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很多学生都因成绩排名次、老师的不当批评或是在家因受父母的严厉责骂而出现了自杀现象。学生屡屡出现自杀的现象,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原因何在?一、家长在生活上把孩子捧得高高的,但在学习上又压抑着他们。二:社会和学校教育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师中出现很多“杨不管”现象。如何解决:多一些逆境,少一点“保护”,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给孩子真正的“保护伞”。
【关键词】自杀现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富也要‘穷’孩子; 教育安全;杨不管;承受能力
近几年,很多学生都因成绩排名次、老师的不当批评或是在家因受父母的严厉责骂而出现了自杀现象。2008年6月12日,安徽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有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诱发潜在疾病后死亡。当时正在授课的地理教师杨经贵站在讲台上充当“看客”,未有效控制事态,因此引来骂声一片,被网友称为“杨不管”。另外近几年,很多学生还因成绩排名次、老师的不当批评或是在家因受父母的严厉责骂而出现了自杀现象。2009年12月10日,东莞东翔小学一小学生因被老师体罚,逃学4天后用红领巾上吊自杀。2010年7月3日,陕西扶风县5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称因遭老师冤枉挨打,所以想不开。类似的报道比比皆是。看到这些,谁的心情都会不由地沉重起来。在为这些孩子哀痛的同时,又心生许多疑问: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这到底是谁的错?……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自杀是一种逃避,更重要的是对一些人的一种报复。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屡屡出现自杀的现象,他们已用这样激烈的方式来控诉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 思考家庭的“宠儿”症
中国有句俗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知道这句话是为了体现对下一代的关心,对教育的重视.这句话深入人心。然而,现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为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的借口。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大多数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都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条爱孩子。不但物质上想尽办法满足孩子,而且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做。他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家中的“皇帝”、“公主”。421的家庭结构更是使他们万般宠爱集一身。扫一眼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小胖子就不难看出。不管是家庭经济怎样,孩子的要求是尽量满足。刚上初中的中学生mp3\mp4\手机都是随身带。要是上了大学,那就更了不得,手提电脑,只要孩子提出来的,都要满足。生怕别人有,自己孩子没有受委屈。吃的穿的那就更不用说,怎么都不能让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再看看市场上涉及孩子的产业所占份额是越来越大。其次是对学生的要求单一,期望值过高。生活中,家长给与孩子的是如此的彻底,而对孩子的要求却只有一点把学习搞好,长大成才。对于“成才”这样一个广泛的范畴,被家长们定义得越来越狭义了。这样的爱孩子,结果怎样呢?在学校里,学生中很多连扫地、擦玻璃,这样简单的劳动都不会干。很多小学生拿着笤帚就跟练武一样,还骄傲地说:“在家,我妈就不让我扫地。”他们的自尊心已被这大大的优越感所覆盖。是呀,自己的饭碗都不端,更何况这些扫地、洗衣、擦桌子的力气活呢?可多少家长一句“娃么,能干了啥嘛!”,就为他们开脱了。可只要他们在学习上能让人满意就行。节假日,孩子上的兴趣班排得满满的,不考虑孩子是否可以承受。不与孩子交流,不管孩子的意愿如何,家长把自己的意愿都强加在孩子身上,给他们设计好人生的道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结果呢?多少本应在学校上学的初中生,不是在网吧,就是在大街上晃悠,甚至已用“第三只手挣起了钱”。而家长呢?这时不是不管,而是已经管不住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这不得不使我们应该好好质疑一下现代很多家长头脑中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概念。
看看国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们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吃亏。曾有人目睹在澳洲悉尼一家医院这样的一幕: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进诊室作检查,丈夫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大厅等候。女儿口渴要喝水,这位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扯了一个免费纸杯子(经过净化处理可以喝)递给孩子。这位父亲不是买不起。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达十五万元之多,而自动售货机上的可口可乐和橙汁不过一元一杯。要是我们中国家长呢?即使自己喝厕所的自来水,怎么也得给孩子喝饮料。请想想哪个国家的父母不爱孩子呢?而我们中国孩子接受这样的宠爱太多了,已经让相当多的孩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凡是好的都该是他的不良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气。不努力还想得到最大的收获。这不正是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总之,生活上把他们捧得高高的,但在学习上又压抑着他们。我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我想在生活中让他们“苦一点”,在学习中给孩子们创造自由飞翔的空间,这样“小鸟”才能展翅高飞。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 思考“保护伞”“杨不敢管”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也不断地在完善。《教育法》越来越明确地规定教师不许体罚学生,更不许变相体罚学生。教育安全要时刻放在第一位。
