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地处九河下稍,属于退海之地,盛产鱼、虾、蟹等海货,民间素有“吃鱼吃虾,天津为家”的说法。海水的侵蚀使天津周围布满了盐碱地,普通的农作物不宜在这里生长,旧时候不少农民是靠卖小鱼苗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典型的农家菜——贴饽饽熬小鱼。天津是一个港口城市,海河沿岸码头林立,旧时有许许多多的苦力从事装卸搬运工作,由此也促使天津产生了一系列大众化的快餐食品,如煎饼果子、嘎巴菜、炸酱面等,并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品牌,如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等。可以说,正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才培育出了天津人独特的食风食俗。
荡气回肠吃海鲜
天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两句俗语:“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臭鱼烂虾,送饭的冤家”。透过这两句俗语,不难看出天津人对海鲜一往情深的情感来。天津人嘴馋,讲究吃是出了名的,到天津一看,满大街小巷全是饭馆餐厅,这其中最火的,还是吃海鲜。市内的“鹏天阁”、“友鹏”、东丽家世界的“海鲜巨无霸”等餐馆,都是吃海鲜的好去处。地处渤海之滨的塘沽,更是培育出了名扬四海的“北塘海鲜”,你可以跟船下海,在渔船上吃到最新鲜的海货。另外,地处大港的上古林海鲜一条街,也是各种海鲜的汇聚之地。老辈子人一句“当当吃海货”的豪言壮语,足见天津人对海货的挚爱,也展示出了大码头、大商埠人吃海鲜的气势。可以说,天津人吃海货吃出了荡气回肠的气势,吃出了海阔天空的境界。这种荡气回肠的气势当融入具体的行动时,又演化成了无微不至的细赋。你要是认真观察天津人吃海鲜的动作,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是那么出奇的细致,简直令人拍案称绝。他们可以把琵琵虾吃得只剩一层薄薄的皮;一条不大的鲫鱼,可以吃得只剩骨头架子;有人甚至可以把小鲫鱼的脑子整个剥出来吃。吃螃蟹那就更细致了,有个笑话说,两个天津人由天津乘火车去上海,一边吃螃蟹一边喝酒,到上海时,一瓶白酒已经喝完,1人1只螃蟹却只吃了一半。
娶媳妇吃喜面
如果你去过天津,你就会体会到天津人四平八稳、安居乐业的市井民风。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起北京、上海、广州来,显得有些舒缓,天津人至今仍保留了围观“马路上发生的任何事”的习惯。天津的物价与其他大城市比算是比较低的,在这里可以用廉价享受有完整文化基础的大城市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天津女孩,大多有“小家碧玉”的味道,会过日子,很顾家,对自己丈夫体贴入微,找一个天津女孩做媳妇应该是很幸福的。天津人娶媳妇要吃面条,称之谓“喜面”,这是天津人独特的婚嫁习俗。天津人对面条情有独钟,冬春天寒,拌打卤、炸酱的“锅里挑”,吃得热乎舒服;夏天炎热,拌麻酱、花椒油的“过水面”,凉爽顺口。天津的媳妇很会做面条,那手擀的面条可粗可细,炸酱是以肥瘦兼有的肉丁用甜面酱炸制的,油汪汪、香喷喷,还用用小碟配几个菜码:如黄瓜丝、萝卜丝、白菜丝、豆芽、豆角丁……食用时先把酱和在面条里,搅拌均匀,再把各色菜码加进去,喷香的面、爽口的菜码,越吃越想吃。天津人把面条视为吉祥物,不仅娶媳妇时要吃“喜面”,生孩子、乔迁新居、过生日等都要吃“喜面”。“喜面”烘托着天津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菜——贴饽饽熬小鱼
在天津民间,最具地方特色的饭菜莫过于贴饽饽熬小鱼了。这种特色小吃,虽起源于农家,但城里人也十分喜爱,如今依然是餐馆里的一道特色菜。贴饽饽熬小鱼最初的做法,使用的是农民家里的大铁锅,把玉米面、豆面和好后,拍成一个个巴掌大小的饼子,贴在铁锅沿上。以木柴烧火,把从河里捞来的麦穗小鱼放入水已沸腾铁锅里,再散上点盐,等到饽饽熟了,小鱼也就熟了,此时鱼的香气浸透了饽饽,嚼着小鱼吃饽饽,连鱼刺都不用吐。
如今人们做这道菜,比以前讲究了许多。先是把鲜活的麦穗小鱼或是小鲫鱼掏尽内脏,洗净血污,再用面粉、蛋清裹上一层外衣,用油煎炸至金黄色再入锅,然后撒上葱、姜、蒜、大料,再加入料酒、醋、酱油、糖、盐、面酱、味精和适量的水调汤汁,用微火烹至鱼松软入味,再淋上麻油出锅。由于现在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木柴烧火了,饽饽也不能与小鱼在一个锅里贴了。饽饽是另外烤制,烤熟的玉米面饽饽依然有一层金黄色的嘎巴,吃起来喷香可口。
风味早餐——煎饼果子、嘎巴菜
天津的早晨,大街小巷有很多买煎饼果子的三轮车,早点摊上买得最红火的是嗄巴菜。煎饼果子和嘎巴菜是天津独有的早餐,据说最初是在100年前由山东流传过来,再加上天津人的创新而形成的。煎饼的原料主要是绿豆、小米,磨成糊状粉浆。把粉浆摊在平底锅上,煎成形如荷叶,薄如白纸的煎饼。摊煎饼时可以随意加入1个或几个鸡蛋,然后再卷上早已炸好的又薄、又稣、又脆的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整个制作过程1分钟时间就可完成。
