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须拥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但在教学中“重医技轻医德”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分析、探索叙事医学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提升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对增进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矛盾起促进作用,为创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叙事医学;教育;人文素质;影响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语言是医患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叙事是医患双方沟通和理解的有效途径,让医学生耐心倾听患者诉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这既可“攻心”,又可治病。从在校就引导医学生将医技与人文相结合,使之养成变“患者听从医生”为“医生考虑患者”的职业态度,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有利于“人性化”地治疗、服务患者。
一、叙事医学的内涵
叙事医学,目的在于调整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耐心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患者声音,同时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干预患者的治疗或康复,从另一种视角为生物医学伦理学提供实践基础。而叙事能力则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职业体现,是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在理念、技能、责任等方面的素养。医学院校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叙事医学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较好的倾听技巧、发现隐藏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进岗后能更设身处地为关怀患者,审视自己。
二、医学生叙事医学教育的现状
(一)偏重技能训练,轻视人文素质培养
当今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导向仍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重医技轻医德”,教师和学生都重视专业课的教学与学习,片面认为学好专业技术课方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只看到医学技能有利于医学生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认为人文素质可在以后边工作边养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并且,大多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的教育理念过于淡薄,因而他们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人文教育所具有的多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医学生的叙事技能、沟通技巧的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成了“点缀”,丧失了其自身的人文价值,更违背了开设人文素质课的初衷。
(二)课程设置未凸显“人文”重要性
医学专业课与人文公共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在重医技、轻人文,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大多都未重视人文公共课程,人文氛圍较为淡薄。虽然医学院校开设有关于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课程,因课时有限、教辅用书单一,难以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此外,教学计划无创新、教学模式固定、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目标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医学教育的前进路程,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也很微弱。医学院校所设定的课程多以“技能训练”为主,课程缺乏强有力的人文背景,且人文素质教育未贯穿始终,未能充分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目前需求,因此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也很有限。
(三)医学生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叙事医学提倡克服医学的冷漠,重视病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医生的倾听、感知、共情、言语表达能力,使其关注于患者的身心整体,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意义。”医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价值取向的背离、人文精神的缺失、实践体验的缺席已成为一种现实。因医学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致使医学生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造成自身人文底蕴不足、人文精神淡化、沟通技能欠缺,再加上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忽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人格素质的锻炼,从而影响医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工作单位后缺乏与患者有效的交流,易引发或激化医患矛盾。
三、叙事医学教育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作为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主力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谐医疗发展的走向。作为的医学院校,紧抓医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更应准确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引导他们提升人文素养,有效地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可减少、缓解医患纠纷,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
(一)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适应新时代行业要求
医学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医院工作。医学院校要摒弃“重专业、轻文化”的人才培养意识,要重视对人文、社会等课程安排、课程结构、教学设计等,不仅关注“病”、重视医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人”、注重医学生人文内涵的提升。通过叙事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例如《人际沟通学》《医患沟通学》《护理伦理与法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可以选取医学与文学的衔接点,教师结合叙事学中故事情节、叙述视角等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病情讨论、病历书写等模式,帮助医学生模拟患者的角度叙述疾病体验,揣摩患者心理、体会患者病痛,训练他们的反思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体验医学人文关怀的力量,培养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提升他们观察、倾听、沟通、表达、反思和决策的医学叙事能力,给患者以积极、向上的引导。
(二)培育医学生沟通能力
医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入患者的世界,去探寻患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这才能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医生开展工作。叙事医学教育就是提倡医学生从患者出发,不仅关注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而且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价值,注重深入患者的内心去感知、领悟、理解、反思、判断。这有助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治病先治心”,医学生如果学会倾听、善于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这不仅便于及时找到病因,还有助于获得患者的信任、配合与支持。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种灵活的医患沟通模拟场景,运用叙事教学方法,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此外,并指导医学生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用“热心接待患者、诚心倾听诉求、耐心解释病情、细心办理业务、贴心服务患者”的“五心服务”,帮助患者领悟疾病的意义,提高诊疗效果。 (三)牢固树立“医者仁心”的服务理念
叙事医学教育就是引导医学生拥有“医者仁心”的服务理念,让医学生走进患者、患者家属的世界,彼此换位思考、产生信任,让患者领会到医务工作者的不容易、理解医务工作的特殊性;也让医务工作者减轻患者的痛苦、无助、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引向新的方向,让医学回归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它可以“我眼中的医德榜样”、“最令人感动的生命场景”、“感恩生命”等为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叙事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使他们置身于与医患之间的关怀互动中,以自身的亲身实践、临床典型范例为叙事素材,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自觉践行“医者仁心”的人文关怀。因此,医学生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医者仁心”的服务理念,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医学实践中,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整体、温馨的医疗服务。
四、结语
“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医学院校可借鉴国外叙事医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在“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下,叙事医学教育从“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出发,使医学富有“人情味”,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这不仅丰富医学生对患者疾苦与生命的理解、认知和尊重,还可促进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医学院校的青年人——医学生,一定要坚定信念,担当责任,彰显价值,把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建设好、患者服务好,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在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新军.叙事医学:医学人文新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9):8-10.
[2]于海容,姜安丽.国外叙事医学教育发展及其对护理学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4,(1):83-86.
[3]鄭邦进,汪琪琪,霍荻.医学生叙事医学教育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3):365-368.
[4]张玲,赵国香,单洁,李志豪,曾禄贤.论临床医生的人文修养[J].医学与哲学(B),2017,(1):77-80.
