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英国驻阿富汗空降兵的巡逻战斗生活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实战巡逻任务
  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身着新式多地形迷彩战斗服的空降兵们在昏暗的环境中若隐若现。看来,一场大雨又将再次浇下,士兵们的战斗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已不知多少次了。前几天的一场大雨已使几乎全部是土路的巡逻路线变得泥泞不堪,情况更糟的是,大雨会将塔利班武装在巡逻路上埋设的简易爆炸装置(IED)与泥土混杂,使巡逻队根本无法通过肉眼发现这些致命的危险。在英军眼中,巡逻线路上不断设置的IED装置是塔利班武装最强大的进攻手段,2011年2月a5日,C连军士长科林·贝克特就在此巡逻区域被一枚小型IED装置炸死。
  巡逻队万分谨慎地来到位于运河堤坝另一侧的大片墓地。为防止可能的袭击,巡逻队编成战斗队形,一部分士兵快速占据了堤坝的制高点,他们配备有7.62mm通用机枪以及同口径的L129A1狙击步枪,其任务是凭借此处的制高点为在附近村落巡逻的队友们提供警戒和火力掩护。在制高点,他们可以俯瞰周边村落、道路和农田,尤其要关注距其约800m处的一丛矮树林,那里正是附近惟一可能被塔利班武装利用的区域。
  当这部分掩护力量构筑起警戒和监视防线后,其他巡逻队员开始迅速穿过墓地,进入最近的村落。进入村落后,巡逻队分成数组,其中一组士兵开始占据村内的叉路口和有掩护的街角,而另一组则由带队指挥官、空降兵和当地翻译组成,他们一起逐门逐户地到村民家中进行宣传和劝导,并发放日常生活用品。
  突然,一阵急促的射击声响彻整个村落,指挥官立即通过无线电了解到,在位于其所在村落南部的另一个村落里,执行类似任务的另一支部队已与不明武装展开交火。英部队尚未确认敌方武装规模,该不明武装的所有人员就已借助周围的树林消失得无影无踪。指挥官判断,这股武装分子并未真正离开,因为他十分清楚塔利班武装根本无力对基地发起有效的攻击,他们惯常的方式是在开阔地带上对脱离基地庇护的巡逻队展开偷袭。
  果然,几分钟之后,堤坝高点上设防的作战小组报告称其南面的树林中可能有大量人员活动,指挥官除了指示其继续加强警戒外,并未要求主动攻击这伙敌人,因为他知道即便现在赶过去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对于巡逻队来说,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已成为日常巡逻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那德阿里地区概况
  在驻阿英军发起的“赫里克13”作战行动期间,这支空降兵巡逻队所属的英国空降兵团第3营于2010年10月就开始部署在那德阿里地区。这次部署也是该营自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第三次部署到该地区,前两次部署分别是在2006年(“赫里克4”作战行动)和2008年(“赫里克8”作战行动)。
  整个营的作战范围涵盖近98km2的区域,这里也是阿富汗为数不多的绿色农业区,辖区以西是赫尔曼德河西岸,辖区内林地茂盛,无数灌溉沟渠分布在农田和林地四周,非常便于反叛组织隐匿和行动,以往也一直是驻守北约部队的禁区。整个地区除少数蔬菜、小麦等农作物外,60~70%的面积都在塔利班武装的控制下种植着罂粟等毒品。至于该地区的人口构成,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普什图人。
  自“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开始在阿富汗南部地区执行任务以来,那德阿里地区就出现了大量塔利班武装活动的迹象,而且由于周边地理和人文环境都极为有利,这一地区也成为附近叛乱组织活动的枢纽。因此自第3营在该地区多个村落建立巡逻部队以来,塔利班武装的反抗也日趋主动,其以设置大量IED装置为主,并辅以大量突袭式的“打完即撤”行动。
  在“赫里克13”行动的规划下,在此地区及周边省份遂行任务的第3营的行动主旨仍是稳定那德阿里地区,同时削弱塔利班武装在此地区的活动势力。为此,第3营除以往需作的军事努力外,还加大了对此地区农民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力度,劝阻其不再种植罂粟而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至今,虽然第3营在此地区的活动被视作较为成功,但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也很高昂,除了贝克特军士长阵亡外,至2011年3月中旬,该营又有3名士兵阵亡。
  
