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让我牵着你的手

来源 :新作文·教育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j7724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地”是我对儿子的昵称,他是一个即将10岁的三年级男孩。在这个人生当口,我该做些什么才能为他的成长护航呢?他经历了笑容、泪水、疲惫、痛苦……慢慢有了向上的成长力量。
  2019巴蜀教育峰会上,一首深情暖心的歌《路要自己走》唱响了大江南北,其中的一句歌词“让我牵着你的手,可是路要自己走”让千千万万的教育同仁感同身受,刷爆了朋友圈。作为家长的我,在反刍咀嚼的过程中略有体会,愿与大家共勉。
  三年级开学了,田地进入了小学中段的学习,我发现他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怎么办呢?于是和他商量,咱们是不是给课余时间做个大致的安排表?包括校内作业、校外课程、身体锻炼、艺术修养、合理膳食、愉快玩耍……他欣然同意,我们一起制定。设计好以后,我们打印了两份,分别贴在他的卧室和我的书房。于是,我们开启了时间规划之路,每一刻都有了可描述的内容。
  一天早晨,上学路上,我们走出家门时才发现天空下着雨,时间也有点晚了,如果走到学校要20几分钟,可是也没有出租车经过,手机上叫车也迟迟没有应答,于是孩子和我陷入焦灼和埋怨中。终于我们看到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田地,今天我们坐车花了10元钱,可是我们也赢得了10分钟的时间不会迟到,你觉得时间是什么?”
  他想了想,答道:“时间就是金钱啊!”
  “是的,我们今天用钱买了时间,同样,时间也可以通过劳动换成钱。”
  “我还知道,老师说过,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生命……”
  “是啊,时间太宝贵!那今天因为你的磨蹭,我们只能打车,这10元钱就从你的零花钱里扣,可以吗?”
  他想想,确实是自己动作太慢,耽搁了时间,就答应下来了。
  “不过,田地,你也有可以把时间变成钱的机会,你要吗?”
  “好啊,好啊。”还有这样的好事情,他的眼睛里瞬间神采飞扬。
  我想起家里有几本新的台历,可以用来记录。
  “田地,以后我们在两个台历上记录你的上学时间和放学时间,早上8:10以前到校打勾,8:10以后打叉;晚上10:00以前上床睡觉打勾,10:00以后打叉,每一个勾叉都代表一元钱,如果某一天忘记了记录,就直接扣10元,期未来我这里结账,怎样?”我朝他眨了眨眼睛。
  他完全被点燃啦,开心得手舞足蹈、又蹦又跳。
  于是,这两本台历有了两个名字——“早上不迟到”和“晚上不迟到”。
  后来,我们还约定,提前10分钟完成,还可以換成等时的“时间玻璃珠”,储存在“时间宝盒”里,以备他的不时之需,比如游戏、看电影等等。
  时间,也可以被具化,希望他慢慢懂得。
  春天,满山遍野的野菜让人垂涎三尺。折耳根、荠菜、豆辦菜……在农村长大的我被深深吸引,挖野菜成了我春天最大的乐趣。田地也跟着我在地里搜寻,乐此不疲。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问我:“妈妈,野菜可以卖钱吗?”
  “当然啦!”
  “那太好了,我要去卖野菜!”
  他这么说我一点也不惊奇,因为他在幼儿园时就自己在市场上卖过鸡蛋,而且在学校的“新年淘宝会”上,他也从来都是称职的“摊主”。
  于是我们一起更努力地挖野菜,不怕脏、不怕累。1个小时中,我们挖了满满4口袋。
  回到城里,我们一起理菜,然后捆成很多小把,装在菜篮子里,商量后,决定卖2元一把。
  “妈妈,要是别人没有零钱,怎么办呢?”
  “你说呢?”
  “我们做个微信二维码吧。”
  我大加赞赏,真没想到,这种线上支付都已经渗入到一个9岁小孩的脑海里。
  清晨,我们到了菜市场,支摊,摆广告牌,然后他独自叫卖……
  当一个又一个“2元”“4元”在我的手机提示里响起时,我为孩子的逐渐独立感到欣慰。
  最后,他总共卖了40元钱,还答应给妹妹买糖,然后把剩下的存入了自己的教育基金里。
  在孩子4岁时,他就爱上了折纸。有一天,他会折信兜了,于是给自己折了一个绿色的信兜,贴在卧室门上。他说:“妈妈,以后你就可以给我写信啦。”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信兜都形同虚设,没起到作用。直到有一天,也就是2个月前,我发现,孩子有进步了,有烦恼了,有小秘密了……这个时候,信兜越发可爱起来。
  一天早晨,他发现了自己的信兜里有一封信,是妈妈深夜给他写的。他很感動,问我:“妈妈,我可以给您写信吗?”
  “当然可以啊!”
  “可是,我不知道,信怎么写啊?”
