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
  ——毕淑敏
  
  [理念推荐]
  
  读书是为己之学——“1+1读书俱乐部”阅读理念
  ■读书仍然是“为己之学”,也正是“为己”,阅读会帮助我们获知教育的复杂与艰难,获知生命的精微与丰富。
  ■阅读使我们更乐于肯定自己的生活,肯定自己静思冥想的意义。
  ■阅读也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既清澈又更加扑朔迷离。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幻觉,孤独,在很多时候有助于你澄清对生命的迷误,它还能帮助你获得对简朴生活的肯定。
  ■孤独中的读和写,是一条细小的溪流,它不会有壮观的声势,却也不坏,它是一种我们比较习惯的俗套中的自我坚持,是一次又一次关于“意义”的低声问讯。
  ■潜入阅读。我时常想找到自己,其实也是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表现方式,找到并确定自己对生活的诸多放弃。
  ■它是一种两相对照,阅读时你同时进入的是对自己生活的审视,而在你具体生活中也始终有一个“价值背景”,“伟大事物的魅力”影响着我们。
  ■当你阅读时,不断与生命照面,阅读常常也就是重温和进一步的确认。当你不读书时,你并不是另外一个人。你仍然是对不读书有负疚感的同一个人。
  
  [事件回放]
  
  低调开张的读书会
  2007年1月23日晚,生命化教育群组每周一次的网络在线讨论。本次讨论的主题是推荐自己“愿意读、应该读、准备读”的“教师阅读书目”。在讨论过程中,福建师大附中的李华老师建议我在福州成立一个“自助式”的读书俱乐部。所谓“自助”,即“书目自订、经费自理、自主参与”。之前,在多次组织在线讨论过程中,我间或闪过这样的念头,此刻一经触动,当即在博客上做出呼应。次日一早,李老师即到我办公室商量此事。我们决定马上就开始这项读书行动,同时决定把俱乐部命名为“1+1读书俱乐部”,也就是每个人建一个教育博客,每个月读一本书,每个月开展一次“1+1”的读书活动(第一次为领书、导读,第二次为专题讨论),通过读书影响一个朋友、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博客上推出了两篇相关文章:《我推荐的几本书》、《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修订中)》。我提议读书俱乐部成员阅读的第一本书为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克·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另一边,李华迅速在网上组建起“1+1读书俱乐部”的博客,并在网上推出“成员联系卡”。为了有效运作起来,同时便于面对面交流,1+1读书俱乐部只接纳福州地区的博友,且成员控制在20人左右(小学、初中、高中各6-7人)。
  2007年1月29日,成员接纳完毕。
  其间,我写了对俱乐部成员的五点建议:放弃原来意义上的“阅读是为了写论文”的念头,真正进入文本阅读;多做记录,抄录美妙的句子,多跟自己对话,多一些自言自语,多一些独自;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联想、回忆;通过阅读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观察,回到自己的教学,直面各种困难;写一些心得,更多地与博友进行交流。从而进入自我审查,进而自我肯定。
  2007年2月10日上午,1+1读书俱乐部正式开班了。
  读书俱乐部是由李华老师提议的,因此第一次开班的读书活动在她所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进行。我和福建师大文学院的余岱宗博士分别给学员做了导读。
  在快乐、期待、紧张、劳累、鼓励与批评中,读书俱乐部成员已读完了《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幻想之眼》、《教育自传》、《童年的秘密》。开始时,有抱怨的、叫苦的,也有“逃学”的,但没有一个人退学,因为正如许多成员所感慨的,“读书的时候生命最真实”、“在阅读中我发现自己变得细腻、柔顺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成员“裙角飞扬”(博客名)婚后第一日,抛下老公,忘记同学会,不顾台风肆虐。带着喜糖参加读书沙龙。事情是这样的:“裙角飞扬”这个年轻可爱的新娘那段时间因为准备婚礼,特别忙,书读得不透。但为了再去见“传说中的张老师、师傅花仙子和尊敬的快乐天使”。也为了听听大家如何解读刘良华的《教育自传》,就有了“非去俱乐部分享读书感受不可”的决定,而当天恰是她初中同学十周年聚会。她既然能撂下新婚良辰,也就能狠心撇下同学聚会。那天的交流持续到晚上八时左右,同学们拼命发短信,等了她七个小时。整个读书活动中,她只是觉得“心里很静。无意间就忽略了还有一个同学聚会”。这段佳话在成员间久久流传着,无意中成了读书俱乐部为何如此“迷恋人”的注释之一。
  就这样,读书俱乐部低调开张,摸索着阅读,且高调坚持起来了!
  
