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文中的飞鸿意象与生命哲思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kit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飞鸿意象是苏轼诗文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素材,“孤鸿”“冥鸿”“归鸿”等都是它的变体。这些变体的出现与苏轼多舛的命运和人生抉择不无联系。分析苏轼诗文中的飞鸿意象,有利于从苏轼的经世之志、家园之思和生命真性等多方面剖析苏轼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 苏轼;飞鸿意象;经世之志;家园之思;生命真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11-02
  《说文解字》云:“鸿,鹄也。从告从鸟。”鸿,也称“鸿雁”或者“大雁”。《礼仪·士昏礼》中记载,“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鸿雁作为男子求娶女子的聘礼,是古人婚嫁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后来由于猎取不易,鸿雁在婚礼中的地位才逐渐被鸡鸭等家禽替代。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汉朝使者前去营救未果。有人假托鸿雁传书才使苏武顺利归汉。故“鸿雁”一词还是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阮籍不甘为有世者所用而违逆本性,又欲避乱世之祸,只能驱车至郊外放声大哭。阮籍曾有诗云:“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唐朝名相张九龄则在被贬荆州时作《感遇》以抒胸臆。在诗中,他将自己比作踏海而来的孤鸿,将政敌比作栖于高树、羽毛艳丽的翡翠鸟。翡翠鸟看似身居高位实则岌岌可危,孤鸿看似落魄却因心存高志而能得以保全。“飞鸿”意象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苏轼诗文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孤鸿:经世之志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①诗人将眼前的迷惘比作飞鸿偶尔留在雪上的爪印,认为这都是暂时的,其乐观豁达由此可见一斑。此后,他创作了诸多含有“鸿”意象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作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之间,这段时间基本囊括了苏轼的整个中年时代,同时也是苏轼仕途上最重要、北宋党争最严重的时代。
  “乌台诗案”后,与他关系十分亲厚的子由、黄鲁直等人都曾劝他少作诗。而苏轼本人虽不乏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②之类的“大彻大悟”之语,但却难改“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的心性。他不屑于做迎合燕雀鼹鼠之流的弄权者,而要做预报时代兴衰的孤鸿,以己之声警醒世人。寓居黄州时,苏轼的“孤鸿”之感最为明显。定慧院的缺月疏桐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思绪,他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③孤鸿栖息有原则,诗人处世也有底线。他以“孤鸿”喻“幽人”,表达了自己高洁孤傲的志向。在赠张偓佺的词中,他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④面对清风明景,诗人心中畅快淋漓,便提笔塑造了一个充满浩然之气、冯虚御风的孤鸿形象。孤鸿的内心并不寂寞,诗人的惬意心境也随诗文传到了远方的朋友手中。
  高官厚禄不是其最终的追求,“致君尧舜”才是他入仕的目的。苏轼心怀经世之志,将自己视作一只孤鸿,并做好了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做“忘躯犯颜之士”⑤的准备。正是由于这样的识力,苏轼才在生前身后都享有至高的名望。
  二、归鸿:家园之思
  苏轼本是蜀民(今四川眉县人)。他也热爱他的故乡,并在许多作品里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与思念。苏轼谪居海南时已年过花甲,自知归去之期未可期,于是写下了“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⑥“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⑦等诗句。故乡山迢水远,几乎连梦都冲不过这重重阻隔;登上高山之巅想要眺望一下故乡,无数重的青山却阻挡了诗人的目光。思念故乡时,诗人想要化作一只“归鸿”⑧,以便飞跃这连绵的山岭,回归故里。他的乡愁和每一个在外的游子一样深沉而真实。不同的是,苏轼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只是一种情怀,而不是一种执念。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八月二十四日,苏轼于北归途中逝世,留下遗嘱葬其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不求落叶归根,苏轼如飞鸿一样寄寓天地、四海为家。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不堪忍受朝堂纠纷自请外放。初到杭州,他写道:“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⑨并在与朋友的书信中详述自己对杭州的熟悉之感。