  第3营驻扎巡逻部署
  当第3营自2010年10月开始在该地区遂行巡逻和清剿任务以来,另有一个驻扎于瓦希德(Wahid)巡逻基地的爱沙尼亚步兵连也配属由该营指挥。第3营的主要驻地是沙扎德(Shazad)巡逻基地,其大部分作战资产部署于此基地,其余部分则随多支巡逻分队部署在前沿。沙扎德巡逻基地不仅是营指挥部、营司令部连、营属保障分队所在地,还驻有英国皇家第7空降兵团骑炮营的一个火力连,该连也担负着为第3营所属巡逻部队提供间接火力支援的任务。至于该营作战机动支援则由部署于此基地的第2皇家坦克团C(“独眼巨人”)中队负责,该中队配备一支主要由“驯犬2”MRAP装甲车组成的车队。任务期间,第3营所需的工程保障支援则由附近的第23(空中)工兵团负责,该团不仅帮助空降兵完成区域内巡逻基地的建设,也会对辖区内IED装置的拆除给予支援。
  第3营C连所在的弗拉德巡逻基地则位于沙扎德基地以东地区。平时,第3营下属的A、B、C连完成作战编组,沿多个方向遂行巡逻任务时,通常会得到来自营所属D连的信号排、狙击排及情报排的配属支援。如果巡逻分队在执行任务途中需要火力支援,营属火力支援连的迫击炮排、反坦克排和机枪排也会根据情况进行编组支援。
  如果战事激烈,第3营还可抽调司令部连、D连以及火力支援连的相关人员,编成一个额外的步兵连,在该营的作战编制规划中,这个平时不存在、仅在战时临时编组的连也被称为E连。该连在第3营的这次部署过程中,只被编组过一次。
  
  一次愉快的备用路线巡查
  某日,当地时间15:00左右,属于第3营火力支援连的3辆“索帕猫”轮式装甲车快速通过尘土飞扬的小路,每辆车上载着5名全副武装的空降兵。“索帕猫”轮式装甲车以火力配置强大灵活而著称,每部车安装着1组烟雾弹发射装置、1支L7A2 7.62mm通用机枪以及1具L134A1 40mm榴弹发射器,或者配备1支M2HB 12.7mm重机枪。今天,这3辆装甲车的任务是巡视可通行重型车辆的备用巡逻路线的情况,因为如果主路线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发现IED装置)无法通行的话,这些备用路线就将成为首选。而这样的巡视任务,几乎每隔几天就要进行一次。
  整个巡视过程耗时1个多小时,车队经大片农田进抵村落,士兵们发现因连降大雨,此条通道已造成淤堵,难以通行。因此,多名队员迅速下车并以车辆为掩护建立起警戒和监视,带队指挥官则和翻译一起向周围村民解释停车的原因,并尝试召集周围村民一起修复淤塞的路面。由于这条路也是村民们进出之地,此举同样为村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因此陆续有村民带来了自制工具,而士兵们也收获了巡逻途中的首次笑脸和欢呼。
  其实,这正是驻扎在阿富汗的北约部队应学到的东西,因为有时多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会极大改变占领军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印象。
  
  第3营C连驻阿战斗经历
  2010年11月27日,第3营C连执行首次作战任务,并在任务途中与塔利班武装激烈交火,当时多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对其任务行动进行支援,交战中至少杀死13名武装分子,而C连无一人丧生。
  2010年12月2日,该连开始进驻弗拉德巡逻基地,担负起东至nahr-e bughra灌溉区大片地区的巡逻任务,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该连多次与塔利班武装发生交火。2011年1月30日,该连开始调整战术,企图以综合性的巡逻行动瓦解此地区塔利班武装势力。在一次巡逻行动中,该连在营属火力及狙击排的支援下,利用夜幕为掩护,派出一支作为诱饵的巡逻小组,准备在巡逻途中诱杀来袭的塔利班武装。果然,在此巡逻小组派出后不久,就遭到塔利班武装的袭击。在短暂交火后,巡逻队回撤,而塔利班武装则乘胜离开掩护位置,准备继续进攻,但进攻者在准备充分的英军部队打击下,几乎全部被歼,数十名武装分子丧生,仅少数人逃离。
  根据该连情报军官的介绍,该地区有超过1个排的塔利班组织在活动,他们利用IED装置作为进攻、袭扰的主要手段,同时使用轻武器及RPG火箭筒。而C连不仅要与塔利班武装交战,还要与恶劣的环境作战——这里不仅冬季寒冷,到雨季有时连日的大雨甚至将基地内主要建筑的地基和屋顶冲毁。
  编辑/刘兰芳
其他文献
为了解二溴海因消毒剂对啤酒生产中管道、容器的消毒效果,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啤酒生产试验,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为采用250mg/L浓度的二溴海因消毒
期刊
为掌握咸宁市咸安区托幼园所儿童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了解儿童健康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改进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我们对2002-2006年连续五年的全区集居儿童体检资料进行分析,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服务公司,调峰调频发电公司的管理日趋专业化。结合调峰调频发电公司的实际,建立其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基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人们享受着繁荣与物质美感时,我们的自然资源在不断的走下坡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中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当务之
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资产,从系统规划开始,以信息系统为主线,实现项目立项管理、前期设计、设备(软件)选型、采购、安装、调试管理和应用开发等,一直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应用到空调节能中来,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是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必须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 2002-2004 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变迁的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统一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实验,以美国 NCCLS 文件为判断标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due to changes in medical thinking,the interest in perioperative research increased.In 1999,Kehlet of Denmark put forward the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