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本文基于民办本科院校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形成背景研究,对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分别从转型动因维度、转型功能维度、转型路径维度和转型困境维度四方面加以归纳,对当前转型发展相关研究提出关注利益相关者视角、开展具体策略研究以及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路径等建议。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8-0011-06
  一、民办本科院校及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形成背景研究
  (一)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形成背景研究
  “私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着相当长的时间。直至民国初期,私立高校与国立高校统一纳入政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再无“私立高校”一说,全部改为公立高校,私立高校的发展出现停滞。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办高校开始重新萌芽,打破“全民公办”的局面。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维护学校正当权益,保护办学积极性。”此后,国内民办高校纷纷涌现。虽然这一阶段仅仅把民办高校作为“国家办学的补充”,但在1993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首次出现了“民办学校”这一概念,并明确表示“民办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地位上的变化使得国内民办高校的发展更加繁荣。在此之后,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3年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直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大体囊括了民办普通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和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民办高校办学层次与类型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办学层次上讲,专科层次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民办高校的主导。在“九五”期间我国仅有2所民办本科院校,“十五”期间,出现民办普通高校升格为本科的先例,这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仅 5 年时间,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原有的狭小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截止到2005年5月,国内完全意义上的民办本科院校已经达到25所。2008年底全国已有44所民办本科院校,本科级在校生达到223.3万人,占所有民办高校在校生的55.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强劲,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逐年提高,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均得到高质量保障。2011年,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在校生达到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61.73%。就辽宁地区而言,截止到2011年5月,全省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达到6所,占全省民办高校数量的1/3以上;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6.6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8.5%。与此同时,一些民办高校广泛开展与公办高校或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提升办学层次。从办学类型上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高等教育市场调节机制的制约,民办高校的科类结构重点集中在人文社科和应用性科学领域,这也是民办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形成背景研究
  本世纪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升格为本科层次。民办高校升本后,国家对其办学类型的定位统一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教学型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其分类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教育”并不是低端层次的高等教育,其相对于学术型高等教育来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应用型,是分领域、类别、类型和层次界定的应用型。有学者认为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应对传统本科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岗位技术和能力要求升级而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欧洲。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应对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我国台湾地区于1974年成立的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最早开始进行本科技职教育。随着科技发展,传统的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世纪80年代,技术本科教育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本世纪初,国内一批新晋本科院校提出了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发展思路。马陆亭认为,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不局限于“专升本”的高校,但也以这些高校作为转型主体。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年“两会”后,政府工作报告将“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技术”二字去掉,改为“应用型高校”,有学者解释,“技术”容易使人联想到理工科,而一些文科专业也可以作为应用型专业。
  二、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分维研究
  从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需求来讲,国内民办本科“量”的扩张必然要引发“质”的提高和结构上的调整。“转型”一直作为民办本科院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国家政策指向的明确和地方经济结构的引导,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当前国内教育的研究热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理论方面与应用方面来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问题。根据国内研究现状,大体可从转型发展的动因、功能、路径及阻碍因素等几种维度进行划分。
  (一)转型发展的动因维度研究
  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动因有很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本科院校规模扩张,学术型人才过剩   所有教育上的改革与转型都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陈新民认为,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民办本科院校的不断扩张也是高校扩招政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然而,任何高校的发展都必须在其合理规模内产生。根据规模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分析,规模的扩张必然引发质量的升级与调整。以辽宁省为例,李纯真认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民办高等教育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王志伟认为,唯有转型,才能在办学的层次、性质、服务功能上有实质性转轨,才能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学术型人才过剩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失衡。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人才饱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处境尴尬。普通本科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均不高。
  2.部分高职升本后弊端凸显
  (1)民办本科院校发展起步晚,缺乏政策支持。由于我国民办本科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薄弱,故在一定程度上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难以保持同步,这与国家对民办本科院校政策支持的缺乏互为因果。房建森认为,政策是民办教育发展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但从外部环境来看,宏观上管理薄弱,体制运行不畅也成为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因素。邬大光指出,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机制缺乏外部制度的保证,而外部制度则包含国家的政策、法律等。杨炜长也认为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深受政府的影响。郭建如从地区的角度提出,地方性政策是导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巨大区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吴华等人也提出政策环境不稳定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由于政策支持的缺乏,民办本科的发展步履维艰,只能在有限的能力范围依靠自身的能力一点点壮大。因此,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不仅能长期适应国家对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能使自身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展示特色。
  (2)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民办本科院校虽然为本科层次,但其在招考制度中仍然处于本科批次的末端,社会上依然存在对民办本科院校的片面认识,社会认同度普遍较低。别敦荣认为,我国民办院校承担的社会功能还较为单一,很多民办院校一开始是从短训班和自学助考班演变而来,办学基础较薄弱,在人们的意识里地位较低。郭建如也认为,从企业到学校的兼职教师群体,与学校的关系较为单纯,对学校的认同感相对较低。另外,在民办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为了获取生源存在很多不合规行为,导致学校的社会认同度降低。与此同时,自2009年起,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逐年下降,使得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中越来越成为次优选择。民办本科院校社会认同度的普遍偏低,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寻求转型的步伐。
