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本质特性的再认识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信息源过于集中,其价值取向听命于信息富裕者。这是对互联网本质特征的新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描述的补充和完善。对互联网本质特性的准确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和处理当前由网络社会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从而更理性地把握未来。
  [关键词]互联网本质;互联网特性;社会现象;社会监管
  
  由于受网络技术逻辑与网络社会发展逻辑的制约,以往人们对互联网美好的一面关注得比较多,因此,早期的互联网研究者所描述的互联网本质特性,总是与开放、自由、平等和共享等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在网络社会的切身体验,对互联网本质特性的再认识成了一个时代的新课题。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认为,“从事因特网方面写作的第一代人是在进行一种世界性的庆祝活动,相比之下,第二代人的反应自然要复杂得多。”对互联网本质特征的再认识,或者说在以往对互联网本质特征认识基础上的补充,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当前一系列由网络社会引起的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助于趋利避害地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互联网是一种控制工具
  
  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体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赋权工具的宗旨。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描述的:网络社会的第一特征就是“分散权力”,网络在结构上的最大影响是分权。网络赋权确实给了人们一种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全新的自我选择和规避的权利与感受。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在感受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时,实际上也不知不觉地被网络或被人通过网络而控制。
  1.1 网络“把关”——思想控制和文化引导的手段
  根据“把关人”理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显然,在网络传播中,同样也存在大量关口和把关人。从政府到主管机构,从网络服务提供商到各个具体的参与机构和个人,都自始至终按照各自的标准筛选和推出符合他们价值的内容表述以及传播方式。尽管网络受众比传统媒体的受众有更多的自我选择权,但这种选择是在把关区分基础上,并没有改变受控状态。特别是目前普遍利用的内容推送、筛选和强化技术与规范,是少数公司、团体和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设计、制订和推行的,其中当然就体现了这些阶层和团体的意志。各国政府为了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利益,都采取了各种“把关”措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来实现把关,例如,“封杀”某些网站;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以改变本国在全球信息空间中的不利地位,从而使本国声音在网络中得到加强;可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对内容的选择、网站结构与页面的设计,以及应用“推送”技术,把符合自己价值观并认为是最重要的信息,传播给受众。这说明,广大网络用户仍然处在思想和传播受控状态之中,网络世界并非是所谓的自由空间。
  1.2 网络的“议程设置”功能——社会控制的工具
  媒体对外部世界的报道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目标或意识形态导向进行的取舍活动,把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或方面选取出来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结构和认知框架,然后以“报道”或“信息”的方式进行传播。媒体就是通过这种所谓的“议程设置功能”来“诠释世界”,从而影响着人们对环境和事件的认识与判断。显然,“设置议程”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动因。
  尽管在日益提倡“个性化”新闻服务的情境下,网络议程设置作用可能会有所削弱,特别是对知识水准较高的用户主体的影响作用会相应较小。但是,网络议程设置的全球化趋向却使其作用和影响得到了放大和强化。由于互联网特有的结构和技术条件,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世界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多样、更强烈的表现:互联网的跨国特性导致某些本属于某个国家的“议程”得以在全球传播,并成为信息世界中的公共议程;在互联网络中,某些信息的传播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可以飞快地繁殖;互动技术的应用使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从而使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由于这些网络传播特有的现象,因此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也会增加。在当今的网络传播中,信息生产与流动是不均衡的。从总体上看,技术发达、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网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网络信息大多由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所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弱势”的国家或地区的受众,想要“推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议程的机会是很少的,只有居于强势地位的国家能在形成“议程”上产生影响力。这个事实说明,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机会均等的平等世界,网络的“议程设置”功能仍然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
  1.3 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和塑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使个人经验“个性化”的能力正在不断加强,因为人们可以自我选择如何“包装”(即重新组合、组装)所选择的信息。尼葛洛庞帝称人们对网络内容的自由选择是创办一份“我的日报”。更有甚者,网络还会根据既往资料来辨析你的喜好,并随时根据和你品味相同的人的选择来投你所好。凯斯·桑斯坦将此现象定义为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现在出现的许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栏目或节目组合,其特点就是不断根据某些群体的特定需要经过有意剔除其他内容来组合包装的。凡此种种,网络想方设法为人们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和服务,希望促成个性化的形成。这一个性化发展的总趋势代表了信息处理和提供服务领域的一个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中介商(像通用报纸和杂志)的作用越来越被消费者与提供商之间的直接交易所代替。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种个性化的技术结构也同时帮助网络对网民实施了思想和价值控制,妨碍了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化的完善。戴维·申克(David Shenk)发现“网络的功能,并不是像许多人喜欢宣称的那样会孕育社群,恰恰相反,它会促成更为狭窄的微型文化的诞生。——尽管网络允许人们拥有极为多样化的信息浏览经历,最终结果却仍是一种极度的趣味化——冲浪者多半在他们个人感兴趣的范围内搜索,并得到与此相关的非常具体的信息,而与他们进行电子交往的人也多半是志趣相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互联网的发展在物理空间上进一步孤立了个人,限制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和情感交 流方式。在传统的传播通道中,往往提供了较多类型的各种信息、观点和思想,人们面对的是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的冲击、碰撞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冲击、碰撞和融汇向每个个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和客观图画,会激发人们去思考、构建或修正他们关于世界的观点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这种碰撞、冲击和交流是知识创新的操作平台,蕴含着巨大的创造机会,而对于个体而言,更是实现社会化和个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在,在网络空间内,个体通过个性化过程获得了完全的规避权力,互联网在拉近了人们交流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关系的疏离。目前,在不少人身上出现的诸如孤独、网癖、网恋等一系列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都与网络空间的个性化趋势有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主任迈克尔·德图佐斯在接受德国《世界报》记者专访时曾指出,现在的计算机还不是人类的仆人,人反而成了它们的奴隶。
  更为严重的是,在互联网世界发生的以上行为现象,正在演变为群体极化现象。人们通过排外性的群体讨论和交流,将群体引向极端和狭隘的方向,结果局限了群体和每个个体的视野。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通过网络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很多的网站也不和与自己立场相反的网站链接。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大部分网站都不提供与自己意见相左网站的链接,而网络上的圈内传播确实容易造成群体意见极端化倾向。他指出:“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处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维·申克认为,“虚拟社区的成员们聚在一起,不是商讨和辩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而主要是切磋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相互的共通性。他们排斥志趣不同的人。这样,他们最终强化了现代社会的破碎和分裂”。“当世界逐步被划分成各种截然不同的消费部落,人类就会逐渐失去它曾拥有的极为宝贵的东西:共享的信息和共通的理解。”互联网的这种群体极化效应对于社会具有巨大的离心影响,影响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和文化凝聚,特别是会引诱人们走向极端。“我想强调的危机是,愈来愈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这样的情形比分裂来得更糟糕。”对这种所谓的“控制革命”,监管不当会带来反社会的后果。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很容易把他们的主张推向不受理智束缚的边缘,从而使社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更严重的是,在网络赋权和网络控制的双重作用下,互联网正在成为激进主义的有效工具。“由无数版本的‘我的日报’来主宰市场,将不利于自治的推动。在很多方面,它会降低而非增加人的自由。它也会造成高度的社会分裂。
  