  “美好”目不暇接
  
  小小的一个民间读书俱乐部,在浮躁和功利的人们看来,或许是一个“没多少用”的另类组织,但对俱乐部的每个成员来说,太多想不到的美好被定格在记忆中。
  俱乐部开张不久,“多情的边水临”与“美丽的水心”邂逅了。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几次活动过后,爱的火花擦亮并温暖着彼此的心灵,从此,他们心甘情愿地互为对方幸福的“俘虏”。西湖月夜下的水心桥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俱乐部的所有成员对他们的浪漫故事津津乐道。
  这是第一个令人想不到的美好。
  另一个令人想不到的美好来得有点震撼。俱乐部成立至今,先后请来了人民大学教授、博导黄克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戴耘,福建师大教授余岱宗、林少敏,福建师大教授、博导孙绍振,原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钱理群等到俱乐部义务讲学。孙绍振教授作“阅读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讲座。钱理群先生作“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师”的讲演。这“南孙北钱”两大师风格迥异的睿智讲座,让读书俱乐部的成员有“胜卖十年书”的感慨。
  还有一个令人想不到的美好是,俱乐部的影响“燎原”全国。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海峡消费报的记者等闻讯赶来参加,四川的彭清亮、山东的孙明霞特地赶来福州会见读友,芾田、永定、长乐、闽侯、泉州、厦门等县市不时有教师“不请自来”。慢慢地,福州俱乐部“催生”了不少地方的“1+1读书俱乐部”。如今,福建各地和浙江、南京、湖北、深圳、山东、河南等地的学校也有由教师自发组成的不下20个的“1+1读书俱乐部”。所有的“1+1读书俱乐部”都是平行的。没有隶属关系,有时候会互通有无,互相客串。我也会时常与各地的发起人联系,加以指导和督促,充当促进教师阅读的“义工”。扬州大学的顾黄初教授出差到福州,听了钱理群老师对“1+1读书俱乐部”的介绍后,甚感兴趣,特意咨询了有关情况,索要了相关资料,表示回去后也要“如法炮制”,以读书的方式来浸润教师的心灵。
  短短的时间,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好目不暇接,这里面蕴含着意味无穷的道理:再小的事情,只要不计得失,认真做。往往会出大效果。
  
  读书:从内到外的心灵震荡
  
  在“福州1+1读书俱乐部”的博客页面,贴有毕淑敏的这么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 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
  这段感性十足的话,其实“点”出了“1+1读书俱乐部”创立的意义所在。
  我想,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民间立场的读书活动作为多元文化巨流之中的一朵小浪花,跃动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它是教师幸福生活的有效载体,因为通过这个中介,教师变得自信了。他们在阅读中沉潜、激荡,逼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努力地提升自己,一点一点在精神成长的同时,不断靠近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境界。因为阅读的引领。教师自然而然由单一的现实中人,逐步地汲取了“理想中人”的气质和涵养。通过这个中介,教师“联合”起来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1+1”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自由思想,互相“启蒙”,在活动上“1+1”的同时,思想一样“1+1”地自由交流。
  正因为如此,“1+1”这样有生命温度的活动。它所产生的一定是1+1>2的体验性效力。
  
