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帅曾经不止一次地称自己是一个“闯入他乡的人”。他祖籍山东,祖上闯关东去了丹东,父亲落脚在合肥,而他本人的出生地是上海,还未记事就跟随着父母来到贵阳,在贵阳度过童年时代,然后又去武汉,在武汉上中学,十五岁到北京求学,毕业后到福州上班,现在人在北京,但户口却在河北涿州……说起故乡,王小帅总是一片茫然,上面提到的那些地方似乎都是他的故乡,但又似乎都不是,他不知道故乡究竟是哪里。更多故乡的意味只能在记忆里去寻找,吉光片羽,雪泥鸿爪,有點像上述那些地方的碎片。王小帅说,你可以失去故乡,但不可以失去记忆,记忆已然成为故乡的另一种形式——他试图用文字把故乡变成记忆装进纸页,并在其中找回他“薄薄的故乡”。
《薄薄的故乡》既是王小帅个人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有关故乡、有关乡愁、有关家园的记录。王小帅是在不断适应父亲那种与当时大部分人格格不入的另类行为中长大成人的,这对他未来的生活选择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早年的王小帅是在一种懵懂好奇的状态中度过的,频繁的搬家,在野地里疯玩,与小伙伴们争抢地盘,以及空旷的大街,逼仄的住房,露天电影院,构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事件和基本场景。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王小帅的父亲在某些方面是一位先知先觉者,他不仅自己超然于热火朝天的时代风潮之外,他还逼着王小帅学美术,让王小帅在知识荒芜的年代有了相对多的知识积累,并得以在未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父亲在特殊年代不盲从、不附和的种种作为,耳濡目染之间,让王小帅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进而将这种思考带入自己未来的电影拍摄中,并以日常生活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但更多的人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包括王小帅的父亲在内,他们虽然不甘于自己的被埋没、被贻误,但毕竟还是身不由己,被命运带入了一条不知流向何方的河流,顺流而下,无法控制,荒废了年华,浪费了生命——王小帅即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他们,对准了那一群因着同样的命运走到一起、并在一起抱团取暖的人,首次把“三线建设”带入观众的视野。王小帅试图以电影的方式告诉我们,命运很有可能和个人的决定无关,命运就是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紧密相关。王小帅把在那个时代敢于放弃户口和档案的举家逃亡称之为“壮举”,他认为那不仅仅是壮举,更是一份人性的觉醒。对于他本人而言,在福州毅然辞职也同样是一份壮举,正是因为这一壮举,王小帅才成为今天的王小帅,所以他才会说:“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一个门,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进入它的方法,而开启这个门的钥匙其实就是你自己。”
所谓“薄薄的故乡”,薄薄二字,在王小帅的语境中,应该是指对故乡的某种隔膜与疏离。在王小帅眼里,是哪里人其实并不重要,哪里留有记忆才更重要。因为故乡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归依;乡愁也不是对某一个地方的想念,而更像是一种家园的情结。王小帅将大量原始的书信、剧照、老照片等等的图片放进书中,另外还有他本人的批注文字,有点像黑白电影中的画外音,林林总总,营造出的都是一种逝去年华的氛围——而氤氲在这种氛围里的,正是王小帅的记忆与乡愁。
巴黎地铁站的曲线造型铁艺、莱俪不对称曲线珠宝、蒂芙尼日本风格的玻璃器皿…… 这些我们如今熟悉又陌生的装饰语言都与19世纪末欧美视觉领域酝酿的变化息息相关。衔接两个时代的新艺术风格多样、遍布各地、纷繁复杂,它神秘、美丽又短命,至今仍然吸引、困扰和启发着我们。在这本全面而清晰的著作中,作者将新艺术放在其所处时代面临的问题语境中加以讨论,将之与现代生活与国家主义、唯灵论、妇女解放运动、青年崇拜的世纪末焦虑联系起来,为读者铺就了一条再次认识新艺术的道路。
《薄薄的故乡》既是王小帅个人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有关故乡、有关乡愁、有关家园的记录。王小帅是在不断适应父亲那种与当时大部分人格格不入的另类行为中长大成人的,这对他未来的生活选择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早年的王小帅是在一种懵懂好奇的状态中度过的,频繁的搬家,在野地里疯玩,与小伙伴们争抢地盘,以及空旷的大街,逼仄的住房,露天电影院,构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事件和基本场景。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王小帅的父亲在某些方面是一位先知先觉者,他不仅自己超然于热火朝天的时代风潮之外,他还逼着王小帅学美术,让王小帅在知识荒芜的年代有了相对多的知识积累,并得以在未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父亲在特殊年代不盲从、不附和的种种作为,耳濡目染之间,让王小帅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进而将这种思考带入自己未来的电影拍摄中,并以日常生活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但更多的人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包括王小帅的父亲在内,他们虽然不甘于自己的被埋没、被贻误,但毕竟还是身不由己,被命运带入了一条不知流向何方的河流,顺流而下,无法控制,荒废了年华,浪费了生命——王小帅即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他们,对准了那一群因着同样的命运走到一起、并在一起抱团取暖的人,首次把“三线建设”带入观众的视野。王小帅试图以电影的方式告诉我们,命运很有可能和个人的决定无关,命运就是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紧密相关。王小帅把在那个时代敢于放弃户口和档案的举家逃亡称之为“壮举”,他认为那不仅仅是壮举,更是一份人性的觉醒。对于他本人而言,在福州毅然辞职也同样是一份壮举,正是因为这一壮举,王小帅才成为今天的王小帅,所以他才会说:“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一个门,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进入它的方法,而开启这个门的钥匙其实就是你自己。”
所谓“薄薄的故乡”,薄薄二字,在王小帅的语境中,应该是指对故乡的某种隔膜与疏离。在王小帅眼里,是哪里人其实并不重要,哪里留有记忆才更重要。因为故乡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归依;乡愁也不是对某一个地方的想念,而更像是一种家园的情结。王小帅将大量原始的书信、剧照、老照片等等的图片放进书中,另外还有他本人的批注文字,有点像黑白电影中的画外音,林林总总,营造出的都是一种逝去年华的氛围——而氤氲在这种氛围里的,正是王小帅的记忆与乡愁。
书讯
《新艺术运动》
巴黎地铁站的曲线造型铁艺、莱俪不对称曲线珠宝、蒂芙尼日本风格的玻璃器皿…… 这些我们如今熟悉又陌生的装饰语言都与19世纪末欧美视觉领域酝酿的变化息息相关。衔接两个时代的新艺术风格多样、遍布各地、纷繁复杂,它神秘、美丽又短命,至今仍然吸引、困扰和启发着我们。在这本全面而清晰的著作中,作者将新艺术放在其所处时代面临的问题语境中加以讨论,将之与现代生活与国家主义、唯灵论、妇女解放运动、青年崇拜的世纪末焦虑联系起来,为读者铺就了一条再次认识新艺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