  2 互联网的信息源过于集中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看到了全球范围内由虚拟网络连接的巨大商业机会和财富利益,于是,独裁和霸权正在网上显现,并使得对互联网的有意图的强化控制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独裁首先表现为商业利益的侵蚀,来自于私营企业和国际利益集团通过技术手段对互联网进行的无形控制。现在,绝大部分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产权及其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家美国公司手中,如,微软对全球用户的无形控制就是典型实例。目前在网络信息内容方面存在的“赢家通吃”的现象也是一例。
  政府目标的强制性渗透也使互联网的早期文化传统受到挑战。由于网络技术具有高度的技术复杂性和高度公共性,所以网络技术只能依赖国家公共信息技术系统而存在和发展。政府通过控制市场来渗透自己的政治目标,即通过规制中间供应商,并通过他们来控制用户。同样,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也使得网络变成了一种控制和独裁的工具。“在网络空间中,某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建造一种与网络空间诞生时完全相反的构架。”斯坦福大学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创始人、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指出,“政府要求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SP)使用一种有利于追踪的软件,以用户提供最低限度的身份证明为准入条件,此可称为‘可追踪规制’。他认为,“没有理由相信网络空间的自由根基会轻易出现,可结论恰恰相反,我们有各种理由相信,单凭网络空间本身自由的承诺将无法兑现。单靠它自己,网络空间会变成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夏皮罗把这称为“强制技术”和“过度操纵”。
  研究者认为,这种“控制革命”的方向并不是导向更广泛的民主化,而是走向互联网所代表的信息来源更加集中。这种控制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代表了掌握信息资源优势的国家和团体对多数人的控制和奴役。莱斯格认为,这种控制是对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的背叛。
  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整合力量。政府所代表的公共政治和大国、大企业集团所代表的资本利益都想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和利用。围绕着对互联网的开发、控制和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激烈的竞争和较量。由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通讯技术的分布极不均衡,因而这种发展所提供的机会在不同国家以及在同一国家的不同阶层之间出现了分配极为不均的局面。世界并未实现平等、公平和民主,而是在新的资源平台和新的格局中的新的争斗和不公。这必定会进一步加深社会机会上的不平等。这是关于信息富裕与信息贫穷相对立的经典问题的重新提起。美国加州大学传播学教授丹·希勒指出了网络的实质:“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化、更民主的另类天地。
  