后又有诗:“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⑩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居黄州,在致赵昶的信中,有“一如本是黄州人” ?之语,俨然将自己当作黄州人士了。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再遭贬谪至惠州,曾写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蒙赦北归,临别时却有感:“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偏远如惠州、儋州,苏轼却倍感亲切,脱掉官服便和百姓一处为乐,仿佛自己本就是当地人。他对这些地方的“故地重游之感”,除却失意文人的自我排遣,当有更多的深情。在杭州,他主持疏浚西湖,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为今日的西湖景观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徐州,他和百姓一起抵抗洪水,亲自到堤坝上监工,與百姓共存亡,最后还修建黄楼以求徐州再无水患;在黄州,得知当地溺杀婴儿的风俗后,他便向鄂州太守朱寿康上书请求救助婴儿,并带头捐钱哺育这些婴孩;在旱年,他多次写祈雨文为百姓求丰收……足迹所至,苏轼都献上满腔的热血与爱。
  羁旅乡愁,是文人墨客写不尽的题材,同时也是他们的枷锁。豁达如苏轼,便视自己如一只翱翔于天地之间的鸿,迁徙流离间,以天地为家,视他乡为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最真实的写照。
  三、冥鸿:生命真性
  “冥鸿”意指飞向高空的鸿。“自顾缨尘犹未濯,九霄终日羡冥鸿。”?这既是作者对欧阳修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胸臆的自我抒发。“孤鸿”虽心怀大志但仍然摆脱不了因“孤”与“群”这一问题而产生的纠结与郁闷,“冥鸿”则凭借自己坚定高远的志向,完全挣脱了这些凡俗的桎梏而更加洒脱与无畏。   苏轼的“冥鸿”精神在他处理儒释道三教关系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他三家学问兼涉却不偏信某一家之言,并独出机杼地利用这些学问处理好生命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说“三家合一”并不是苏轼人生哲学的终点,而是他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苏轼基本上坚持了儒家积极向上的观点。少年时他便以范滂为榜样。后来科场高中、为官数十年,更是为了百姓生计屡次直言上谏,触怒当权派。为一方父母官,便尽一日父母责。而在颐养性情方面,苏轼则更多地偏向佛教和道家的观点。他研究如何炼制金丹,并把从道人那里得来的方子传给自己的弟弟子由及好友。晚年的苏轼为了使自己感到更轻松,带领侍妾朝云一起练习瑜伽,并自行钻研出了一套通过吞咽唾液来养生的方法。苏轼热衷于养生,却并不以此为执念。他对丹药瑜伽的喜爱,和他对酒与游的喜爱并无二致——这都只是他拓展生命宽度、增加生活乐趣的方法罢了。
  苏轼一生好与人交游,交游对象亦十分广泛,其中不乏道人和僧侣。在各类传说、野史以及诗文中与苏轼留下诸多佳话的佛印自不必说。除此之外,维琳长老、僧人参寥、神奇道士吴复古等都是一生与苏轼关系甚密之人。苏轼经常同他们一起探讨佛经义理和黄老之术,寻访古刹名寺和深山道观,但是却从未真正皈依于其中任何一派。“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苏轼直言这些仙山佛国之类的东西乃是虚无缥缈的,自然也不会致力于追求这些。直至弥留之际,维琳仍想劝他皈依,苏轼还是毅然拒绝了他。
  苏轼以“冥鸿”自勉,因此才足够旷达与洒脱,才能将这些佛老之言看得透彻,只将其作为陶冶性情的辅助之法。
  四、结语
  苏轼笔下的“飞鸿”意象多种变体。它们相互联系,使“鸿喻人生”更加立体。对苏轼而言,飞鸿是时代盛衰利弊的预报使者,是民生大计的仗义执言者,更是一种不拘泥于凡俗、洒脱应对人生风浪的象征。他以飞鸿来勉励自己不忘初心,“致君尧舜”,实现了在人生观上对前人的超越。
  注释:
  ①《苏轼诗集》卷三,第96页。
  ②《苏轼诗集》卷十九,第1005页。
  ③《苏轼词》第104页。
  ④《苏轼词》第182页。
  ⑤《苏轼文集》卷二十五,第741页。
  ⑥《苏轼诗集》卷四十一,第2249页。
  ⑦《苏轼诗集》卷七,第307页。
  ⑧《苏轼诗集》卷二十六,第1401页。
  ⑨《苏轼诗集》卷十三,第652页。
  ⑩《苏轼诗集》卷三十六,第1960页。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第1711页。
  ?《苏轼诗集》卷三十八,第2071页。
  ?《苏轼诗集》卷四十三,第2362页。
  ?《苏轼诗集》卷四十七,第2523页。
  ?《苏轼诗集》卷四十二,第2307页。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刘石.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莫砺锋.苏轼与人生[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33(1):2-16.
  [5]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J].文化遗产,
  1989,(5):87-96.
  [6]朱良志.論苏轼的无还之道[J].文艺研究,
  2017,(11):5-21.
  [7]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8]张瑞君.论庄子思想对苏轼人生境界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26-31.
