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探讨

来源 :中国卒中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十分凶险的脑血管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治疗难度的特点。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cerebralischemia,DCI)是SAH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明确DCI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认为,脑血管痉挛是SAH后导致DCI的唯一原因,但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广泛质疑。目前认为DCI是一个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本文旨在探讨DCI的病理生理机制,以
其他文献
线粒体自噬为选择性自噬的一种,在生理状态下、各种急性应激及慢性疾病中,主要参与了线粒体稳态的调节、受损线粒体的清除及避免细胞死亡等多种细胞内生理性反应过程。在多种神经疾病过程中可见到线粒体自噬的参与,但关于线粒体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较少,本文从线粒体自噬的经典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期刊
本文通过整理全国名中医张西俭主任中医师从肝论治临床常见病的6个典型案例,从理论认识、脉象分析、遣方用药逐一分析,总结了张老从肝论治疾病的学术特色和思维范式.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PA)、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s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等。
目的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严重程度量表(Cincinnati prehospital stroke severity scale,CPSSS)基础上加入心房颤动项目构建改良CPSSS(modified CPSSS,mCPSSS),评估mCPSSS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就诊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CPSSS
SH6是山西果树研究所用‘国光’和‘河南海棠’杂交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矮化砧木,2012年引入静宁,2013年静宁县李店镇王沟村在老果园更新时,按株行距1.5 m×4.0 m,在挖除老树的园址上栽植800 m2‘红将军’/SH6组合,经过多年观察,SH6基砧在静宁表现优异,很有推广普及之必要。
期刊
期刊
南阳地处秦岭南麓,是秦岭余脉的东延部分,地理坐标为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生态条件优越,被国内外知名专家认定为猕猴桃人工栽培最佳适生区。猕猴桃产业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南阳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实现乡村振兴的优势特色产业。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3岁,因“记忆力减退8个月”于2020年3月31日收入我科。8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减退、语速缓慢,主动与他人沟通减少,情绪淡漠、不愿参加日常活动。患者无畏寒发热、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胸闷气短、腹痛腹泻、尿频尿痛,以及皮疹、皮肤黏膜溃疡和关节疼痛症状。5个月前患者父亲猝死后其上述症状较前明显加重,为明确病因,门诊以“认知功能障碍”收入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