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贴,自古华山一条路?
提到目前的互联网企业要推广某种新东西,帮助消费者养成相应的消费习惯,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补贴”。没错,从昔日的百团大战,到《支付宝》和《微信》的线上支付入口争夺战,“补贴”就是各大互联网巨头间的一张王牌。2014年,“滴滴”和“快的”当时还不是亲家而是仇人,它们掀起了一次天价补贴大战,硬是用一年时间把“滴滴”从一个初创公司弄成了市值100多亿美元的巨头。
而在今年,“滴滴”又开始和背后有“百度爸爸”的Uber开启了新一轮的厮杀,想要将这个敌人直接按死。而它们的手段,靠的还是补贴。此外,李彦宏也曾豪言要用200亿元人民币来补贴百度糯米,挑战“新美大”的江湖地位……。BAT三家人,虽然各自练的内功都不大一样,但是招数却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补贴给自己的业务带来的结果是成还是败,对于企业来说,补贴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而对于被宠坏了的消费者来说,不补贴,那才是不对劲。
这一次京东到家,靠的还是补贴。咱们来计算一下,京东到家每配送一单,首先就要补贴6元人民币的运费(用户订单超过39元人民币,运费由京东承担),加上运营费用与促销费用,每单至少要补贴10元人民币—这还是一个保守估计。而京东到家号称自己曾日单量到达10万,那么它的补贴幅度又该有多大?刘强东财大气粗也许烧得起,但是京东并非是他一个人的王国,他的股东们未必会答应。而且,不论如何,对于一个覆盖了十余个城市,并被刘强东赋予了“目的就是超越京东”这一“伟大目标”的京东到家,日单10万并不是一个华丽的数字—对了,我们不要忘记了,这还是在有补贴的情况之下。
以先行者为鉴
其实京东到家这一类型的业务并非是京东首创,只不过与当年的互联网百团大战,以及“打车大战”有很大不同的是,在这个业务中,京东到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
而之所以京东还要砸钱补贴做京东到家,当然不是人傻钱多,而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们日子可并不好过。如8天在线这样以校园市场为立足点的网上超市,在校园中扎根已久,但是在一个正常规模的高校中,渗透率也只能维持在1%左右。京东补贴,就是为了避免自己重蹈它们的覆辙,并在真正的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占据了市场的最高点。不过,就现在看来,京东到家并没有比8天在线这样的平台在渗透率上做得好到哪里去。京东虽然不差钱,可这并不是京东到家变成一个“血窟窿”的理由。京东想要赢得这场豪赌,关键还是要实现盈利。不过,让京东到家实现“今天的你看我不起,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绝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养成用户的消费习惯并不简单。虽然不少用户逛超市的积极性并不低,但是他们更倾向于把商品拿在手里,反复掂量纠结价格,去芜存菁,而不是很被动地等别人送上门来—特别是像蔬菜水果这样的快消品,他们显然更乐于自己去趟超市。
其次就是京东到家目前的单量是依靠补贴维持,而想要走上一个良性循环,还是必须做到盈利。但是不少大型超市的毛利率低于20%,纯利率更是低于3%,很难再让出自己一部分利益给京东到家。如果京东到家不能让超市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它们绝不会傻到为京东到家做嫁衣。
所以,京东到家在成长之路上,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他的队友们。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的大卖场(超市),甚至是消费者自身,都是京东到家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矛盾。它们身上所系的就是京东到家成败的关键。
京东到家想要实现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能需要抛弃一方—超市。很巧的是,这正是京东所擅长的。比如京东到家干脆走自营路线,在经营区域建立仓库,从仓库发货,把成本和利润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来补贴运费。但是这一点想要实现,关键还是要看京东到家能够拿到多少的订单量。
虽然从目前来看,京东到家依靠着雄厚的背景,很有可能在同类竞争对手中成为最后的大赢家,但是有时候大体量也会带来大麻烦。像前面提到的8天在线之类,也许在京东面前还不够看,可人家从校园出发,也算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再凭借着低宣传营销成本和更窄的经营品类,在自己的主流用户群体中还是有一定的口碑。所以对于京东到家来说,能否在投资者对它的耐心耗尽之前,成功实现盈利非常关键。如果超过了“盈利时限”,也许最终就会成为一个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凡事追求快节奏的今天,留给京东到家的时间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了。
