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取内蒙古凉城县6所寄宿制学校进行调研,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26名在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师生存现状问卷调查。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的物质生活状态、精神生活状态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 教师 生存现状 问题 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2012C118)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80-03
生存状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教师个体所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处境[金艳红.《从“失根”到“归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J].当代教育科学,2006(1)]。教师的生存状态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佳,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主要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为例,对该县的4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寄宿制中学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对凉城县14所寄宿制学校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了解寄宿制学校中教师的生存状况问题,试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寄宿制教师的生存状态问题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教师主要是寄宿制学校中的专任教师。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凉城县的4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寄宿制中学的6名校长、53名教师和51名学生进行访谈后,从教师的基本情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来分析教师的生存状况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2008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实施后,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与过去相比虽有改善,但整体教师生存状况仍不尽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教师的学历、职称与性别、教龄、年龄的方面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1.教师的学历
通过对凉城县14所学校基本信息的统计得到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以本科及以上者最多,占48.01%,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占到了总人数的46.8%,中专和高中学历占4.9%,还有0.2%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从学历的结构上分析,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将近占到总人数的52%,教师的学历水平急需加强。根据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调查数据表中表明,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平均达到了54.6%[苗承燕,王嘉毅.《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甘肃宁夏、贵州 3 省 17 所中学的调查》[J].基础教育,2011年12月第六期],与之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教师队伍学历稍有差距。
2.教师的职称与性别方面
在对6所寄宿制学校在编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高级教师职务所占的比例为25.6%,中级教师职务所占比例为29.4%,初级教师职务所占比例为25.1%,无职称的教师所占比重为19.9%,根据《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一般学校小学、完小小学高级教师职务控制在教师编制总数的30%—40%,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职务控制在1%以内。从这点来看,几所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比重较小。
3.教师教龄和年龄
在6所寄宿制学校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人数的59.7%,教龄在三年以下的只占11.1%,教龄20年以上的占到了32.3%(见表2)。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是:年轻教师很少愿意到农村学校就职,每年新入职的教师较少,青年教师还是占主体的。同时在调查的学校中28.6%承认存在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问题。这样的偏老龄化的教师结构,往往会带来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加上外出培训的有限,其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教学质量,削弱教育的基础性。长期以往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教师的物质生活状态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物质生活状态,主要从教师的工作条件和教师的生活条件两个方面来谈的。
1.教学设备陈旧,资料短缺
通过问卷调查14所学校校长关于学校的基本情况我们发现,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房、卫星接收站的拥有量分别是74.1%、64.3%、85.7%、64,3%,它们的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设备中14.2%只能达到一周一次或者是数周一次。教师每周使用电子设备上课的课时数调查中,有17.2%的教师从来不用,每周三次以下的占60%。在拥有电子设备的学校中,31.7%的教师反映学校用于教学的电子设备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学校图书资料也比较贫乏。
2.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
农村寄宿制教师的上班时间是从周日下午5:00左右回校,到周五学生7:00以后离校。根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工作在八个小时以内的教师有83.18%,九个小时有3.10%,有将近8%的教师工作时间都在十个小时到十五个小时(见表5)。而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都在12个小时,比非寄宿学校的老师工作量大,晚上老师轮班看着学生自习,寄宿制中学上晚自习到10点,课后还有看书、备课,教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其他职业要长的多。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
3.工资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
寄宿制教师比普通教师具有更多的特殊性,除了正常的教学他们还不得不管理着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尤其是安全责任。可是工资上却没有反映,在访谈中有的教师反映,教师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也不高,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将教师的工资与工作时间做了比较(见表3),从表中可以发现,教师的工作时间和收入不成正比,有的教师工作时间13小时工资只在1000-1500元,有的教师工资平均只有3小时工资达到3000以上,工资是人们工作回报所必不可少的。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很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年轻教师很难留住,有的教师形容自己的职业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教师的精神生活状态