  “没关系,你先看看妈妈是怎么写的。”
  第二天,田地就来问我:“妈妈,你喜欢什么颜色啊?”
  “我觉得粉色不错。”
  再过几天,我的卧室门上就有了2个并排的信兜,一个粉色,一个黄色,我知道这是我和他爸爸喜欢的颜色,这两个信兜也是儿子专门给我们折的。
  现在,三个信兜像特使一样,传递着我们之间的心事、文字甚至小零食。
其他文献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难以计数的财富。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他把自己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国王一学就上手,很快便着迷了。竟留着老人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他对老人说道:‘你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为了奖赏你,我现在决定,你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老人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请国王下令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一粒小麦,第二格上放两粒小麦,第三格上放四粒,第四格上放八粒,依次每格增加一倍
期刊
编者按:  孩子的心灵就像稚嫩的花朵,只要你能够细心地去呵护和关爱,它就会赠予你美丽的风景。一次次有趣的玩闹,摆脱了课堂上的严肃和板正,和孩子做贴心的好朋友,这也是我们师生关系之外的友谊与情谊。  “夏天,你会好好练字吗?”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他的班主任杨老师比我严格得多,时常在课间的时候拉着他练字。写字坐姿不端正,擦掉!笔画顺序不对,擦掉!写字时走神了,擦掉!一个课间,往往只能练习一两个字
期刊
师范毕业初登讲台那年,我刚刚19岁,担任初三年级的物理老师。感觉真是有点“滑稽”,学生个个都像“小大人”样,其中一个“老留”的生日也只比我晚几个月。可想而知,我这个小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个同年人,仅仅多了一个“老师”的名称而已。  次年的“五一”前夕的一次课堂上,我正对着挂图讲水力发电的原理:“同学们,水力是一种无污染可反复利用的能源,水力发电需要建成拦河大坝……拦河大坝(嗯——嗯——;哎——),
期刊
“陈老师,我们班孩子一下课就去排练,说是班级音乐会。”每到班级音乐会拉开序幕,我总能听到各班班主任对我的“小抱怨”。当然,这也是源于孩子们对“班级音乐会”的喜爱。尤其是这学期,从一开学,汐汐总时不时询问我:什么时候开始音乐会?她们已经自己成立小组,开始为音乐会准备节目啦!音乐会让孩子们从“我教”变成了“我要”。  “巴蜀律动音乐会”这个名称,我想每一个巴蜀的孩子都耳熱能详。其实,我们一直在尝试并且
期刊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而且也想教育好他们,希望他们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可是当今社会,无论是學习还是工作,竞争都是激烈且残酷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经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还容不得他们的反驳和抗争,甚至做错了也不愿意承认,结果造成亲子冲突,出现孩子与家长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的
期刊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  把握瞬间的辉煌,  拥抱一片火热的激情,  装点生活的风景。  1998年,我从西南大学毕业,走上巴蜀小学的讲台,自此开启了一场与巴蜀教育的邂逅。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
期刊
儿子刚上小学,与宽松随性的幼儿园生活相比,生性活跃的儿子很难一下子适应规矩的小学生活。为了配合学校教育,我在家也给儿子立了一些规定,如:做作业不能边做边玩,要做完一件事后才能做另一件事;看电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凡做到了一条,也像学校一样在记载本上加1分,反之则减分。每周的零用钱按上一周的考核分值(一分折合人民币1元)发放。  因为是刚立的新规矩,儿子很感兴趣、乐此不疲。第一天表现得很好,竟加了6
期刊
我有一个五岁多的女儿,叫“了了”,独生子女在独享全家六个大人的宠爱的同时,她也必须承受相应的孤独。两年前,我的表妹一家搬到我家樓上居住,表妹的女儿琪琪比了了大一岁,年龄相差不大,又同在一个幼儿园,我和表妹两家人都很高兴,想着孩子有伴了!两个孩子更是高兴,特别是了了,一有空就吵着要约琪琪一起玩耍。  最初,两个小孩喜欢在小区的院坝上玩跑步游戏。琪琪大一些,跑得比了了快,每一轮跑完,琪琪都会兴奋地大喊
期刊
【摘 要】随班就读这种教学形式让特殊学生可以和正常的学生在普通学校里共同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形式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智力、情感态度以及交际能力的发展。目前,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教师缺乏孤独症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学习等。文章就上述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为提高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学习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期刊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身边的二孩家庭越来越多,一家三口变一家四口,家里的欢乐增添了不少。但在享受家庭幸福时光的同时,也有不少家庭为二孩的家庭教育问题头疼:无尽的争抢纷争、手忙脚乱的日常生活、焦头烂额的学业辅导……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家有二孩的父母常常无奈又无助,也让一些准备生二胎的家庭陷入深深的纠结中。二胎时代,家庭教育该何去何从?这成为不少家长关心的话题。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