提到目前的互联网企业要推广某种新东西,帮助消费者养成相应的消费习惯,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补贴”。没错,从昔日的百团大战,到《支付宝》和《微信》的线上支付入口争夺战,“补贴”就是各大互联网巨头间的一张王牌。2014年,“滴滴”和“快的”当时还不是亲家而是仇人,它们掀起了一次天价补贴大战,硬是用一年时间把“滴滴”从一个初创公司弄成了市值100多亿美元的巨头。
而在今年,“滴滴”又开始和背后有“百度爸爸”的Uber开启了新一轮的厮杀,想要将这个敌人直接按死。而它们的手段,靠的还是补贴。此外,李彦宏也曾豪言要用200亿元人民币来补贴百度糯米,挑战“新美大”的江湖地位……。BAT三家人,虽然各自练的内功都不大一样,但是招数却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补贴给自己的业务带来的结果是成还是败,对于企业来说,补贴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而对于被宠坏了的消费者来说,不补贴,那才是不对劲。
这一次京东到家,靠的还是补贴。咱们来计算一下,京东到家每配送一单,首先就要补贴6元人民币的运费(用户订单超过39元人民币,运费由京东承担),加上运营费用与促销费用,每单至少要补贴10元人民币—这还是一个保守估计。而京东到家号称自己曾日单量到达10万,那么它的补贴幅度又该有多大?刘强东财大气粗也许烧得起,但是京东并非是他一个人的王国,他的股东们未必会答应。而且,不论如何,对于一个覆盖了十余个城市,并被刘强东赋予了“目的就是超越京东”这一“伟大目标”的京东到家,日单10万并不是一个华丽的数字—对了,我们不要忘记了,这还是在有补贴的情况之下。
以先行者为鉴
其实京东到家这一类型的业务并非是京东首创,只不过与当年的互联网百团大战,以及“打车大战”有很大不同的是,在这个业务中,京东到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
而之所以京东还要砸钱补贴做京东到家,当然不是人傻钱多,而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们日子可并不好过。如8天在线这样以校园市场为立足点的网上超市,在校园中扎根已久,但是在一个正常规模的高校中,渗透率也只能维持在1%左右。京东补贴,就是为了避免自己重蹈它们的覆辙,并在真正的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占据了市场的最高点。不过,就现在看来,京东到家并没有比8天在线这样的平台在渗透率上做得好到哪里去。京东虽然不差钱,可这并不是京东到家变成一个“血窟窿”的理由。京东想要赢得这场豪赌,关键还是要实现盈利。不过,让京东到家实现“今天的你看我不起,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绝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养成用户的消费习惯并不简单。虽然不少用户逛超市的积极性并不低,但是他们更倾向于把商品拿在手里,反复掂量纠结价格,去芜存菁,而不是很被动地等别人送上门来—特别是像蔬菜水果这样的快消品,他们显然更乐于自己去趟超市。
其次就是京东到家目前的单量是依靠补贴维持,而想要走上一个良性循环,还是必须做到盈利。但是不少大型超市的毛利率低于20%,纯利率更是低于3%,很难再让出自己一部分利益给京东到家。如果京东到家不能让超市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它们绝不会傻到为京东到家做嫁衣。
所以,京东到家在成长之路上,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他的队友们。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的大卖场(超市),甚至是消费者自身,都是京东到家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矛盾。它们身上所系的就是京东到家成败的关键。
京东到家想要实现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能需要抛弃一方—超市。很巧的是,这正是京东所擅长的。比如京东到家干脆走自营路线,在经营区域建立仓库,从仓库发货,把成本和利润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来补贴运费。但是这一点想要实现,关键还是要看京东到家能够拿到多少的订单量。
虽然从目前来看,京东到家依靠着雄厚的背景,很有可能在同类竞争对手中成为最后的大赢家,但是有时候大体量也会带来大麻烦。像前面提到的8天在线之类,也许在京东面前还不够看,可人家从校园出发,也算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再凭借着低宣传营销成本和更窄的经营品类,在自己的主流用户群体中还是有一定的口碑。所以对于京东到家来说,能否在投资者对它的耐心耗尽之前,成功实现盈利非常关键。如果超过了“盈利时限”,也许最终就会成为一个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凡事追求快节奏的今天,留给京东到家的时间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