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feng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是学生情感与人性的交汇。“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在学生们的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教师要学会利用现在的教材,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从而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教育;感悟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育承载着学生灵魂塑造的重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关注生命教育。当前的中学生,通常都是顺风顺水地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人生挫折,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依然很肤浅,甚至可以说,他们对生命的态度草率,比较自私,不懂得成全自己,更不懂得善待他人,也无法真切地去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诸多关于生命思考的课文,比如《再塑生命》《秋天的怀念》《谈生命》等等,这些课文如果利用起来,将会使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很好的提升,将生命教育渗入到课堂中,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知生命的价值,明白自身的责任。
  一、认识生命 成全自己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作品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完整的生命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最珍贵的东西。青春期的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才能从心底里珍爱生命,成全自己,拥有向上的心态。当前的孩子们,被家长和教师保护得很好,丑恶、生死不让他们轻易触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生命没有深刻的认识,在面对生命中的抉择时,过于轻率,对生活中的不顺心,又过多地自怨自艾。要想改变这种状态,要从点滴做起,利用平时的教学,渗透生命意义的情感传达,令学生从深层次认识生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那些关于生命的残缺与完美的课文,让学生们从中感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幸运,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去欣赏生命的美,珍惜生命的可贵。
  教学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性格、人格塑造的过程,尤其是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积极的生活态度渗透进去,从而熏陶学生的向上思想。比如我们课本中的《再塑生命》和《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两课,“海伦”是集盲、哑、聋于一体的残疾人,而“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缺失了感官机能的生命,充满着晦暗的色彩。对海伦而言,生命可以无声无色,但是,最终在莎莉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她让自己的人生光芒四射。而贝多芬,却是在无声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执著完成其生命对音乐的最大使命,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这样的生命是让人敬畏的,也是振奋人心的,对中学生来说,极有教育意义。
  在这两课的讲解中,我们除了对作者的叙事手法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与总结外,更应该把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的内涵作为重点来为学生们剖析与展示。课堂上,可以模拟海伦与贝多芬的不能听、不能说、不能看,让学生们从中真切地感受感官失灵的那种无助。我在现场模拟之后,问同学们,在模拟的过程中,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的表情异常沉重,郑重其事地说,我能听到,能看到,能说出来,这样的生命真好,生活里的小麻烦,与这种看不到、听不到、说不出的感觉比起来,微乎其微,不值一提。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正确地认识生命,认识到自己身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多么幸运,让他们带着感恩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成全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陶行知说,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抓住这些对学生的性格、人格塑造能够产生影响的课文,能够在“教书”的同时,起到“育人”的效果。
  二、品读生命 善待他人
  保尔说:“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无法真切体会到这句话里的悲痛与无奈。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让学生们学会品读生命,懂得善待他人。生命的流逝有时候只是顷刻间,而只有品读出生命的可贵与短暂,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会善待他人。让初中生凭空去感知如此沉痛的东西,显然有些强求了,但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道理说教,他们也无法对这种遗憾感同身受。语文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它本身便肩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使命。所以,想要让他们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借助于课文的情感,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我们要学会借助于课文来实施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教育。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文中用质朴的语言、最真实的情感描述了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的生活经历。母亲用生命最后的时光让他懂得了不管命运带给你什么,都要好好活下去,而他却再不能膝下承欢,尽孝床前。
  这在初中的教材中,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生命相结合的课文,这是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绝好机会,把握好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情感,品读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善待身边的人,让他们知道,生命是责任,是付出。我利用情境再现与情境想象的模式,让学生模拟一个瘫痪的儿子,以及一个病重的母亲。学生们的演出很投入,将“儿子”的焦躁与绝望、“母亲”的隐忍与小心刻画得很好,很多学生看着演出都哭了,而到最后,我让大家闭上眼睛,放上一段从网上下载的救护车、医生、护士、病人纷乱的场景,以及一声微弱的:“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次大家是真的哭得无法自持。我关掉声音,让大家睁开眼睛,再让学生们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之后,请大家各自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思考,学生们都能把握“善待他人”这个思想去表达,明白了生命里有诸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善待身边的人,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三、感悟生命 升华情操
  卢梭说,教师要做的,不只是讲解知识,还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知识。对于情感教学而言,泛泛之谈最要不得。与一个中学生去讨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往往会觉得极为枯燥无味,甚至觉得只是夸夸其谈,我们告诉他,生命要有价值,是“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他只会觉得你空谈,觉得这些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理念,都只是教育时的套词——因为他们无法从生硬的道理中,感悟生命,进而升华情操,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下一个高大的定义,这是他们的人生阅历与成长历程的不足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想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真切地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就必须要利用鲜活而生动的课文来做引导,利用各种道具与设备,把枯燥的道理变得形象化,让学生从根本上接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并从心底里明白这些知识背后的道理。
  比如《谈生命》一课,冰心便是巧妙地将生命比作了江水与小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以往采取过很多模式,语言的优美毋庸置疑,学生们对这种行文比较感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同时也出现另一个问题,学生容易把学习这篇课文的重心放在语言的应用上,而忽略了它本身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在授课时,要巧妙地将重心转移到课文的中心思想上去。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提前制作的课件来为学生们展现江水与小树的一生,并加上音乐,让学生充分体会这过程中的苦难以及甜蜜、牺牲以及幸福。在课堂上以小组的模式展开讨论,认为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大家的讨论很热烈,都能很好地把情绪投入进去。最后,每组的组长把讨论的结果总结出来,我发现,大家都能很好地感悟到生命的内涵了,然后,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关于感悟生命的课下随笔,不需要讲究格式,也不用考虑行文的前后结构与语言特点,只需要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形成文字,让学生将感悟出来的生命的价值更深刻地刻入脑海。学生的情感变化很快,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此刻感动,而是要让他们从心底里领悟,所以,课下作业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小结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生命的存在。”这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特征的总结。将生命教育渗透进中学生的课堂中,利用教师的语言、肢体以及教学创意来引导学生们学会对生命的思考,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良好地认识生命、成全自我,体验生命、善待他人。最终能够感悟生命,升华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生命教育,语文课堂的“绿洲”[J].考试周刊,
  2013(96).
  [2]元晓雁.律动生命节奏 领悟人文神韵——浅谈语文生命教育理念[J].语文学刊,2011(8).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本文首次利用完全相同两颗卫星(CLUSTER C1和C3)的数据对地球激波前兆区太阳风的减速和偏转特性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激波前兆坐标系中,太阳风减小的速度随观测点到激波的距
中国股市最近盛传这样的新闻:上市企业兰州黄河企业股份公司严重违规操作,董事长与总经理打得不可开交,公司独立董事有名无实,提醒无效,只好辞职。
在刚刚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三一重工“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关键技术与运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三一的创新能力再次获得了国家的
研究了在各种不同工况下,尿素装置的放空尾气中爆炸性气体组分的变化趋势以及爆炸性区域和爆炸极限的计算;从增加NH3或增加蒸汽含量等方面,研究了爆炸性气体组分迁移至非爆炸性
为了验证并分析车载中放废液(ILW)运输贮罐装置在机械性能、辐射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性,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软件仿真分析等方法,对该装置机械性能方面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辐射防护
2016年11月9日,广东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秘书处会议室举行年度第四季度的行业联谊会(总第二十三次)召开,这是建直行业对话、交流、协调联谊平台以来首次在协会本部举行的活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