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是渐进的。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虽然有些变化还并不明显,但这一小步又一小步的“微变”,正为新一轮发展积蓄能量。
投资心态“微变”:
楼市不再虹吸
中国经济“微变”,首先反映出来的是人们投资心态的变化,即挥别“投资增长论”,其集中体现在人们对楼市投资心态的变化上。
在四万亿元投资之后,各方认识到,投资不再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万能钥匙”。从此,政府不再一味地增加投资,开发商开始“收缩战线”,普通投资者买房也回归理性。
与前几年的“炒房”思维不同,如今普通投资者和一般购房人对房产投资极为谨慎,在“买与不买”之间要反复思量。这种心态的变化,正是中国楼市回归理性和去库存艰巨性的根本所在。
曾几何时,房子是中国大众投资的首选。楼市投资的虹吸效应,让许多经济学家感到担忧,有的學者甚至发出了“别让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声音。
但如今,房地产业正表现出“冷热不均”的两面性。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冷”的另一面。
原本投资楼市的资金开始向其他领域转移。一些先知先觉的房地产企业在谋求转型,有的房企索性利用资金优势,成立风投基金,试图分享新兴产业一杯羹。
还有一个“微变”更有冲击力:随着楼市转稳,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进入缩水周期。上海、北京、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的地产相关税收已超过土地出让金比例。
地方财政构成悄然变化,或许是中国城市告别“土地财政”的先兆。这无疑有利于中国经济从根本上改变“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靠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微变”:
创新企业“百舸争流”
投资心态“微变”之下,是驱动中国经济的原动力转换。数据显示,中国新经济初露锋芒。虽然这些数据不那么“重磅”,但却是中国经济在“微变”中最充满想象空间的一部分。
“前5个月,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合计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影响度达到85.1%,远高于二产的9.6%。数据的变化,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继续显现。”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在三产用电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增长最多,显示这些新兴产业正萌发出勃勃生机。
置身于创业大潮和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之中,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今年,各路投资者对VR(虚拟现实)这样的新兴产业热情极高,好的投资项目“不差钱”。不仅仅是VR,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也是风起云涌。从上市公司半年报能看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微变”:新能源汽车、TMT(科技、媒体和通信的整合产业)等产业公司的业绩增长正在持续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铁、核电之后,中国第三、第四、第五张名片正呼之欲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飞机、超级计算机……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这些比房地产更有技术含金量的“新国货”崛起,无疑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微变”基因:
人口质量红利进入释放周期
“16年前,我与几个朋友创办了华大基因公司,它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公司。去年10月份我又创办了第二家企业——碳元科技,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管理你的数字化生命。”华大基因原CEO王俊对创业很有信心。
事实上,中国企业家以及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他们身上的创新创业基因,正是中国经济“微变”的动力来源。
“我们很珍惜这个上市平台,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我的目标是把公司带入千亿俱乐部。”汉鼎宇佑集团董事长、汉鼎股份创始人王麒诚表示,他正试图带领公司向金融泛娱乐领域转型。
以王麒诚为代表的是一群80后民营企业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新一批创新创业者已更成熟,这是中国人口红利中的重要部分。
国家发改委就业司的郑金花认为,人口红利是支持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接下来仍将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口红利可以分为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从横向看,我国人口数量优势仍在;从纵向看,我国人口数量红利虽在减弱,但质量红利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多年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正进入人口质量红利释放周期”。
我国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仍有优化空间。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2.28亿人,占比29.5%,相比于1978年的2.83亿人、占比70.53%,无论是总量上还是比重上都有明显下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会提升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郑金花认为,现在的政策着力点应通过“优化存量、引进增量”双管齐下,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同时,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劳动力空间布局,并构建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虽然有些变化还并不明显,但这一小步又一小步的“微变”,正为新一轮发展积蓄能量。
投资心态“微变”:
楼市不再虹吸
中国经济“微变”,首先反映出来的是人们投资心态的变化,即挥别“投资增长论”,其集中体现在人们对楼市投资心态的变化上。
在四万亿元投资之后,各方认识到,投资不再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万能钥匙”。从此,政府不再一味地增加投资,开发商开始“收缩战线”,普通投资者买房也回归理性。
与前几年的“炒房”思维不同,如今普通投资者和一般购房人对房产投资极为谨慎,在“买与不买”之间要反复思量。这种心态的变化,正是中国楼市回归理性和去库存艰巨性的根本所在。
曾几何时,房子是中国大众投资的首选。楼市投资的虹吸效应,让许多经济学家感到担忧,有的學者甚至发出了“别让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声音。
但如今,房地产业正表现出“冷热不均”的两面性。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冷”的另一面。
原本投资楼市的资金开始向其他领域转移。一些先知先觉的房地产企业在谋求转型,有的房企索性利用资金优势,成立风投基金,试图分享新兴产业一杯羹。
还有一个“微变”更有冲击力:随着楼市转稳,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进入缩水周期。上海、北京、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的地产相关税收已超过土地出让金比例。
地方财政构成悄然变化,或许是中国城市告别“土地财政”的先兆。这无疑有利于中国经济从根本上改变“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靠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微变”:
创新企业“百舸争流”
投资心态“微变”之下,是驱动中国经济的原动力转换。数据显示,中国新经济初露锋芒。虽然这些数据不那么“重磅”,但却是中国经济在“微变”中最充满想象空间的一部分。
“前5个月,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合计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影响度达到85.1%,远高于二产的9.6%。数据的变化,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继续显现。”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在三产用电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增长最多,显示这些新兴产业正萌发出勃勃生机。
置身于创业大潮和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之中,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今年,各路投资者对VR(虚拟现实)这样的新兴产业热情极高,好的投资项目“不差钱”。不仅仅是VR,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也是风起云涌。从上市公司半年报能看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微变”:新能源汽车、TMT(科技、媒体和通信的整合产业)等产业公司的业绩增长正在持续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铁、核电之后,中国第三、第四、第五张名片正呼之欲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飞机、超级计算机……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器”。这些比房地产更有技术含金量的“新国货”崛起,无疑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微变”基因:
人口质量红利进入释放周期
“16年前,我与几个朋友创办了华大基因公司,它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公司。去年10月份我又创办了第二家企业——碳元科技,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管理你的数字化生命。”华大基因原CEO王俊对创业很有信心。
事实上,中国企业家以及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他们身上的创新创业基因,正是中国经济“微变”的动力来源。
“我们很珍惜这个上市平台,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我的目标是把公司带入千亿俱乐部。”汉鼎宇佑集团董事长、汉鼎股份创始人王麒诚表示,他正试图带领公司向金融泛娱乐领域转型。
以王麒诚为代表的是一群80后民营企业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新一批创新创业者已更成熟,这是中国人口红利中的重要部分。
国家发改委就业司的郑金花认为,人口红利是支持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接下来仍将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口红利可以分为数量红利和质量红利。从横向看,我国人口数量优势仍在;从纵向看,我国人口数量红利虽在减弱,但质量红利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多年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正进入人口质量红利释放周期”。
我国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仍有优化空间。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2.28亿人,占比29.5%,相比于1978年的2.83亿人、占比70.53%,无论是总量上还是比重上都有明显下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会提升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郑金花认为,现在的政策着力点应通过“优化存量、引进增量”双管齐下,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同时,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劳动力空间布局,并构建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