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父亲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9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寫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梁漱溟补考通知单只瞟一眼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唯人类生活仍需要教育,然教育徒为生活而已,将以为人类生命之无限发展焉。”在《教育与人生》一书中,梁漱溟一再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
  丰子恺反对培养“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专门创作了一幅讽刺漫画《小大人》,缘起是他曾看见:男孩被父母穿上小长袍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女孩被父母带到理发店里去烫头发,在脸上涂脂抹粉,教她学母亲一样。在丰子恺眼中,这样的“小大人”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接受采访时,丰家“老六”丰一吟说:“爸爸特别反对家长按照成人的观念去干预孩子,他从不要求孩子们做什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任由我们根据兴趣发展。”丰一吟读完初一,“不想读了”,丰子恺送她去学美术,但丰一吟没有什么兴趣,在学校,别人学绘画,她逃课去学唱京剧,“父亲没有怪我,还去看过我的京剧表演”。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摘自《新京报》
其他文献
为了防洪,县城临着沮河的一段古城墙保留了下来。它位于县城的西面,又留有一道城门,当地的人们就习惯称它西门洞口。  挨着西门洞口的,是一排卖早餐的店子,其中有一家是专门卖高庄馍的。当年,当上小学的我每天早上路过那里,在城门外那沮河欢快的流水声里,六排长长的桌子也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了。  一小碟儿泡萝卜,两个馍馍,一碗小米粥,有咸有淡。约莫十分钟的功夫,这早餐就吃完了,虽然不见油星,但这果腹感也是可
期刊
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战地摄影师。然而,并非所有的摄影师都有在战地摄影的能力。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一处群山环绕的隐蔽之所,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摄影师正经历着一场终生难忘的“集训”。在这里,他们将主要学习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崩溃的境地下,练习摄影”。  训练营名为“冲突摄影工作坊”,由一位拥有十多年战地摄影经验的“退役摄影师”詹森·豪发起。  摄影师卢卡,参与并记录了为期六天的工作坊培训。  真的假战
期刊
我儿子是2006年在韩国出生的,坐月子是婆婆出钱请的月嫂。  在韩国,一般月子是去娘家坐的,也有很多家庭请月嫂。当时请的月嫂朝九晚五,周末休息,一个月的费用是人民币1.4万元。  月嫂都是经过正规培训的,我们只需要选择公司,由公司分派月嫂。我出院回家的时候,月嫂已经上岗了,婆婆正在指挥她做饭,擦洗。  据婆婆说,她当年是请过佣人的,果然吩咐人有一套。而我第一次使唤人,唯唯诺诺的,要杯水也张不开口。
期刊
好几年不曾看见子恺了,偶然看见《人间世》和《良友》上的他的照片,不禁为之莞然;他竟留了很长的胡子,像一个庄严而又和蔼的释家。  记得我与他相识,是一九二五年,那时我在充满了艺术空气的立达学园里教书,他就是这个学园的创办人。当时的同事,如朱光潜、白采、方光焘、夏丐尊、刘薰宇、……都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不过当时我与白采往还最多,子恺和别的同事们,都很少拜访和聚首。  一直到一九二八年,我才为了我自己的
期刊
走进北京大学这个百年学府,每时每刻,你的生活都和选择有关:网上有上百门课等着你选,光體育课就有数十门;各种社团在每学期初都会上演“百团大战”;若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热衷或学有余力,还有双学位课程供你选择;在每个假期,都有众多的实习与交流机会等你抓紧;关于未来,你可以出国、保研、考研、工作……  四年前,我跟大多数刚进入北大的新生一样兴奋而迷茫,几乎一天一个主意,同学们也差不多。开学初,班里有一半的人
期刊
古代监察体系跟其他官僚体系一样,存在一个工作效益递减的规律。在最初的时候,给皇帝卖命干得不错,然后就慢慢转为为自己干,干到最后,大家都为自己捞油水,只有几个傻子才为皇帝,还要受到群体的排挤。  历朝历代君主最担忧的事情,一是怕官员们叛离,二是担心自己的资源被他们据为己有。所以,官僚制的设计,肯定要有一种对官员的监督的机制。而西周的制度中,原有现成的史官就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巫演化出来的一种特别的官职
期刊
美国人对于越南战争的评价很低,越南战争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非常大。具体到社会文化,那更是只重不轻。  首先是钱:从1965年开始,美国为这场战争每天就要花掉7700万美元,平均每年消耗石油4500万吨。这是什么概念?  中国2014年的石油产量是20996万吨,美国当时在越南打一年所消耗的石油就相当于中国现在年产量的近1/4。放在当时条件下,那是天文数字。其他方面的花费可以
期刊
汉文帝时,绛侯周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在封地,绛侯得了一个心病,就是每当河东郡郡守、郡尉巡行到绛地,他總是感到他们是受命来杀自己的。每次他都身着铠甲,令家人手执兵器,然后再与郡守、郡尉相见。后来就有人上书,说绛侯图谋造反。  汉文帝把这事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公事公办,直接将周勃逮捕入狱。  绛侯领兵打仗内行,搞政变也内行,唯独蹲大牢接受狱吏审讯外行。他常常不知道如何对答。逐渐地,狱吏也对他有所凌
期刊
汲黯,一个很生僻的名字,很难让人记住。可是,中国的历史记住了他,他的出生地记住了他。长江流域的土地上,有一个叫淮阳的地方。这里有闻名遐迩的“七台八景”,其中有一景就是用来怀念汲黯的,叫“卧阁清风”。  官至爵都尉右内史,位列九卿的汲黯创造了一个典故,叫“卧治”。这有点让人惊叹:官吏大都在官场上冲锋陷阵,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政治跑道上飞驰。可他倒好,搞什么“卧治”。是不是想“秀”一把?  汉武帝在位5
期刊
男女成婚,组成新的家庭,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古代社会,婚礼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五礼”中的“嘉礼”,有一套特定的程序和仪式。  据《仪礼·士婚礼》载,按照西周礼仪制度的规定,婚礼有“六仪”,即6种仪式:  一为“纳采”,即议婚,商议婚配。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二为“问名”,即询问女子之名及生日、时辰。经纳采,女家同意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