  [9]梁银林.论苏轼的旷达与宋代文人的理性态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3):259-264.
其他文献
摘 要: 《浮士德》由歌德耗费毕生精力创作而成,这部作品体现了歌德一生的创作追求。浮士德原型是转而为魔术师的中世纪神学博士,这一历史形象体现了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反叛。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历经学者、情人、臣子、领主等不同身份,在对于知识、爱情的追求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在对于政治、事业的追求中寻找社会身份认同。歌德作为狂飙突进时期反叛精神的代表,选择浮士德为书写对象并描写浮士德身份反叛的历程。在此过程中浮
期刊
摘 要: 《石林诗话》集中体现了叶梦得在北宋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对诗歌创作与接受的认知与观点。所谓“自然”观,一方面强调造化天成之美,一方面强调浑然天成之美的诗歌批评理念,是对道家哲学术语“自然”和刘勰等人天然与雕琢并存的文论术语“自然”的继承和发挥,更是叶梦得针对现实创作生硬怪奇、矫揉造作等弊端提出的指导性批评。品性导向的诗歌批评则是他在前代人格品评对文学批评影响的基础之上继承与整合而来的批
期刊
摘 要: 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代表着个人的宿命观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叙事形成了循环的叙事空间感来呈现无限的想象世界。在循环叙事的往返状态下,库布里克科幻电影的重点就集中在对未来社会个人与机器、个人与社会的忧虑思考中。  关键词: 库布里克;循环叙事;圆形空间;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 J9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2-00
期刊
摘 要: 纪弦(1913-2013),覃子豪与钟鼎文被誉为台湾诗坛的三大元老,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这三人当中,纪弦的创作更加引人注目。这位人瑞作家在世的一百年间创作了一千多首诗,在现代诗创作的理论上颇有建树。他延续了现代派诗歌创作的薪火,将现代诗的创作推向了又一高度。由于纪弦有美术学习的基础,所以他的诗歌不仅在风格上比较明快热情,而且色彩搭配得宜,用独特的眼光和笔触构造了一个奇特的艺术世界
期刊
摘 要: “校园文学”的发展,给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重要的一个分支。校园文学期刊最重要的是杂志的市场定位,它包含了对读者群的年龄、思想、需求的总体要求。其次,在营销策略上,考验的是一个杂志团队的集体合作精神,杂志的宣传,以及后期的销售问题。最后,在内容编排上,编辑通过市场调查等手段收纳融汇读者的喜好。相比较于传统的校园期刊杂志,电子杂志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出刊速度快、容量大、节约纸张、阅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与网络的关系更加的密切。本文将通过对2015—2019年五年间前十个的网络热词进行分析,探讨其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道德观念、社会诉求、大众心理等。分析和探讨网络热词产生的伦理影响和正确认知网络热词,怎样发挥网络热词的教育功能,网络语言使用时加强网络热词使用的规范引导,创立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网络热词;伦理内涵
期刊
摘 要: 论文以太原市新老派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太原市方言的新派词汇和老派词汇的差异进行阐释,分析其变化原因,揭示太原市方言词汇差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太原方言;普通话;新派;老派;词汇  中图分类号: 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3-0082-05  一、引言  (一)太原市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太原市为山西省省
期刊
【摘要】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萨阿韦德拉的著作,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讲述了堂吉诃德滑稽可笑的游侠史,塑造了一个脱离现实、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荒诞、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使人读后又喜又悲又敬之。  【关键词】 堂吉诃德;可爱;可悲;可敬  【中图分类号】I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 要: 戏曲《牡丹亭》以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为创作蓝本,汤显祖在原话本的时间叙事框架上加强季节叙事的意识,注重运用春秋两季的时物来渲染故事气氛,衬托人物情感,体现出汤显祖对“伤春悲秋”文学传统的承续。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时间叙事上偏重于春秋两季,在春秋两季上寄寓情理对抗的深层次思想主题,还体现了他引导人们复归自然本性的济世情怀和社会理想。  关键词: 牡丹亭;季节;伤春悲秋;礼教;时间叙事 
期刊
【摘要】 在《红楼梦》中,男性角色里贾政的地位仅次于贾宝玉。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在《红楼梦》中以封建家庭大家长的姿态行事,苦苦支撑贾府这座将倾之大厦,可谓煞费苦心。红学界对贾政的评价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从“腐儒”形象到封建主义卫道士的代表,再由封建主义代言人到一个正面的忠臣孝子、父亲的形象,学者们对贾政的认识也有着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分析,来看由时间流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