嗄巴菜是以事先摊好的大张煎饼为主料,用洗面筋洗出的浆粉打成卤,把切成柳叶形状的煎饼放入卤锅内稍加搅拌,连卤一同盛入碗内,再加上腐乳汁、芝麻酱、辣子糊、香菜,味道十分鲜美。据说嗄巴菜还具有清热解毒、开胃健脾、化淤滞、疗便秘的保健功能呢。
荡气回肠吃海鲜
天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两句俗语:“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臭鱼烂虾,送饭的冤家”。透过这两句俗语,不难看出天津人对海鲜一往情深的情感来。天津人嘴馋,讲究吃是出了名的,到天津一看,满大街小巷全是饭馆餐厅,这其中最火的,还是吃海鲜。市内的“鹏天阁”、“友鹏”、东丽家世界的“海鲜巨无霸”等餐馆,都是吃海鲜的好去处。地处渤海之滨的塘沽,更是培育出了名扬四海的“北塘海鲜”,你可以跟船下海,在渔船上吃到最新鲜的海货。另外,地处大港的上古林海鲜一条街,也是各种海鲜的汇聚之地。老辈子人一句“当当吃海货”的豪言壮语,足见天津人对海货的挚爱,也展示出了大码头、大商埠人吃海鲜的气势。可以说,天津人吃海货吃出了荡气回肠的气势,吃出了海阔天空的境界。这种荡气回肠的气势当融入具体的行动时,又演化成了无微不至的细赋。你要是认真观察天津人吃海鲜的动作,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是那么出奇的细致,简直令人拍案称绝。他们可以把琵琵虾吃得只剩一层薄薄的皮;一条不大的鲫鱼,可以吃得只剩骨头架子;有人甚至可以把小鲫鱼的脑子整个剥出来吃。吃螃蟹那就更细致了,有个笑话说,两个天津人由天津乘火车去上海,一边吃螃蟹一边喝酒,到上海时,一瓶白酒已经喝完,1人1只螃蟹却只吃了一半。
娶媳妇吃喜面
如果你去过天津,你就会体会到天津人四平八稳、安居乐业的市井民风。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起北京、上海、广州来,显得有些舒缓,天津人至今仍保留了围观“马路上发生的任何事”的习惯。天津的物价与其他大城市比算是比较低的,在这里可以用廉价享受有完整文化基础的大城市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天津女孩,大多有“小家碧玉”的味道,会过日子,很顾家,对自己丈夫体贴入微,找一个天津女孩做媳妇应该是很幸福的。天津人娶媳妇要吃面条,称之谓“喜面”,这是天津人独特的婚嫁习俗。天津人对面条情有独钟,冬春天寒,拌打卤、炸酱的“锅里挑”,吃得热乎舒服;夏天炎热,拌麻酱、花椒油的“过水面”,凉爽顺口。天津的媳妇很会做面条,那手擀的面条可粗可细,炸酱是以肥瘦兼有的肉丁用甜面酱炸制的,油汪汪、香喷喷,还用用小碟配几个菜码:如黄瓜丝、萝卜丝、白菜丝、豆芽、豆角丁……食用时先把酱和在面条里,搅拌均匀,再把各色菜码加进去,喷香的面、爽口的菜码,越吃越想吃。天津人把面条视为吉祥物,不仅娶媳妇时要吃“喜面”,生孩子、乔迁新居、过生日等都要吃“喜面”。“喜面”烘托着天津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菜——贴饽饽熬小鱼
在天津民间,最具地方特色的饭菜莫过于贴饽饽熬小鱼了。这种特色小吃,虽起源于农家,但城里人也十分喜爱,如今依然是餐馆里的一道特色菜。贴饽饽熬小鱼最初的做法,使用的是农民家里的大铁锅,把玉米面、豆面和好后,拍成一个个巴掌大小的饼子,贴在铁锅沿上。以木柴烧火,把从河里捞来的麦穗小鱼放入水已沸腾铁锅里,再散上点盐,等到饽饽熟了,小鱼也就熟了,此时鱼的香气浸透了饽饽,嚼着小鱼吃饽饽,连鱼刺都不用吐。
如今人们做这道菜,比以前讲究了许多。先是把鲜活的麦穗小鱼或是小鲫鱼掏尽内脏,洗净血污,再用面粉、蛋清裹上一层外衣,用油煎炸至金黄色再入锅,然后撒上葱、姜、蒜、大料,再加入料酒、醋、酱油、糖、盐、面酱、味精和适量的水调汤汁,用微火烹至鱼松软入味,再淋上麻油出锅。由于现在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木柴烧火了,饽饽也不能与小鱼在一个锅里贴了。饽饽是另外烤制,烤熟的玉米面饽饽依然有一层金黄色的嘎巴,吃起来喷香可口。
风味早餐——煎饼果子、嘎巴菜
天津的早晨,大街小巷有很多买煎饼果子的三轮车,早点摊上买得最红火的是嗄巴菜。煎饼果子和嘎巴菜是天津独有的早餐,据说最初是在100年前由山东流传过来,再加上天津人的创新而形成的。煎饼的原料主要是绿豆、小米,磨成糊状粉浆。把粉浆摊在平底锅上,煎成形如荷叶,薄如白纸的煎饼。摊煎饼时可以随意加入1个或几个鸡蛋,然后再卷上早已炸好的又薄、又稣、又脆的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整个制作过程1分钟时间就可完成。
嗄巴菜是以事先摊好的大张煎饼为主料,用洗面筋洗出的浆粉打成卤,把切成柳叶形状的煎饼放入卤锅内稍加搅拌,连卤一同盛入碗内,再加上腐乳汁、芝麻酱、辣子糊、香菜,味道十分鲜美。据说嗄巴菜还具有清热解毒、开胃健脾、化淤滞、疗便秘的保健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