  (二)转型发展的功能维度研究
  1.转型发展的政治功能
  程凤英认为,社会经济转型是社会中思想解放与理念扩张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在特殊时期的集中反映,体现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根本诉求。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必然将发挥其独特的政治功能,在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以保证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2.转型发展的经济功能
  自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很多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拨付经费、提供奖助学金、提供物质化投入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政府对财政资源、物质资源的重新分配。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将引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地区产业的发展又将引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如此,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另外,民办本科院校属于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民间资本的整合能有效地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因此,2012年6月《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拓宽民间资金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
  3.转型发展的社会功能
  1988年,潘懋元教授发表文章强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引发了我国教育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关注。潘懋元、韩延明等学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区域性发展研究的重要一环。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产生对人口结构、资源配置、国情发展等众多角度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因其非营利性而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征。
  4.转型发展的文化、教育与科研功能
  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身作为一个教育问题势必会对区域内文化、教育和科研发展产生作用。朱鸿认为,当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民办本科院校也力图通过专业与学科建设,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增强办学竞争力。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起到一定的引导性作用。
  着眼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各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处理转型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围绕教学集中力量开展科研。但长期以来,学校以维持基本教学运转为首要目标,对科研活动和教改激励不足。对地区科研贡献较弱,从负面凸显了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文教功能及科研功能。
  (三)转型发展的路径维度研究
  随着转型发展理念的提出,学者们对于转型发展的路经各有其不同的认识。2014年,全国178所高校发布的“驻马店共识”标志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开始。“十三五规划”也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几百所普通本科高校今后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指出方向。在对转型发展的理论探索中,主要分为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探索、治理结构探索以及专业与学科课程转型探索等。
  1.办学定位探索
  陈永斌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二次转型可以说是对应用型高校定位和模式上的回归;对转型发展的路径,要处理好“好”与“快”的问题,也要正确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2012年《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这给民办本科院校定位一个明确的导向。赵新亮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已是国内教育格局的大势所趋。对于多数地方本科高校来讲,应该尽快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学校定位。易萍也认为,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将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确立为主体目标,制定详细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永斌认为,对定位的观念转变首先要消除矮化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观念,其次要消除弱化民办教师地位的观念,再次要消除淡化技术专业地位的观念。由此可见,对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定位的探索多集中于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的角度。
  2.治理结构转型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治理结构议题具体包括公共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的讨论。杨炜长系统地研究了民办高等院校公共治理制度,倡导政府应放宽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内部治理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多元的治理结构。赵新亮认为,构建学校多元治理结构,一方面应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张剑波认为,民办高校寻求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市场开拓机制、法人治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李钊认为,缺乏严格的法人治理体制是民办高校存在办学风险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赵小和认为,民办高校办学运行机制对于学校运营、信息反馈和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约束力。针对广为热议的机制问题,韩忠春提出了完善聘用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待遇等建议。对辽宁省地区而言,王维坤、温涛认为,辽宁省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专业教师梯队断层、缺少专业带头人等关键问题。
  3.专业与学科课程转型探索
  专业与学科转型实质上是专业课程内容的革新。一方面,应根据相应的专业体系制定多元化的学科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基于职业分析进行专业设置,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2015年7月,浙江省公布首批41所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名单。这些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将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就读的学生将占在校生的80%以上。
  (四)转型发展的困境维度研究
  1.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教学与管理缺乏特色
  当前,国内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定位问题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着重向职业教育方面发展,认为如此可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二是向综合性大学靠拢,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但总体来说,民办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还是无法准确地拿捏自身的办学定位。比如,有的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认识有偏差,认为转型就是降低了档次,也提升不了人才吸引力;还有的民办本科院校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但在其转型建设过程中受到传统理念、资源限制和政策误读的影响,慢慢地偏离了之前的定位。 “谋求办学层次的再次升级”、“主张办学空间的再拓展”和“盲目推动办学资源扩张”等问题凸显了民办本科院校在定位上的模糊。如今,虽然很多民办本科院校都认识到“唯有转型,才能在办学层次、性质以及服务功能上有实质性的转轨”,但是,在办学定位模糊情况下,很难保证民办学校教学与管理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型的进程。
  2.专业、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同步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受“重教轻研”办学体制的困扰,使得其在专业与学科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片面追求“宏观效果”,导致其专业设置有较大趋同性、盲目性,过于急功近利,或者过于侧重传统的学科优势,对区域内新兴的、新升级的、交叉的产业发展前景的关注度不够,不利于转型时期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专业、学科建设难与区域产业升级速度匹配,形成了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又一困境。
  3.教师队伍对转型发展普遍认识不清,转型难以推进实施
  要实现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就必须使用应用型的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是理论扎实、操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堪忧。易萍认为,在当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大都只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理论上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待遇低。由于民办本科教育社会吸引力本来不足,导致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面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缺乏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转型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更多地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关注转型问题