学校及每一位教师也是严格执法,依法施教。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中,有很多学校只要认为有安全隐患存在的打扫厕所,擦玻璃等活,都请人干了。《打扫厕所》不怕脏,不怕累,我们曾经写过多少遍的作文,早已成为了历史。教学中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出于安全考虑,也尽可能地再减少,甚至于不组织。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有编好的记录就行。因为谁都知道孩子——一个家庭的宝啊,出了事谁都受不了。教师呢,更得小心。一不留神,就有家长找上门的。四五十岁的教师都感叹:“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一句重话都说不得。真想不到这学还越教越不会教了。”是呀,学校大会小会都强调学生的安全,不许体罚学生,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现在的孩子真聪明,家长的叮嘱、媒体的报道都使他们知道自己的金贵,知道他们犯了错老师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因为他们知道《教师法》【1】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若自己受了一丁点的委屈,他们就会想法设法地维权,家长、媒体也一齐为他们冲锋陷阵。就这样,有些学生在家庭的万般宠爱,还有这重重的保护伞下,变得蛮横无礼。到了初中,在课堂中因自己的错受到了批评,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批评自己的老师大大出手。甚至有找来校外的人员,在路途中对老师打击报复。致使很多教师丧失了对教育的信心和热情,只要自己的教学生涯平平安安就行了。所以,在我们的教师中间出现了多少“杨不管”。尽管“杨不管”知道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有责任“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但是“杨不管”知道有多少不“乖”的老师,被家长、学生砍伤,捅死也不了了之。“杨不管”领教了现在的学生“杨难管”,所以“杨不敢管”。
家庭、学校、社会多大的一个保护伞啊,呵护备至。一有“风吹草动”,就为他们撑起保护伞。这样的温室花朵怎能经受了外面的风风雨雨。一个排名、一顿责骂......就伤了自尊,就要寻死抗争。怎么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难道他们做错了事,家长老师为了保护其自尊心,还要往自己身上揽责任?这样能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吗?能保护了一时,能保护了一世吗?答案当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做的是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
怎样提高孩子的承受力?古语道:“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教育,少一点特殊“保护”,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给孩子真正的“保护伞”。
【关键词】自杀现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富也要‘穷’孩子; 教育安全;杨不管;承受能力
近几年,很多学生都因成绩排名次、老师的不当批评或是在家因受父母的严厉责骂而出现了自杀现象。2008年6月12日,安徽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有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诱发潜在疾病后死亡。当时正在授课的地理教师杨经贵站在讲台上充当“看客”,未有效控制事态,因此引来骂声一片,被网友称为“杨不管”。另外近几年,很多学生还因成绩排名次、老师的不当批评或是在家因受父母的严厉责骂而出现了自杀现象。2009年12月10日,东莞东翔小学一小学生因被老师体罚,逃学4天后用红领巾上吊自杀。2010年7月3日,陕西扶风县5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称因遭老师冤枉挨打,所以想不开。类似的报道比比皆是。看到这些,谁的心情都会不由地沉重起来。在为这些孩子哀痛的同时,又心生许多疑问: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这到底是谁的错?……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自杀是一种逃避,更重要的是对一些人的一种报复。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屡屡出现自杀的现象,他们已用这样激烈的方式来控诉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 思考家庭的“宠儿”症
中国有句俗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知道这句话是为了体现对下一代的关心,对教育的重视.这句话深入人心。然而,现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为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的借口。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大多数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都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条爱孩子。不但物质上想尽办法满足孩子,而且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做。他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家中的“皇帝”、“公主”。421的家庭结构更是使他们万般宠爱集一身。扫一眼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小胖子就不难看出。不管是家庭经济怎样,孩子的要求是尽量满足。刚上初中的中学生mp3\mp4\手机都是随身带。要是上了大学,那就更了不得,手提电脑,只要孩子提出来的,都要满足。生怕别人有,自己孩子没有受委屈。