  张力呈现:一次在线读书讨论实录
  
  余岱宗(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教师角色多种多样,所谓自我认同依然需要中介,即你认定或想象中的优秀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张文质(教育学者):我们必须有生存的勇气。必须面对着各种的“不称心、不如意、不满足”,“必须”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
  回到自己,回到整体,这是帕尔默不断的提醒。“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们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这一观点,很值得思考。
  而真正的变革靠的也都是内心所受到的召唤。而不是任何的强制和伪装成各种面目的规范,变革需要的是一个个真正的个人从“受苦的文化”中有所超越和省悟,他能够回到自己新的认同:不是我们从此摆脱苦难,而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苦难出发,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真实的意义,让生命努力向前跃动。
  茉莉(教师):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他们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可以重新点燃生命的真谛。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
  赵成亮(编辑):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私人活动,教育活动越来越成为一个私人领域。所谓私人活动或私人领域并不是说它反对群性,而是连同自我的目的都将要消解。
  长期以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一个原则,就是教育活动必须为了一种目的去进行。所谓教育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必须有它的目的,其前提就需要质疑。社会的教育活动当然是社会活动,但是自我的教育活动、为我的教育活动绝不是社会的活动。……我所进行的教育,不是为他的教育,而是为我的教育,是为了我自己的完善和内心平衡。这就是我们选择教师为业的安身立命之根本。
  小小云儿(教师):“‘不要害怕’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置身心于我们的恐惧之中。”“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帕克·帕尔默这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天光云影(教师):“我们迷恋于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会给我们主宰现实的力量,使我们从现实限制中获得自由。我们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我们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面对我们的生活,我还这样理解。我把这里的“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理解为是我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融入这个世界的请客、送礼之类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似乎确实能使我们从“现实限制”中获得小小的自由。但在做这种事的同时却不时感到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 陈玉龙)
其他文献
喜欢上喝茶,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每天上班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茶,看茶叶在杯中缓缓地舒展、下沉渐渐地有了倾诉的姿态,浅浅的醉人的绿一点一点地浮出来,酽酽的气息飘出来,淡淡的苦味滑过之间,生出不可言说的暗香,心也会跟着柔柔地打开。  喝了这么多年的茶,对于茶的知识并不是能说出一二,只是固执地喜欢而已,慢慢地觉得第一遍喝的茶的香,第二遍才是茶的味。知道自己一直是个生活得很狭窄的人,却
期刊
一、以童心走进童心    孩子有着完全不同于成人的心灵和生活世界,教师开启这个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就是保持一颗童心。在某种意义上让自己变成一个儿童。  童心未泯的教师。仿佛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在教态上,充分发挥眼神、表情、手势作用,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心领神会;童心未泯的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又“话”又“表”的教态自然而然地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使其乐于加入到愉悦而富有童趣的教学
期刊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4-66。    [教学目标]    1 在“比一比”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初步认识百分数及其读写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百分数广泛应用的观察、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
期刊
御膳汤火锅店有五层楼,一百多张桌子,像这样豪华气派的火锅连锁店仅上海市就有六个分店。
期刊
一个带狗的男人气势汹汹地对宠物店老板说:“你把这条狗卖给我看门,昨天晚上小偷进我家偷了三百元钱,可这条狗连吭都没吭一声!”  老板立刻回敬道:“这条狗以前的主人是个百万富翁,这三百元钱它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希望    牧师问教友:“当你躺在棺材里的时候,你最希望别人怎么说你?”  一人说:“我最希望别人说我是个顾家的人。”  另一个说:“我希望别人说我乐于助人。”第三个人说:“我最希望别人
期刊
编者按新课程实施六年来,广大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勇于探索。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走进课堂。我们能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从而出现了课堂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教学改革中迫
期刊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就是把某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融进”具体的、实在的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有初步的感知或直觉。    一、在教学中为什么要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能凝结知识结构。使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
期刊
各位幻迷朋友,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你想大展身手吗?你想做创意英雄吗?现在本刊为你搭建了一个创意的舞台,赶快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来本刊做客吧!  现在小编给出了几样东西,你只需以自己为主角,凭着直觉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小短文,并用上下面几样东西,你就有机会做本期的创意英雄啊!  只要你的文章写得够新奇,够有创意,小编就会在下期为你刊出,并有神秘大礼包送给你!走过,看过,千万不要错过哦!赶紧动笔吧!
期刊
老街上来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很特别,他不但从不伸手向人讨要钱物,就连有人主动给他一点儿零钱什么的,他也会面无表情地拒绝。  他唯一坦然接受的施舍就是食物,而每当他得到些许食物时,总会对施舍者唠唠叨叨地说上一番很难听懂的话。  闲下来的时候,这乞丐会拿着一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捡来的铅笔,在一张同样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捡来的纸上涂涂画画。不过他在纸上涂画的东西,不像他说的话那样难幢,很多人都能看明白,他画的
期刊
从早晨走出家门开始,一直到晚上带着疲惫的身心走进家门。时间是早7点到晚9点。在这14个小时中,找个别学生谈话、召集全体学生讲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年级教研活动、到区里开会、和家长见面等等。我感到教师的工作很多时候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地往山上推石头,滚下来推上去。如此循环往复,幸福感一点点被偷了去。  ——一位教师的生活札记  长长的一份时间清单,密密麻麻地列出了一位小学教师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