1.教师工作满意度低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以及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教师工作质量,是教师发展的核心。教师工作满意度由多个维度共同影响决定,大体包括教师薪酬福利的满意度、晋升发展的满意度、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学校制度的满意度。在访谈中当问到是否想过换工作时,有将近1/3的教师表示有过这样的想法,有1/4的人表示现在仍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多数集中在中青年教师身上。
2.教师文化生活贫乏
物质生活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必要的。教师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寄宿制教师每天上课、批改、跟班、与学生谈心、处理日常事务,忙得不亦乐乎,身心俱乏。晚上下班后稍事休息,连看电视的精神都打不起来,倒头便睡。第二天清晨,又开始重复着一天。到了双休日,好不容易能回家,除了想好好睡一觉,充分放松一下,几乎没有别的奢求了。长期这样单调的生活,加上教师的职业压力,不但感觉生活枯燥,而且职业倦怠感明显处于上升趋势。盼望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农村所有教师的共同心声。在假期由于农村的特殊性,教师的休闲娱乐也只是看电视、打麻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很贫乏。
3.学校考核制度不合理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给与反馈,改进或完善教师的教学,明确个人的发展需要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其完成目前的任务或达到将来目标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对教师关于学校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是否合理的调查中,最终统计数据整体均值都>3[本题每个题目都有5种答案,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至“5”。理
论中性值为“3”分。得分的高低表示对问题认同程度的大小。](见表5),整体成合理趋势。但在对教师的抽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于考核制度满意度的统计中,有14.1%的人认为学校的考核制度不合理。
(四)教师专业发展困难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农村教师渴望专业发展,但现实确存在很多困难。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研氛围、信息交流的途径和渠道、图书资料、经费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条件不够。外出培训机会少,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熟练,在问卷中这两项的选择率将近40%。另外还有农村寄宿制教师的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够。刚毕业时也积极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和非学历培训,时间长了就觉得没劲儿了,即使自己很努力,但对于工作境况的改变也没有多大实际帮助,加上周围人大多数人得过且过的心态,逐渐也就消减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导致了当前农村学校出现了一种情况:年长老师几乎不出去培训,年轻老师校本培训多,校外培训少。这直接导致了新课程改革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很难运用到实践。
二、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的生存现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农村寄宿制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急需提高,职称和教师的年龄结构性问题急需解决,这些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在教师物质生活和工作方面,教学设备陈旧、资料短缺,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工资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在精神方面,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一般是教师生活的唯一经济支柱,虽然近些年有所提高,但与城市教师以其他职业相比还相对较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需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能留住优秀教师群体这一农村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相关政府部门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上的责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确保教育支出稳定增长和真正到位,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在政府确保教育投入到位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认真执行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办学的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待遇,努力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培训
多年的实践证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要求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大,对新一代的发展具有最广泛影响的人物,是21世纪基础教育实现新的高质量的支柱,他们与民族未来的希望直接相关。加强教师的专业建设包扩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以及能力素养。这就离不开对教师的不断培训。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完善非师范生从教政策,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
(三)丰富农村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拥有了一个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生活质量,教师才能更好地工作,从而感染学生,由乐教转化为学生的乐学。相反,当教师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怎么去寻找幸福时,寄希望于他们去关注学生的幸福和成长,那无异于异想天开。农村教师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体力活,需要获得精神上的理解与认同,才能更快乐地工作、学习与生活。因此,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农村学校教师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农村教师的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努力改变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面貌的必然抉择。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能够使教师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享受到轻松快乐的闲暇时光;在欢声笑语中,加强同事之间的了解,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并以此增强集体凝聚力,共同建设一支团结、拼搏、严肃、活泼的工作团队。同时,努力营造健康活泼、灿烂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生存状况的改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苗承燕,王嘉毅.《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甘肃宁夏、贵州 3 省 17 所中学的调查》[J].基础教育,2011年12月第六期
[2]金艳红.《从“失根”到“归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3]孙百才,王嘉毅.《拿什么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
[4]侯中太,蔡永红.《农村教师生存困境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10月
[5]安其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知网博士论文库,2008年
[6]王建平.《我国农村教师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与管理,2007年8月
[7]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J].教育研究,2007年3月