吃的穿的那就更不用说,怎么都不能让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再看看市场上涉及孩子的产业所占份额是越来越大。其次是对学生的要求单一,期望值过高。生活中,家长给与孩子的是如此的彻底,而对孩子的要求却只有一点把学习搞好,长大成才。对于“成才”这样一个广泛的范畴,被家长们定义得越来越狭义了。这样的爱孩子,结果怎样呢?在学校里,学生中很多连扫地、擦玻璃,这样简单的劳动都不会干。很多小学生拿着笤帚就跟练武一样,还骄傲地说:“在家,我妈就不让我扫地。”他们的自尊心已被这大大的优越感所覆盖。是呀,自己的饭碗都不端,更何况这些扫地、洗衣、擦桌子的力气活呢?可多少家长一句“娃么,能干了啥嘛!”,就为他们开脱了。可只要他们在学习上能让人满意就行。节假日,孩子上的兴趣班排得满满的,不考虑孩子是否可以承受。不与孩子交流,不管孩子的意愿如何,家长把自己的意愿都强加在孩子身上,给他们设计好人生的道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结果呢?多少本应在学校上学的初中生,不是在网吧,就是在大街上晃悠,甚至已用“第三只手挣起了钱”。而家长呢?这时不是不管,而是已经管不住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这不得不使我们应该好好质疑一下现代很多家长头脑中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概念。
看看国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们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吃亏。曾有人目睹在澳洲悉尼一家医院这样的一幕: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进诊室作检查,丈夫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大厅等候。女儿口渴要喝水,这位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扯了一个免费纸杯子(经过净化处理可以喝)递给孩子。这位父亲不是买不起。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达十五万元之多,而自动售货机上的可口可乐和橙汁不过一元一杯。要是我们中国家长呢?即使自己喝厕所的自来水,怎么也得给孩子喝饮料。请想想哪个国家的父母不爱孩子呢?而我们中国孩子接受这样的宠爱太多了,已经让相当多的孩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凡是好的都该是他的不良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气。不努力还想得到最大的收获。这不正是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总之,生活上把他们捧得高高的,但在学习上又压抑着他们。我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我想在生活中让他们“苦一点”,在学习中给孩子们创造自由飞翔的空间,这样“小鸟”才能展翅高飞。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 思考“保护伞”“杨不敢管”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也不断地在完善。《教育法》越来越明确地规定教师不许体罚学生,更不许变相体罚学生。教育安全要时刻放在第一位。
学校及每一位教师也是严格执法,依法施教。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中,有很多学校只要认为有安全隐患存在的打扫厕所,擦玻璃等活,都请人干了。《打扫厕所》不怕脏,不怕累,我们曾经写过多少遍的作文,早已成为了历史。教学中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出于安全考虑,也尽可能地再减少,甚至于不组织。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有编好的记录就行。因为谁都知道孩子——一个家庭的宝啊,出了事谁都受不了。教师呢,更得小心。一不留神,就有家长找上门的。四五十岁的教师都感叹:“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一句重话都说不得。真想不到这学还越教越不会教了。”是呀,学校大会小会都强调学生的安全,不许体罚学生,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现在的孩子真聪明,家长的叮嘱、媒体的报道都使他们知道自己的金贵,知道他们犯了错老师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因为他们知道《教师法》【1】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若自己受了一丁点的委屈,他们就会想法设法地维权,家长、媒体也一齐为他们冲锋陷阵。就这样,有些学生在家庭的万般宠爱,还有这重重的保护伞下,变得蛮横无礼。到了初中,在课堂中因自己的错受到了批评,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批评自己的老师大大出手。甚至有找来校外的人员,在路途中对老师打击报复。致使很多教师丧失了对教育的信心和热情,只要自己的教学生涯平平安安就行了。所以,在我们的教师中间出现了多少“杨不管”。尽管“杨不管”知道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有责任“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但是“杨不管”知道有多少不“乖”的老师,被家长、学生砍伤,捅死也不了了之。“杨不管”领教了现在的学生“杨难管”,所以“杨不敢管”。
家庭、学校、社会多大的一个保护伞啊,呵护备至。一有“风吹草动”,就为他们撑起保护伞。这样的温室花朵怎能经受了外面的风风雨雨。一个排名、一顿责骂......就伤了自尊,就要寻死抗争。怎么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难道他们做错了事,家长老师为了保护其自尊心,还要往自己身上揽责任?这样能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吗?能保护了一时,能保护了一世吗?答案当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做的是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
怎样提高孩子的承受力?古语道:“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教育,少一点特殊“保护”,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给孩子真正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