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r——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

来源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pl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大思政”总体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的全过程,嵌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铸造学生的“大国思维”和“家国情怀”等时代品质,引导学生做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充分体现“中国力量”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认同.
其他文献
人文精神是世界主义理论的重要内蕴之一.它崇尚理性、尊重人性及人的精神价值.同时,它追求爱与和谐之美的理念,具有世界主义伦理观特征.以人文主义精神与世界主义伦理观为指引,追溯亚裔美国小说中流散者家国情怀及移居海外之精神创伤与身份窘境;赞颂他们摆脱旧习俗束缚、砥砺奋进的成功经验;探究各族民众超越自我与和谐互爱理念,及其所秉持的多元文化互鉴的人文精神;发掘文本中蕴含的世界主义伟大情愫.
老年人权益保护是破解人口老龄化之困的重要议题.根据相对典型的欧盟经验,在既有硬性法规作用有限、新的硬性法规又难以及时跟进的情势下,发挥好软法的独特优势之于老年人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工具意义和价值意义——软法既体现为向硬法演进的转化价值,也体现为柔性规范或价值规范的独立价值.欧盟各国老年人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软法保护的样貌,欧盟经验对于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之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应用与更新工作的开展,是促进我国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为“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储备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提升高校学生实际的专业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高校学生对教学资源搜集与运用的能力不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所以,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校教师培训,提升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处理能力,完善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以温哥华、索契、平昌三座城市举办冬奥会期间的国际关注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冬奥会对举办城市国际关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奥会可以增强举办城市的国际关注度,并产生脉冲式影响;(2)冬奥会对提升举办城市国际关注度的时效性较短,且较为集中,关注度呈抛物线状.据此提出举办北京冬奥会提升城市国际关注度的策略:(1)形成品牌效应赛事,助力城市形象提升;(2)打造城市名片,创造冬奥记忆;(3)将冬奥会对全球的吸引力转化成对北京的国际关注度.
在探究道德实践的理由时,康德从理性知识中提出道德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人对道德准则的规定源于人的意志和理性自律.但是,人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诉诸某一种因素不能准确解释人的行为动机.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道德的实践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尽管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界定人的意志概念,但仍然对人的行为及不能自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两者对行为与道德的看法,一方面,义务的产生使道德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分离;另一方面,由于义务高于幸福,德福关系出现不一致.可见,人作为道德责任的承担者,从产生道德意识到道德行动的生发,既需要
高校智慧图书馆是依托智能化技术、设备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针对智慧图书馆建设问题开展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平台建设问题、技术支撑问题、人才队伍问题等.对此,应通过分析高校智慧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已有的成功经验,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路径.
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作家观照现实的两大尺度,历史意识是作家反思历史、考察当下、谱画未来的理性意识,人文关怀则是作家关注人的生存境遇,重视人的价值尊严的责任使命.1990年以来,多元历史意识的泛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诱惑使一些作家遭遇了两大尺度的双重缺失.进入新世纪,作家们纷纷从世纪末文学场的无序状态中苏醒,开始注重在小说创作中兼顾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双重维度.具体表现为重返历史真实,观照人的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立足当下现实,关注社会转型期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回归自然传统,以“复魅”的历史意识观照人的生存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无神论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无神论的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积极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广泛普及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自然科学基本常识,大力破除愚昧迷信和反对邪教,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坚持不懈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宣传无神论,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努力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在人的社会本性之中,其产生可追溯到人类形成所需的意识共识,严格意义上存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民族国家之中,指民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这一认同直接影响建设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实现.调查显示,公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在逐步提高.一定的意识形态能否得到认同取决于它能否反映人们的利益需要.人民至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表达,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必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制度自信,是基于国民对这一制度高度认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政治情感归属、稳定的心理预期和自觉的实践遵从.制度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其深刻的内在依据:从理论维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从历史维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受历史考验;从现实维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