作者简介:
杨艳芳(1989-),女,汉族,内蒙古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利(1976-)女,蒙族,内蒙古人,教育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 教师 生存现状 问题 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2012C118)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80-03
生存状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教师个体所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处境[金艳红.《从“失根”到“归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 [J].当代教育科学,2006(1)]。教师的生存状态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佳,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主要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为例,对该县的4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寄宿制中学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对凉城县14所寄宿制学校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了解寄宿制学校中教师的生存状况问题,试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寄宿制教师的生存状态问题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教师主要是寄宿制学校中的专任教师。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凉城县的4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寄宿制中学的6名校长、53名教师和51名学生进行访谈后,从教师的基本情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来分析教师的生存状况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2008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实施后,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与过去相比虽有改善,但整体教师生存状况仍不尽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教师的学历、职称与性别、教龄、年龄的方面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1.教师的学历
通过对凉城县14所学校基本信息的统计得到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以本科及以上者最多,占48.01%,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占到了总人数的46.8%,中专和高中学历占4.9%,还有0.2%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从学历的结构上分析,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将近占到总人数的52%,教师的学历水平急需加强。根据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调查数据表中表明,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平均达到了54.6%[苗承燕,王嘉毅.《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甘肃宁夏、贵州 3 省 17 所中学的调查》[J].基础教育,2011年12月第六期],与之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教师队伍学历稍有差距。
2.教师的职称与性别方面
在对6所寄宿制学校在编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高级教师职务所占的比例为25.6%,中级教师职务所占比例为29.4%,初级教师职务所占比例为25.1%,无职称的教师所占比重为19.9%,根据《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一般学校小学、完小小学高级教师职务控制在教师编制总数的30%—40%,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职务控制在1%以内。从这点来看,几所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比重较小。
3.教师教龄和年龄
在6所寄宿制学校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占到了教师总人数的59.7%,教龄在三年以下的只占11.1%,教龄20年以上的占到了32.3%(见表2)。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是:年轻教师很少愿意到农村学校就职,每年新入职的教师较少,青年教师还是占主体的。同时在调查的学校中28.6%承认存在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问题。这样的偏老龄化的教师结构,往往会带来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加上外出培训的有限,其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教学质量,削弱教育的基础性。长期以往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教师的物质生活状态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物质生活状态,主要从教师的工作条件和教师的生活条件两个方面来谈的。
1.教学设备陈旧,资料短缺
通过问卷调查14所学校校长关于学校的基本情况我们发现,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房、卫星接收站的拥有量分别是74.1%、64.3%、85.7%、64,3%,它们的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设备中14.2%只能达到一周一次或者是数周一次。教师每周使用电子设备上课的课时数调查中,有17.2%的教师从来不用,每周三次以下的占60%。在拥有电子设备的学校中,31.7%的教师反映学校用于教学的电子设备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学校图书资料也比较贫乏。
2.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
农村寄宿制教师的上班时间是从周日下午5:00左右回校,到周五学生7:00以后离校。根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工作在八个小时以内的教师有83.18%,九个小时有3.10%,有将近8%的教师工作时间都在十个小时到十五个小时(见表5)。而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都在12个小时,比非寄宿学校的老师工作量大,晚上老师轮班看着学生自习,寄宿制中学上晚自习到10点,课后还有看书、备课,教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其他职业要长的多。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
3.工资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
寄宿制教师比普通教师具有更多的特殊性,除了正常的教学他们还不得不管理着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尤其是安全责任。可是工资上却没有反映,在访谈中有的教师反映,教师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也不高,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将教师的工资与工作时间做了比较(见表3),从表中可以发现,教师的工作时间和收入不成正比,有的教师工作时间13小时工资只在1000-1500元,有的教师工资平均只有3小时工资达到3000以上,工资是人们工作回报所必不可少的。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很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年轻教师很难留住,有的教师形容自己的职业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教师的精神生活状态
1.教师工作满意度低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以及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教师工作质量,是教师发展的核心。教师工作满意度由多个维度共同影响决定,大体包括教师薪酬福利的满意度、晋升发展的满意度、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学校制度的满意度。在访谈中当问到是否想过换工作时,有将近1/3的教师表示有过这样的想法,有1/4的人表示现在仍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多数集中在中青年教师身上。
