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烟云从心出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tingl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心中丘壑,笔底风流。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丹青写精神,国画的魅力在于技外有道,象外有神,不只是表达简单的自然美,不只是对客观物态的描摹体观,更主要的在于超越形式的意象之美,在于抒发画家的胸襟情怀。因此,国画的高度在于有文化内涵,在于神采超逸,在于笔墨格调之高雅不俗。
  2
  国画之妙在于韵味,亦如人的翩翩风度基于涵养。一个画家不研习中国文化传统,不读古文,不研究传统经典古画,没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底蕴,没有文人的情怀逸兴,而又要用毛笔在宣纸上作中国画,则纵有工程师的严谨思维,有较好的技术手段,其写实求真的本事也高于一般,但其作品终究难有书卷气,难生气象之美,难在有限之境延伸出无限之韵。也就是说,文化内涵单薄的画人,即使苦练,技术手段有多么几招,形式感尚可,但其画作终究不文雅、缺乏内蕴,难传中国画千年之文脉。
  3
  有人说,画画就是玩,就是玩的时候感到快乐就行。这话讲的有理,但须往深处推进一步。以画为娱事,玩一玩就出了艺术品,是有前提和基础的:读书不少,见识不俗,阅历较多,手上功夫不错。一幅画要有技术,但不是外在的技术形式,而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学养、画家经风见雨吃百家饭走万里路之后的阅历情怀和随之所体现的思想决定一幅中国画的境界、格调和品位。
  人们在艺术交流中不乏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和一个读书少、思想贫乏、情感冷漠、见识囿于一隅,眼光停在尺径之内仅关注一笔一画的人探讨中国画之技道气象,交流上颇有障碍;若其性格执拗,认识偏狭,嗓门又高,虽然常执画笔,但与其理论起来终究不化,不免难堪。
  4
  北宋文同之“胸有成竹”点破了中国画之真谛。以我之眼,观自然之竹,入心融意,成胸中之竹;以心驱笔,技法为奴,笔墨落纸,生成画上之竹。此竹一出,已别于原生态自然之竹。原竹自然一律,面貌近似;而画中之竹,有的生气劲挺,有的板滞无气,何故?在于画家的眼光胸襟和笔墨格调的区别导致画竹之雅俗。同此一理,不出一屋,照画册直描,纸上虽也有山水,但不论一尺、二尺、四尺还是六尺,也不管他一平尺能卖几百、几千、几万元,终究纸上无烟云气息,不是自家山水,不能感动人心,不会闪烁艺术的光芒。画家腹有诗书,游历山川,以真山水洗心,登高纵目,一而再,再而三,胸中自藏丘壑;待机遇碰触,情意生发,信笔挥毫,灵光生辉,势不能遏,则画面涵韵心声,画中有自我,其格调意韵深沉,或势雄,感人心魄,或静处有禅,引人遐思。画家观山川形胜,体验、感悟、内化,与自身文化血脉融汇之后,笔墨生情,往往尺幅之内,可风云激荡,有限之中达无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神韵虽不能计量而可意会,心有层层丘壑和宽博气魄,笔墨叙事有宏大幽深之境,国画之魅力源泉概在于此。
  5
  中国画传统深远。在今日走进中国画的传统,有人不屑,有人以为易得。其实,这是大事,亦是难事。
  说其大,是由于不接续传统,不深入传统,文化之脉就会沉沦、断陷;只有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中华文明之血脉才能延续。只有深入传统,中国画才有根,作为中国文化载体之一的国画才能在国际文化的交融撞击中不丧失自我。作为画家个人,也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画的传统中充分吸收营养,养足真气,其作品才能根深叶茂,才能在时风吹拂、时弊的侵扰中保持真我,风采出众!