  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在院校转型中所涉及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性的主体,如地方政府、民办院校法人、参与集团化办学各方、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会企业等。无论是在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研究中,还是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研究中,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实现与平衡是判断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转型问题研究的缺乏体现了对转型问题关注度的不足。各利益相关者在面临转型问题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否达成,更需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需要。
  (二)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具体策略研究
  目前来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仍然缺乏具体的措施。比如,破除社会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偏见、增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社会责任感等,并未能切实解决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移的实际问题。事实上,对院校而言转型工作十分复杂,每所高校需要应对的问题也千差万别,民办高校自身应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要注重对演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时刻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对学校教师教育工作也应有目的地向应用技术型方向靠拢,或采取业内竞争、评优评先、考试考核、奖罚并举等方式调动民办高校教师参与转型的积极性。   (三)广泛开展现有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路径探索
  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方式,并未涉及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过何种途径吸引民办本科院校主动转型。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转型不仅需要不断摸索转型的路径和方法,更需要现有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提供转型借鉴和相关指导。在办学定位上应更加致力于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以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治理结构管理转型中的民办高校;已转型的专业和学科要基于应用型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等。当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措施引导都离不开转型高校的具体情况,转型过程中须根据具体问题来具体探索转型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 中国教育报,2009-07-18.
  [3]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2-08-31.
  [4]王志伟.试论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徐涵.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基于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1(9):53-56.
  [6]徐涵.阻碍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职教通讯,2009(12):21-29.
  [7]李纯真.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8]韩静,张力跃.发展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之路在于“转型”而非“升格”[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9-12.
  [9]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兼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7):5.
  [10]杨炜长.民办高校治理制度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1]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3(3):50-52.
  [12]别敦荣.略论民办机制之于民办院校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77.
  [13]郭建如.陕西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以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9):58-65.
  [14]夏季亭,张婷婷.完善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62-65.
  [15]潘懋元,韩延明.关于发展我国民办大学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4):20-23.
  [16]朱鸿.问题与对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7(2):37-40.
  [17]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18]赵新亮.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38-42 .
  [19]易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4(30):36-41.
  [20]张剑波.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1]李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赵小和,等.民办高校办学机制分析[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65.
  [23]韩忠春.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7):62-63.
  [24]王维坤,温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以辽宁省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1):75-78.
  [25]任芳.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26]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7]严文清,张赟.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领导科学论坛,2013(2):6-8.
  (责任编辑:杨在良)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from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applied technology-bas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technical colleges run by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background research,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motivation dimension, function 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path dimension and the dimension four aspects to do with inductive transform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elated research,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rned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of concrete policy and explore the existing appl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iming to enrich our country run by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transformatio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Key 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echnology-bas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其他文献
按照培训时间进度的安排,把培训划分为训前、训中和训后三个阶段。"训中"是指集中培训过程这个阶段。本文以培训的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按照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以及中等职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能够确保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业务能力匹配度不足、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短板明显助和教学服务管理偏弱是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基础化学的教学仍然在采用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
国内首座高空特效玻璃桥“飞龙在天”近期正式对外开放。据安徽芜湖马仁奇峰旅游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飞龙在天高空玻璃桥”全长388m,垂直高度180m,横跨马仁奇峰主峰与太阳山之间
案例某县兴民村附近2015年新建了一家造纸厂,经常排放污水,造成附近农民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量减产。村民多次与工厂交涉,工厂都置之不理。2016年10月,村民打算诉诸法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为一体的场所,在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小
“惠大疏港高速东江特大桥复杂施工技术”研究项目于2012年1月立项,2015年10月完成,并通过了广东省住建厅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项目研究由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及华南理工大学
2018年2月2日,由共青团云南省委主办,共青团文山州委、共青团广南县委承办的2018年“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分享交流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分享
九、富硒大米怎么生产?富硒大水不是普通大米+栖的物理添加或混合,而是来源于富硒水稻。
“课堂”是教师职业耕耘的主要场地,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时空,“课堂”的形态直接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规格与水平。课堂应具有生长性,用“生长”来定义课堂,不仅因为“人”具有类生物生长的特征,更在于一种教育观的改变,即课堂从“教师中心”转到了“儿童立场”,而且赋予了儿童生长过程中的生命意义的建构。  儿童的最大特性是“生长中”。这种“生长”不是赋予的、外加的,而是“主体”自觉的、应然的。  “生长”具有个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