  3 互联网的价值取向听命于信息富裕者
  
  实践证明,互联网的价值取向不是中性的。从技术角度看,不同的网络构架体系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政治和文化层面上看,互联网的价值取向听命于信息富裕者。在网络社会,传统的“权力决定信息分配”关系正在被“信息决定权力分配”的范式所改变。
  3.1 互联网的构架决定其价值取向
  正如劳伦斯·莱斯格所指出的:“太多的人认为自由是网络的特性,太多的人相信自由会自我发展,太多的人不知道不同的国家会蕴含不同的价值,不知道只有对这些不同的构架(这些不同的代码)进行选择,我们才能确立和推广自己的价值理念。——构架就是一种法律,它决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莱斯格所指的构架或“互联网代码(Code)”,不是指互联网信息交换最基础层面的TCP/IP协议,而是指应用或实践那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
  网络构架规范(或代码)可以以人们不易觉察的方式推进一种价值或抑制另一种价值。所以,不同的体系结构中必定包含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密歇根大学与哈佛大学的网络就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采取匿名方式处理用户信息,表明它希图推进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言论自由这个价值;后者规定该大学社区的用户必须进行网络登记方可进入,而不允许匿名。目前的研究表明,网络空间的构架环境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选择权主要掌握在信息强权者手中。
  3.2 信息富裕者主宰着互联网的价值取向
  网络首先是作为一种新技术出现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色彩。同时,它一旦进入社会,进入人们的生活,就成为一种新文化,具有了人文性。当前,无论从技术还是从文化层面上说,美国都是处于“惟我独尊”的地位。网上信息70%以上是英语;网络的硬件、软件和协议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80%的网民都在使用微软公司的IE浏览器浏览网页;美国的信息生产总量超过所有国家,并已充斥整个市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将继续在高科技领域领先,这种“高位优势”,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互联网信息的内容、流动方向以及传输速度。在这种不平衡的信息流动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输出大国更容易将本国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政治控制。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的价值导向是倾向并服务于美国利益的。正如美国战略家塞默·马丁·利波塞特在2000年指出,“在新世纪来临之初,美国发现自己处于全球惟我独尊的地位。这与其说是运用权力的成功,不如说是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胜利。比尔·盖茨也曾一语道破个中天机:“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不言自明,这种所谓的“世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是西方文化,主宰着互联网的价值取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一书是数字化时代情报理论与实践的佳作。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对该书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情报学;信息服务;知识服务
期刊
本刊讯 10月15日至16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立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建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上,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石定环致开幕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作了题为《自主创新,情报先行》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陈家昌主持了会议。联合国教
期刊
[摘要]现代咨询活动的产生和蓬勃发展主要受经济、科技、制度、竞争和意识五大社会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5个社会因素对现代咨询活动的影响,为促进我国咨询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现代咨询活动;现代咨询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制度因素;竞争因素;意识因素    现代咨询活动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智力劳动,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其发展历史来看也不过五六十年。然而,在这期间,现代咨询活动得到
期刊
金秋9月的北京,迎来了2006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本次大会以创新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为主题。密切跟踪互联网的发展热点,在充分吸收企业家、学者、专家、媒体、互联网用户、网民等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站在构建市场发展前沿的高度,共同深入地探讨了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成绩和格局,充分把握中国互联网的趋势和发展机会,对今后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此,我们撷取部分与会代表发言的精彩片段,以了解我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Web2.0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分析了Web2.0新技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所面对的信息组织问题、用户控制问题、技术应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微内容组织、扩展性平台的建设、采取多层次的安全策略、行业自律与数字图书馆法规并举、培养新型图书馆学人才等方面。  [关键词]Web2.0;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1 Web2.0
期刊
[摘要]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战后日本的科技信息事业管理体制,概述了其前期为实现技术立国的目标而规划和建设的国家科技信息系统,重点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采取事业团体制来改组其管理体制和机制.特别介绍了本世纪初为有力支撑科技创新而强化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功能的经验。  [关键词]科技信息事业;公益性信息机构;管理体制;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    20世纪50年代,日本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实施ERP系统的实践经验,介绍了需求工程的意义,阐述了做好需求工程的一些基本要求,并就做好需求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需求工程;需求分析;ERP;企业信息化    1 需求工程的意义    在软件工程领域,需求工程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求工程的目的是通过与用户的广泛交流确定应用系统的目标。需求活动以工程化的方法被提出、分析和组织,鼓励用户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参与需求
期刊
[摘 要] 把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思想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是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的必然要求。客户关系管理是在多赢思维的指导下形成的。它不仅关心客户价值,将客户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还要追求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与客户的双赢,是管理咨询服务企业参与信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建立面向客户关系的服务价值关怀、开展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服务业务互动、加强面向客户关系的服务技能培训、提供面向客户关系的功能服
期刊
2006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热烈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立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创建五十周年。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徐冠华,副部长李学勇、尚勇,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中联煤气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茂远以及国内各部委和省市及国际科技信息机构的150多位来宾出席座谈会。会议由邢宪力书记主持,徐冠华部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贺德方所长、李正邦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
期刊
[摘 要]本文总结归纳了长期以来科技信息机构面向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各种探索和努力,具体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基本做法,如动态信息跟踪、科技战略研究和对紧急任务的快速反应服务等,并由此得出几点体会:科技信息机构要提供高效优质的决策支持服务,对政府决策进行需求分析是前提,建立一批重大的战略研究课题是关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保障。  [关键词]科技信息;决策支持服务;基本做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