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编历史课本(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个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选用的各种历史图片多达147幅,每课平均5幅左右。就是说,历史图片已经成为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比起文字内容。图片有着更强的说服力,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如何使用这些图片,让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已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探讨摸索,我初步总结出了以下三种方法,觉得很有效果,现举例叙说如下:
一、认真释读,准确理解。即读懂历史图片,从图片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
例:课本19页,写朱元璋当皇帝废除了丞相制,集各种政务于一身,每天处理的文件达207件之多时,插入了一幅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颁发的圣旨的影印照片。圣旨为方形,黄底色,88个楷书黑字,末尾加盖一个大红印章,很清晰,很真切。我引导学生一字一字地阅读圣旨全文,了解圣旨内容。通过阅读得知,这个圣旨是赐给西藏地区的楚布寺的,要求寺里妥善安排一个僧人的工作。与人们印象中的圣旨不同的是,这道书写漂亮、外形美观的圣旨文辞上却极为随便——“西安行都卫文书里呈来,说乌斯藏哈尔喇嘛卒于普寺在那里住坐修行,我想修行是好的勾当,教他稳便在那里住坐”,全是通俗俚语,一点也不“文言”,更谈不上高雅、神圣。为何有如此的圣旨?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朱元璋的身世想想,大家很快明白了原因:一是皇帝什么事都管,工作繁忙,顾不上文辞讲究;二是朱元璋没有多少文化,习惯于通俗俚语的表达方式,圣旨体现了他语言上的农民本色。
二、仔细观赏,挖掘内涵
在读懂图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及推断分析,透过图片表象,努力揭示其所蕴藏的深层意义和象征意义。
例:专题四第一课写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用了一幅图片,是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合影。上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郭沫若等26人。这个图片表达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中央领导人对宪法起草工作高度重视。我再提醒他们仔细端详照片中每个人所站的位置,联系人物身份,还能发现些什么?同学经过一番细心地观察,比较,问题出来了——站在中间的不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毛泽东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两个人。前排主要位置除了宋庆龄外,还有李济深,张澜,郭沫若,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人士。人物排序跟我们今天常看到的很不一样,不是领袖独尊,说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几乎是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平分天下。
三、借题发挥。延展功能
从图片资料的某一点切入,经联想、迁移,捕捉更多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给学生一个“额外”的收获,从而延伸、拓展和扩大史学的教育功能。例:课本103页写“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一幅图片是1972年9月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时的照片。上面的中心人物是周恩来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何许人也?我把自己早年读田中传记所留印象最深的“口吃”与“记忆力”两点讲于同学们听:田中出身寒门,小时候有严重的口吃病,不能讲话。但他很有毅力,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里大喊大叫,反复练习,坚持数年,口吃病矫正过来了。他后来从政,能做长时间的流利演讲。田中还有一个特点,记忆力过人。原来做文书工作时,手边常带着笔记本,遇到好的文章、好的演讲,甚至好的谈话,他都用笔认真去记。他记得很快,看完、听完,他的笔记也就记完了,而且很完整。但记完后他又立即把所记的东西全部撕掉,扔到纸篓里,因为他在做笔记的时候已全部记在了脑子里,所以笔记没有保留的必要了。听完我的讲述,同学们很惊讶,竟有这样的事情!当然,我作这样的人物介绍,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好好锻炼你的记忆力,好好记历史!
总而言之,历史图片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史料资源,全面观察事物、深入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提升了他们分析、比较、联想、推断等学习能力以及对历史文物、照片的鉴赏审美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举例所谈的几种方法,仅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体会和做法,历史图片到底怎么个用法还得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图片的信息价值、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等实际情况来确定。这里关键是“用”,必须用。那么多的历史图片进入教材,已是教材的一部分,我们就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要力争于用,充分发掘和利用。从一般性的运用,到善用、巧用、活用、妙用,步步去提高。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认真释读,准确理解。即读懂历史图片,从图片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
例:课本19页,写朱元璋当皇帝废除了丞相制,集各种政务于一身,每天处理的文件达207件之多时,插入了一幅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颁发的圣旨的影印照片。圣旨为方形,黄底色,88个楷书黑字,末尾加盖一个大红印章,很清晰,很真切。我引导学生一字一字地阅读圣旨全文,了解圣旨内容。通过阅读得知,这个圣旨是赐给西藏地区的楚布寺的,要求寺里妥善安排一个僧人的工作。与人们印象中的圣旨不同的是,这道书写漂亮、外形美观的圣旨文辞上却极为随便——“西安行都卫文书里呈来,说乌斯藏哈尔喇嘛卒于普寺在那里住坐修行,我想修行是好的勾当,教他稳便在那里住坐”,全是通俗俚语,一点也不“文言”,更谈不上高雅、神圣。为何有如此的圣旨?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朱元璋的身世想想,大家很快明白了原因:一是皇帝什么事都管,工作繁忙,顾不上文辞讲究;二是朱元璋没有多少文化,习惯于通俗俚语的表达方式,圣旨体现了他语言上的农民本色。
二、仔细观赏,挖掘内涵
在读懂图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及推断分析,透过图片表象,努力揭示其所蕴藏的深层意义和象征意义。
例:专题四第一课写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用了一幅图片,是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合影。上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郭沫若等26人。这个图片表达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中央领导人对宪法起草工作高度重视。我再提醒他们仔细端详照片中每个人所站的位置,联系人物身份,还能发现些什么?同学经过一番细心地观察,比较,问题出来了——站在中间的不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毛泽东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两个人。前排主要位置除了宋庆龄外,还有李济深,张澜,郭沫若,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人士。人物排序跟我们今天常看到的很不一样,不是领袖独尊,说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几乎是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平分天下。
三、借题发挥。延展功能
从图片资料的某一点切入,经联想、迁移,捕捉更多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给学生一个“额外”的收获,从而延伸、拓展和扩大史学的教育功能。例:课本103页写“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一幅图片是1972年9月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时的照片。上面的中心人物是周恩来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何许人也?我把自己早年读田中传记所留印象最深的“口吃”与“记忆力”两点讲于同学们听:田中出身寒门,小时候有严重的口吃病,不能讲话。但他很有毅力,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里大喊大叫,反复练习,坚持数年,口吃病矫正过来了。他后来从政,能做长时间的流利演讲。田中还有一个特点,记忆力过人。原来做文书工作时,手边常带着笔记本,遇到好的文章、好的演讲,甚至好的谈话,他都用笔认真去记。他记得很快,看完、听完,他的笔记也就记完了,而且很完整。但记完后他又立即把所记的东西全部撕掉,扔到纸篓里,因为他在做笔记的时候已全部记在了脑子里,所以笔记没有保留的必要了。听完我的讲述,同学们很惊讶,竟有这样的事情!当然,我作这样的人物介绍,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好好锻炼你的记忆力,好好记历史!
总而言之,历史图片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史料资源,全面观察事物、深入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提升了他们分析、比较、联想、推断等学习能力以及对历史文物、照片的鉴赏审美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举例所谈的几种方法,仅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初步体会和做法,历史图片到底怎么个用法还得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图片的信息价值、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等实际情况来确定。这里关键是“用”,必须用。那么多的历史图片进入教材,已是教材的一部分,我们就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要力争于用,充分发掘和利用。从一般性的运用,到善用、巧用、活用、妙用,步步去提高。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