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有物,教之有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_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凸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课堂的生成性,这固然没错。但由于过分强调主体性和生成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便弱化并退居二线,由当初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我们都知道,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正因为他们在许多领域有许多未知的东西,而要弄懂这些东西,仅靠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远远不够!如果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就能解决问题,还需要教师做什么?还需要学校做什么?因此,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多也就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已,它不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唯一的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分强调课堂上的自主、合作状态下的一种生成,势必会在热热闹闹的背景下,重新带来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为杜绝或扭转这种现象,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先有预设,然后再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要讲究技巧,这也是没错的。然而,一切艺术都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附着在一定的内容之上,因而,撇开教学内容而大谈教学技巧,显然是不切实际,是不足取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技巧,譬如导入的技巧、讲解的技巧、演示的技巧、调控的技巧等等,只有在具体、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的展示过程中出现,它们才是有价值的,才可以称得上是“技”或“巧”,否则,都是空谈!
  既然如此,有人会问,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们到底该怎样去上课呢?
  回答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所谓“课”者,有“言”且言有“果”也。“言”者何人?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也!二者之中,教师是“言”之主角。“果”为何物?师之教与生之学,且二者共生之物也!换言之,“课”如果还像个“课”,最起码的衡量标准应是教而有效、学而有用。也就是说,教师之所教与学生之所学,不仅是统一的,而且是有用的。
  凡事都得一分为二地看,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之教,若想言之有“果”,当先言之有“物”,也就是说,教师之所“言”,应是有内涵、有分量、有价值的。否则,说的都是绝对正确的废话,或是根本无用的空话,“果”从何来?
  而客观情况是,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虽有“言”却无“物”,即使有,也不是学生需要的有用之“物”。因此,我建议为人师者,开口之前,当熟思之:我所教之“课”,该不该教;哪些是需要我教的,哪些是无需我教学生自己已经知道或是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自己能够弄明白的;参考书上的东西哪些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可用的怎样为“我”所用,为“我”所上之课所用……只有经过这一番斟酌、谋划,你在课上之所“言”才是有用且有效的,才会“言”而有“果”,你的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以为,这,就是“教之有物”,或曰教之“义”也!
  将所教之“物”,以最合理、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便是“教之有序”。
  怎样才会“教之有序”?
  这里的“序”,包括两个层面上的东西。
  一是就一堂课而言,它有一个比较清晰流畅的教学过程,即教师的教学,在保证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在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必须预设到位。我们研究的一个省级课题——“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即“五字三环”教学模式)中有个“五字教学法”,那五个字(“导、知、悟、赏、究”)所涉及到的,不仅有教学内容,也有教学层次,即教之“序”。
  二是就教学内容而言,从高一到高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每个学年、每个学期乃至每一周,都教些什么,也应有个渐进的“序”。这里,就涉及到教材的编排,涉及到学科内部知识点的设计与规划,涉及到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规律。当然,这主要是教育专家的事,可一线教师,对此也不能不关心,因为你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新课程后,我们更要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与专家一起,搞好课改,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尽快进入有“序”状态。譬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高一年级的课文拿到高二去上,不无不可;高二年级的课文拿到高一去上,也不是不行。试问,难道高一与高二,一点区别都没有?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仍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话,那么,教材的编写之“序”又是以什么为依据呢?过去私塾先生教课,也是从最简单的《三字经》开始,然后才是《论语》《尚书》之类。
  桐城古文,讲究“义法”。所谓“义”,就是言之有物;所谓“法”,便是言之有序。作文如此,教学也是如此,因为一节好课,就是一篇精美的文章;一套好教材,就是一部华美的乐章。教之有物,教之有序,我以为,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新课改是一篇大文章。怎样做到“教之有物,教之有序”,就大有文章可做,这里只是蜻蜓点水,抛砖引玉。要把新课改这篇大文章写好,大家都要努力思考,认真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囚绿记》是陆蠡的散文名篇。该文写于烽烟四起的抗战时期,作家陆蠡有着时代赋予他的具有鲜明立场的民族话语权,但文章体现出的共性往往是“学生一望即知”的东西。文中最具分析价值的个性成分解读,往往湮没于功利价值的取向中,习焉不察,致使微观文本的低效或无效分析大行于世。笔者通过对“窗”意象的深入剖析,将作者矛盾心理中孕寓的平衡诉求纳入到文本主旨的探讨中,认为“我”在“囚绿”过程中,不仅认识到“
【内容摘要】提高潜能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爱心与耐心的运用,巧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多表扬,少批评。是提高潜能生学习英语的途径。  【关键词】目的 态度 爱心 耐心 表扬 批评  英语既是活的语言,也是枯燥无味的语言。如何激发潜能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认为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许多家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基础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下列基本素质: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能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朗读;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问题的书,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上的付出,觉得我们的教学工作离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即如此。同时,好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其它科目。由此,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尽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如何让学生博览群书,开展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
【设计思想】  1.我以为,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种种失误,全在于没有理解文章的主题;要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迅速把握主题的能力。  2.依据课文的文体特点,迅速把握主题。  根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规律,通过对《祝福》中的典型人物——祥林嫂在典型环境——“祝福”中的活动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而快捷地理解人物形象,从整
世界经济论坛1月25日至29日以线上方式举行“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政商界和社会组织领导人围绕“把握关键之年,重建各方信任”这一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下全球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技术等挑战,寻觅合作抗疫和推动经济复苏的方案。  刚刚过去的一年,人类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
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主题“学会读书”。主要篇目是《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这几篇写景文章都是以“自然山川”为中心内容,热情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材编排中,洪宗礼主编着重从“吟哦讽诵”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要学会读书,掌握学会读书的方法。  教材第一单元主题词:“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
英语写作在高考命题中对学生是相对较难的部分,他考察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和要求写一篇书面材料。但他并非要求考生按照“提示”逐句翻译,而是要求考生在充分领会提示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一篇内容充实、句子连贯、用词贴切的作文。那么高中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在高考中如何能得心应手地写出篇好作文呢?  一、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首先要清楚知道学生在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那么,教学反思究竟有何意义?教学反思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有哪些?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就教学反思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1.有助于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幅相对较长的课文,常常令我们不少一线教师束手无策。如果逐段逐句分析,总觉得课时太少,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不这样做,又感到好像没有讲深讲透,担心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会大打折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长文短教就是实现这一课标理念的最佳途径之一,即优化教学目标,大胆取舍,抓住重点,巧妙切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