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政治认同的“理”“化”逻辑——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例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起着灵魂与统摄的作用,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则是基础和保障.从课堂教学出发,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要以情理、事理、法理为支撑,以“红船圣地”“课堂阵地”“认同高地”为契机,达到政治认同的感化、内化和强化.
其他文献
古发语词“羌”出自楚语,主要出现于句首,用以加强语气,对后面分句有强调作用,义近“实乃”.隋唐以后“羌”的使用减少,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故后人对其句法语义功能不甚了了,且
“大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模式或方式,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因此,要正确理解“大思政”意蕴,将“大思政”贯穿于所有学科教学和学生生活与学习中,要求每一位教师融入其中。同时,构建多维度教育格局和矩阵化教育课堂,助推“大思政”迈上新高地。
台湾南岛语拥有非常丰富的重叠现象,这些重叠现象形式多样,涵盖了已经固化了的词汇化重叠和能产性很高的部分重叠与全部重叠.部分重叠中不仅包含CV/CVCV/CVC等重叠形式,还普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特殊历史时刻,我们要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荣历史,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故事,深挖和开发其中的思政课堂资源,以增强政治认同、
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眼于新发展和新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做出的精准定位.历史滚滚向前,时代永不停歇.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
教师应将“以生为本”理念渗透在教学中,牢牢抓住四个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体系,通过调查研究、模拟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在对社
近些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随之掀起一场“微”革命,小微课已经开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显神通.它不仅因翻转课堂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全新变化,还对学科核心素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教导,为筑牢理想信仰之基提供了基本遵循。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接过信仰的接力棒,理直气壮讲好信仰、信心十足传递信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基于“培根铸魂,努力担当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出新出彩,讲好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斗故事;知行合一,激发学生真知真信真行的内驱力”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推进议题式教学已经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推进议题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问”与“议”:相得益彰的课堂教学策略;“问题”与“议题”: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形式”与“内容”:让“议”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落地生根;“过程”与“结果”:让教学主体真正归位;“议”与“引”相结合: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以一堂市级主题班会展示课为例,探索真实数据在普通高中制度自信主题教育课中的运用.尝试让文字化为数据、让数据化为洞察,运用数理交融、披情入理的方式,赋予数据灵动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