文本内容的更本质的地方,与事物进行一种必要的交流,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对自然世界的无尽探究。在学生的意犹未尽的推动下,教学时对说明性文本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在学习完《鲸》一文后,学生对鲸的庞大与功能有了必要的了解,有一位学生在学习后突发奇想:“老师,假如我们人类能够很好地利用鲸,让它能够造福人类,是多么好的事情啊!”这个想法给我很大的启示。于是,我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来想象“鲸被人类利用后的情景”
  一位在科学上很感兴趣的学生的想象是:人类可以在鲸的脑子里装上很多的芯片,这些芯片可以与计算机联网,这样我们可以利用鲸的嘴巴来捕捉更多的鱼,还可以利用鲸的上颚装人,到海底进行各种研究,我们可以利用鲸的鼻孔喷出的水珠,为游客表演……
  另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美术特长精心设计了一个“鲸潜水艇”,特别说明鲸的脑子里也要装上芯片,这样可以利用鲸来进行战斗。
  甚至有一位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驯服鲸,让它能够与人类为友,然后可以当做运输船,这样鲸就载着我们在海洋上旅游。”
  2、因“疑”拓展,领略写法的更广处。显然,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会存在着疑问,当然这些疑问可能不属于学习目标的范围之内,可是这些疑问学生又是多么需要解决的。比如,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上,学生似乎习惯于某些说明方法的学习,但是在有些时候,说明文的写法又与一般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这是进行写法上的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松鼠》一文是紧接着《鲸》而学的一篇说明文。我在教学到:“同学们,《松鼠》一文与《鲸》一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点?”的时候,学生的疑问很明显了:“老师,《松鼠》这篇文章根本没有《鲸》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它到底是不是说明文啊?”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因为《松鼠》一文完全是一种描述性的,根本没有涉及到《鲸》一文中的诸如打比方、列数字等的说明方法。于是,我根据学生这种一文进行了说明文写法上的拓展。
  我首先列出两句话:(1)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2)一只松鼠停在一棵大树上在休息,突然一位打柴的山民不小心碰到了树枝,它马上从窝里跑了出来,很快地躲到树枝底下。
  “同学们,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句是一般的介绍说明一下松鼠很敏感,而第二句是就像是在描写一个故事一样。”
  “对啊,第二句是实际的描写,第一句是一般的说明。它们尽管写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那么,你从这两句话的比较中,发现说明文的表达是怎么样的呢?”
  “说明文中不出现对话、语言的。”
  “说明文的语言不够优美。”
  “所以说,说明文的语言表达是以介绍和说明为主的,它没有故事的情节,没有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有时也没有具体的说明方法,但是当我们一看到这种说明性的语言时,我们就认为它是一篇说明文。”
  随后,我重新出示了四年级学过的丰子恺的《白鹅》一文中的对白鹅的走姿的一段描写让同学们来朗读。
  “同学们从白鹅的走姿上的描写你体会到这一点了吗?说说看。”
  “这段描写其实写得很优美。”
  “这段描写写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
  “同学们,其实说明文的语言也是很优美的。它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是它却能把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得非常的突出,这样的写法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课后,同学们可以仿照《松鼠》的写法,写一段自己家里的宠物的活动情况,注意不要写故事情节哦!”
  五、因“岐”拓展,内化意蕴的更亮点
  这个岐,显然是一种分歧。学习有分歧,说明在学习中学生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岐,有时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分歧”,还有一种是学生之间的一种“分歧”,不管怎样,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岐”,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限制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诚然,有的说明文的学习中,可以巧用这种“岐”的出现来让学生开展文本意蕴的更深入的学习。
  学习《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中,学生最感到惊讶的是灰尘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功能和作用,这个世界上没有灰尘,大自然将是多么的单调。当学生通过阅读一些说明性的语言后,这个道理勉强可以接受,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会产生一种跟文本的“分歧点”了:“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做到没有灰尘,减少灰尘呢?”
  为了利用这种分歧,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灰尘”的辩论会。
  甲方:没有灰尘好乙方:有灰尘好
  甲方:“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所以人们特别讨厌它,因为它带着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到处飞扬,传播疾病。工业粉尘、纤尘能使工人患上各种难以治愈的职业病,过多的灰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诱发人类呼吸道疾病等等。“
  乙方:“灰尘的功劳也决不能抹杀。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太阳光就得不到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天空不是太亮,就是太黑。由于灰尘是吸湿性微粒,没有它这个核心,空中的水汽无法凝结,天上的云就难以形成,地表失去了云层的覆盖,就会变得干旱贫瘠,天气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没有灰尘,宇宙中的许多有害射线会毫无阻挡闯进地球表面,并对人类和各种生物产生致命的威胁。”
  同学们,我觉得你们这些话都是资料上查来的,能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这样就更加有说服力了。
  甲方:“ 我们家住在钱塘江边,以前每当车辆开过,带来一大片灰尘,一会儿我家的桌子上就会出现白色的一层,家里的卫生成了问题。还有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灰尘来了飘进我们的碗里,影响我们的健康。现在路修好了,灰尘没有了,多么的干净啊!”