2.教师文化生活贫乏
物质生活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必要的。教师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寄宿制教师每天上课、批改、跟班、与学生谈心、处理日常事务,忙得不亦乐乎,身心俱乏。晚上下班后稍事休息,连看电视的精神都打不起来,倒头便睡。第二天清晨,又开始重复着一天。到了双休日,好不容易能回家,除了想好好睡一觉,充分放松一下,几乎没有别的奢求了。长期这样单调的生活,加上教师的职业压力,不但感觉生活枯燥,而且职业倦怠感明显处于上升趋势。盼望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农村所有教师的共同心声。在假期由于农村的特殊性,教师的休闲娱乐也只是看电视、打麻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很贫乏。
3.学校考核制度不合理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给与反馈,改进或完善教师的教学,明确个人的发展需要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其完成目前的任务或达到将来目标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对教师关于学校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是否合理的调查中,最终统计数据整体均值都>3[本题每个题目都有5种答案,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至“5”。理
论中性值为“3”分。得分的高低表示对问题认同程度的大小。](见表5),整体成合理趋势。但在对教师的抽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于考核制度满意度的统计中,有14.1%的人认为学校的考核制度不合理。
(四)教师专业发展困难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农村教师渴望专业发展,但现实确存在很多困难。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研氛围、信息交流的途径和渠道、图书资料、经费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条件不够。外出培训机会少,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熟练,在问卷中这两项的选择率将近40%。另外还有农村寄宿制教师的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够。刚毕业时也积极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和非学历培训,时间长了就觉得没劲儿了,即使自己很努力,但对于工作境况的改变也没有多大实际帮助,加上周围人大多数人得过且过的心态,逐渐也就消减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导致了当前农村学校出现了一种情况:年长老师几乎不出去培训,年轻老师校本培训多,校外培训少。这直接导致了新课程改革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很难运用到实践。
二、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的生存现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农村寄宿制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急需提高,职称和教师的年龄结构性问题急需解决,这些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在教师物质生活和工作方面,教学设备陈旧、资料短缺,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工资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在精神方面,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一般是教师生活的唯一经济支柱,虽然近些年有所提高,但与城市教师以其他职业相比还相对较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需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能留住优秀教师群体这一农村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相关政府部门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上的责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确保教育支出稳定增长和真正到位,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在政府确保教育投入到位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认真执行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办学的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待遇,努力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培训
多年的实践证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要求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大,对新一代的发展具有最广泛影响的人物,是21世纪基础教育实现新的高质量的支柱,他们与民族未来的希望直接相关。加强教师的专业建设包扩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以及能力素养。这就离不开对教师的不断培训。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完善非师范生从教政策,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
(三)丰富农村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拥有了一个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生活质量,教师才能更好地工作,从而感染学生,由乐教转化为学生的乐学。相反,当教师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怎么去寻找幸福时,寄希望于他们去关注学生的幸福和成长,那无异于异想天开。农村教师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体力活,需要获得精神上的理解与认同,才能更快乐地工作、学习与生活。因此,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农村学校教师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农村教师的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努力改变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面貌的必然抉择。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能够使教师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享受到轻松快乐的闲暇时光;在欢声笑语中,加强同事之间的了解,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并以此增强集体凝聚力,共同建设一支团结、拼搏、严肃、活泼的工作团队。同时,努力营造健康活泼、灿烂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生存状况的改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苗承燕,王嘉毅.《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甘肃宁夏、贵州 3 省 17 所中学的调查》[J].基础教育,2011年12月第六期
[2]金艳红.《从“失根”到“归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3]孙百才,王嘉毅.《拿什么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
[4]侯中太,蔡永红.《农村教师生存困境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10月
[5]安其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知网博士论文库,2008年
[6]王建平.《我国农村教师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与管理,2007年8月
[7]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J].教育研究,2007年3月
作者简介:
杨艳芳(1989-),女,汉族,内蒙古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利(1976-)女,蒙族,内蒙古人,教育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