  说其难,是深入传统,守住传统,颇有难处。一是时代环境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不再是“慢生活”的农耕文化时代,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工作和生活快节奏,以利益为核心的文化实用主义,这些对于传统诗词、戏剧、书法、中医药、武术在内的需要“文火慢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续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国画也是如此。二是教育模式和社会竞争的影响。当今艺术人才培养批量“复制”、程式化、格式化、“流水线生产”化,缺乏个性涵养成长的环境,学生时代文化成绩高的人多不从事艺术,不乏文化成绩较低的人在竞争中因“文化差”把进艺术院校作为人生进步的台阶。这样成长起来的画生、画人、画家,成长历程的文化局限显而易见。学一技已为不易,求博学焉能不难!而历史上中国画的大家多是大文化人,能画、能诗、能书,诗书画印一脉贯通,国学根基厚实。以今之艺术院校、画院、画家工作室“批量生产”“艺术速成”之方式,去承续博大精深、神思高妙的中国画之风神,其中难度,怎不让人慨叹!三是画家个人底蕴的积累提升要有较长的过程。在裂变诱惑的社会大环境之中,一个画家坐住冷板凳静心修养不易,取古法于心不易,以书入画不易,情性达意成个性风貌不易。这一在传统延展中修心养技的过程,要深入,要攀登,要有慧根,能吸收和生发灵气,既须步步踏实,又当视野开阔,能自然吐纳。凡懒得深入和悟性迟钝者,其画作艺境难成,艺品不高,神韵难觅。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马笑泉是湖南一位十分活跃和颇具特色的作家,文学湘军“五少将”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个70后少数民族作家,他有着清醒的民族自觉和身份认同,创作上颇具雄心,大胆创新,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03年开始,他创作的《愤怒青年》等五部描写边缘青少年生活的“江湖”系列中篇小说引起文坛广泛关注。此后在《收获》《当代》《芙蓉》《花城》《青年文学》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多部中短篇小说,并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
期刊
一  当研究者思考底层写作者的作家身份问题时,普遍遗忘了那些底层作家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如何处理自己身份的问题,而在研究者分析八零后作家作品的时候,也好像多少有点忽略八零后青年作家可能拥有的复杂经验,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经验的问题。那么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呢?这就是我阅读完陈再见小说后想到的首要问题。陈再见是打工作家群里新兴的八零后青年作家,兼具底层和八零后两重身份的他能够写出什么颇具分析价值的作品吗?或
期刊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是身居草堂的孔明先生,睡到很晚了才起床,看上去很像一个怠惰懒散的闲人。从他那不同寻常的口气来看,又绝非等闲之辈——一个俊杰之士就这样出场了,一出场就带着不同寻常的气场。而张怡微的小说《试验》中的主人公侯心萍,只是大上海一个普通的老年人,连晨间做梦都是很平常的催促父亲早起上班这样的小事。醒来后,听到的依然是惯常的嘈杂喧闹的市声,或者说,这市声也是
期刊
张文刚:少鸿兄好!感谢你多年来每有新作都惠赠于我,我因此得以较为系统地阅读你的作品,而且先后还为你撰写了几篇评论文章。今天的访谈,我想就你的生活经历、创作旨趣、风格与技巧、爱好与性情等方面提一些问题,你看怎么回答都可以,随意一点。首先,我想从你的生活经历谈起。2011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你在接受“幻剑书盟网”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有乡土情结,认为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少年时有在乡
期刊
历史简而言之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客观意义上过去发生的所有事实,第二种是过去这些事实留给人类的记忆。由于个人的视角、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人只能有限地记住部分历史。当时间不断流逝,被记住的“历史”在脑海中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两种历史之间不可能画上等号,历史不可能被彻底客观还原。在文学创作的视野中,往往有一个价值体系,它决定着历史呈现的面貌,以及言说历史的方式。作家带着自身的主体性去观照过去,其
期刊
陈应松最近发表的小说《野猫湖》、《夜深沉》和《一个人的遭遇》,向我们揭示了当前乡村中出现的新现实与新经验,并以迥然不同的风格呈现了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我想,这首先得益于陈应松在家乡荆州一年的挂职生活,这让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当前社会的变化,并对各阶层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与心理有细致的把握,其次得益于他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这让他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加以艺术化,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期刊
几十年来,乡土文学因其表现对象的相对静默,主题呈现出纯粹而集中的特征:国民性批判和精神家园的栖息所;而作家的主体情感,则围绕理性审视与自觉赞恋不断书写着思辨性的剖析与深情的牧歌。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乡越来越同质的一体化,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不再是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的对峙物,而是被纳入整个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与内容的现代化进程中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思议的假命题,但有广大农民融
期刊
《灵魂课》是一个令人不忍卒读的短篇,它讲述了一个让人倍感沉痛的故事。在城市畸形发展、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农村青年不顾亲人的阻拦,一意追求城市梦,结果一个个从他们为城里人建造的象征着财富和权力的高楼上摔了下来,粉身碎骨,魂飞魄散,然而他们的灵魂仍然不肯离开城市,不愿意回到生养他们的乡村,他们只有一个心愿,“生前不能在城里安身立命,死后也要呆在城里”。城市里本来就没有他们的位置,尽管他们为城市的崛起献
期刊
在“诗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稀有动物”时,蒋三立先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近年来,先后出版了《永恒的春天》、《蒋三立诗选》、《在风中朗诵》等诗集,展现了一个生长于农村的知识分子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独特的精神生态,被誉为“一个值得关注和尊重的诗人,一个接近于脱离了诸种功利之心的纯粹的诗人。”①  一、乡村牧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②诗人牛庆国也说:“回望故乡时,心里涌
期刊
我曾以为,莫言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具先锋气质的小说家,在读完残雪近期创作的系列小说后,我可能要在某种程度上修改这个观点。残雪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其创作特征如何,这些问题在文学史上似乎早有定论。但在我看来,这种定位很可疑,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是从传统文学观念出发的错位评价,基本属于外围性质的观察。目前对残雪的研究文章可谓多矣,但真正能走进残雪世界的评论并不多见。更要紧的是,某些错位的阐释恐怕还会误导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