  乙方:“你们难道不想看到美丽的彩虹吗?你知道如果没有灰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美丽的景色。在炎热的夏天,大家多么希望能得到一场大雨,有了灰尘我们就能得到。”
  ……
  六、拓展——架起了学生与说明文本的链接纽带
  通过拓展,学生与说明文本之间有了更深的沟通,他们不再疑惑文本的神秘性与中立性。他们虽然不能有情感地来朗读其中的语言,但是他们带着对事物的探究,带着对科学的无尽追求,那么直观地阅读者文本。
  1、 拓展,为形象语言思维敞开通道。当学生习惯于情境性或描写性语言的学习接受,在学习说明性文章时,学生的形象性语言思维会遇到一定的障碍,通过拓展,教学为他们提供了更富有意境的学习空间,他们在介入说明性语言时,就可以有效地借助自己的特点来理解说明性文章的特点和内容了。学生可以用一首诗来老舍笔下的母鸡的伟大和善良,他们可以编织松鼠在森林里的奇遇的故事。
  2、 拓展,为稚嫩情感表达铺设空间。也许学生从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不能建立深奥的科学观或者是建立远大的理想,但是他们稚嫩的情感可以让说明文本得到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拓展,他们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致于用某些教条式的语言来概括。所以,他们可以说“鲸是一个巨人,我真想到海洋里和他做朋友,带我遨游太平洋”,他们也可以说“蝙蝠真实一个神奇的检测器,我们可以把蝙蝠带进未来的战争,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价值。”
  3、 拓展,为探究欲望实现牵线搭桥。这是一种建立在语言文字上的探究,拓展,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可以凭借教师为他们设计的环节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的无限追求。同时这种探究也是一种文字表达的探究,所以他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认为“电脑住宅缺少了家庭的氛围”,他们甚至可以说“飞船上培育的种子不是属于绿色植物。”
  
  参考文献
  [1] 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
  [2] 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孙春成《语文教育随笔》广东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活动。因此,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样经历科学、体验科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端正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陶冶科学情操。本人在这几年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效率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精心选取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要
【摘 要】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从设计有价值的讨论内容、交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技巧、把握好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关键词】课堂 讨论 教师 高效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
【摘要】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行为失范生”教育,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行为失范生” 的成因分析,以及结合作者长期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行为失范生 成因分析 教育管理策略    一、行为失范生成因分析   虽然行为失范生的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后,我们发现,行为失范生性格成因主要在家庭、学校、社会和自己主观原因等
【摘要】最近几年以来,网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网络游戏也随之吸引了更多的网民进行参与。文章通过对现代教育里建构主义理论,把网络游戏的成功理念运用在建构主义的教育过程里,为了形成全新的并且更加实用的教学方式和构建出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的全新教育方式给予支持。  【关键词】网络游戏思想 计算机教育 全新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被普遍应用,各种形式的网络游戏犹如春草般孕育而生,很多网络游戏都成功
在中国,于漪的“目中有人”观,钱梦龙“三主”教学观,魏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无不折射出一代语文教学大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理念往往成为一个口号,成为一个标签。教师急功近利,包办代替。他们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
摘要:学习是实现幸福的重要路径,追求幸福是生命的本能,成就幸福人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传统的文化思想,现行的教育体制,家长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式使得小学生幸福感普遍缺失。要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需要心育老师带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刻苦学习心理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帮助提升家长的素养,上好心育活动课,做好学生的个案辅导,寻找多种渠道,积极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智力,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关键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中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
【摘 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结合本人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对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探究性 学习 生物教学 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
【摘要】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从自己本身的教学方法上来进行改进,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听、唱、想、说的参与以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等教学手段来改进课堂欣赏教学。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能陶冶小学的情操,开启小学的智力,促进小学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何谓快乐习作。  “快乐习作”,指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心境自由,敢于创新,乐于表达”。这既是小学生习作训练取得成功的一种良好的积极心理状态,又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所应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所应追求的至高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强调的也就是写作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