基金项目:贵州省卫生厅和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基金项目“医学院校叙事医学教育实践路径研究”和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目“医学伦理素养对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QNYZ201420)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叙事医学;教育;人文素质;影响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语言是医患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叙事是医患双方沟通和理解的有效途径,让医学生耐心倾听患者诉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这既可“攻心”,又可治病。从在校就引导医学生将医技与人文相结合,使之养成变“患者听从医生”为“医生考虑患者”的职业态度,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有利于“人性化”地治疗、服务患者。
一、叙事医学的内涵
叙事医学,目的在于调整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耐心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患者声音,同时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干预患者的治疗或康复,从另一种视角为生物医学伦理学提供实践基础。而叙事能力则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职业体现,是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在理念、技能、责任等方面的素养。医学院校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叙事医学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较好的倾听技巧、发现隐藏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进岗后能更设身处地为关怀患者,审视自己。
二、医学生叙事医学教育的现状
(一)偏重技能训练,轻视人文素质培养
当今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导向仍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重医技轻医德”,教师和学生都重视专业课的教学与学习,片面认为学好专业技术课方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只看到医学技能有利于医学生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认为人文素质可在以后边工作边养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并且,大多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的教育理念过于淡薄,因而他们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人文教育所具有的多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医学生的叙事技能、沟通技巧的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成了“点缀”,丧失了其自身的人文价值,更违背了开设人文素质课的初衷。
(二)课程设置未凸显“人文”重要性
医学专业课与人文公共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在重医技、轻人文,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大多都未重视人文公共课程,人文氛圍较为淡薄。虽然医学院校开设有关于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课程,因课时有限、教辅用书单一,难以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此外,教学计划无创新、教学模式固定、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目标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叙事医学教育的前进路程,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也很微弱。医学院校所设定的课程多以“技能训练”为主,课程缺乏强有力的人文背景,且人文素质教育未贯穿始终,未能充分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目前需求,因此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也很有限。
(三)医学生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叙事医学提倡克服医学的冷漠,重视病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医生的倾听、感知、共情、言语表达能力,使其关注于患者的身心整体,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意义。”医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价值取向的背离、人文精神的缺失、实践体验的缺席已成为一种现实。因医学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致使医学生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造成自身人文底蕴不足、人文精神淡化、沟通技能欠缺,再加上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忽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和人格素质的锻炼,从而影响医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工作单位后缺乏与患者有效的交流,易引发或激化医患矛盾。
三、叙事医学教育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作为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主力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谐医疗发展的走向。作为的医学院校,紧抓医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更应准确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引导他们提升人文素养,有效地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可减少、缓解医患纠纷,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
(一)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适应新时代行业要求
医学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医院工作。医学院校要摒弃“重专业、轻文化”的人才培养意识,要重视对人文、社会等课程安排、课程结构、教学设计等,不仅关注“病”、重视医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人”、注重医学生人文内涵的提升。通过叙事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例如《人际沟通学》《医患沟通学》《护理伦理与法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可以选取医学与文学的衔接点,教师结合叙事学中故事情节、叙述视角等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病情讨论、病历书写等模式,帮助医学生模拟患者的角度叙述疾病体验,揣摩患者心理、体会患者病痛,训练他们的反思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体验医学人文关怀的力量,培养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提升他们观察、倾听、沟通、表达、反思和决策的医学叙事能力,给患者以积极、向上的引导。
(二)培育医学生沟通能力
医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入患者的世界,去探寻患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这才能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医生开展工作。叙事医学教育就是提倡医学生从患者出发,不仅关注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而且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价值,注重深入患者的内心去感知、领悟、理解、反思、判断。这有助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治病先治心”,医学生如果学会倾听、善于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这不仅便于及时找到病因,还有助于获得患者的信任、配合与支持。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种灵活的医患沟通模拟场景,运用叙事教学方法,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此外,并指导医学生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用“热心接待患者、诚心倾听诉求、耐心解释病情、细心办理业务、贴心服务患者”的“五心服务”,帮助患者领悟疾病的意义,提高诊疗效果。 (三)牢固树立“医者仁心”的服务理念
叙事医学教育就是引导医学生拥有“医者仁心”的服务理念,让医学生走进患者、患者家属的世界,彼此换位思考、产生信任,让患者领会到医务工作者的不容易、理解医务工作的特殊性;也让医务工作者减轻患者的痛苦、无助、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引向新的方向,让医学回归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它可以“我眼中的医德榜样”、“最令人感动的生命场景”、“感恩生命”等为主题展开形式多样的叙事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使他们置身于与医患之间的关怀互动中,以自身的亲身实践、临床典型范例为叙事素材,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自觉践行“医者仁心”的人文关怀。因此,医学生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医者仁心”的服务理念,把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医学实践中,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整体、温馨的医疗服务。
四、结语
“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医学院校可借鉴国外叙事医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在“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下,叙事医学教育从“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出发,使医学富有“人情味”,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这不仅丰富医学生对患者疾苦与生命的理解、认知和尊重,还可促进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医学院校的青年人——医学生,一定要坚定信念,担当责任,彰显价值,把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建设好、患者服务好,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在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新军.叙事医学:医学人文新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9):8-10.
[2]于海容,姜安丽.国外叙事医学教育发展及其对护理学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4,(1):83-86.
[3]鄭邦进,汪琪琪,霍荻.医学生叙事医学教育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3):365-368.
[4]张玲,赵国香,单洁,李志豪,曾禄贤.论临床医生的人文修养[J].医学与哲学(B),2017,(1):77-80.
基金项目:贵州省卫生厅和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基金项目“医学院校叙事医学教育实践路径研究”和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目“医学伦理素养对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QNYZ2014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