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德育导师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发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改进,尤其是方法的改进更是迫在眉睫。德育导师制的产生对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完善德育功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丰富德育方法和改进德育方式。但在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德育导师制充分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后的合力。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德育导师制
  [作者简介]周俊芳(1967- ),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83-02
  
  一、德育导师制产生的背景及涵义
  
  1.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优秀群体的场所,不仅应负起培养人才的职责,而且应承担起为社会提供精神导引的责任,并成为社会的理性之光。但是,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大学生自杀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人格欠缺等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及时解决课堂教学薄弱、课外教育指导局限、学生自助缺乏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工作在方法上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的方式和学生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到德育教育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个案辅导,共同商量、制订、执行行为矫正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德育导师不仅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塑造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2.涵义。从德育观分析,德育导师制可定义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帮助学生提高以政治思想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处理、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模式。
  
  二、推行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西方思想家早已指出,“适合于人的道德应该建立在人性上”“道德一旦变成一种强制约束力量,那就是它的耻辱而不是它的本质”。马克思也指出,道德不同于宗教,“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自律的道德教育,是人以自身的至善和幸福为目的的道德选择。所以,道德教育应确立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的主体道德教育理念。
  1.德育导师制的推行使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学校德育工作日趋“专人化”,出现了两大“新分工”:学校德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完成;任课教师集中精力抓成绩,在德育中的“教育职能”则日渐弱化。如此“分工”,造成了学校德育“表面上的强化,而实质上的削弱”,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不少“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德育队伍必须专业化,但学校德育工作绝对不能“专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学校,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开展的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德育导师制的推行则有效地分解了辅导员的教育压力,能使更多的教师在实践中从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在学校中真正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的局面,使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完善德育功能。传统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这是造成传统德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以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为目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德育导师制的开展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使德育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德育的功能才能因此得到充分的发挥。
  3.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德育中,教育者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常把学生出现的问题视为思想政治问题。德育导师制则承认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导师可以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这种德育模式弥补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初步建立了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从“强迫式”转变为“自主式”,真正实现学校“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人人都育人”。在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中,双方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友善、尊重、信赖的关系,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在这一过程中,个别化指导得到加强,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丰富德育方法,改进德育方式。传统德育教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教育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德育,从而丰富了德育的方法,有利于改进德育方式。
  
  三、推行德育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德育导师制充分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后的合力,笔者作为导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心理问题道德化和品德问题心理化两种偏向。长久以来,人们把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在教育学生时不自觉地把心理问题道德化,把品德问题心理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但由此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甚至主张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学校德育。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也存在滥用的现象,导致学校在教育学生时,片面将学生品德问题心理化。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取代。
  2.导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出色地完成导师工作,导师们必须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第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德育理论是前提条件,特别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尽管在平时的实践中,很多导师也运用了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无意识的。导师应该通过学习,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第二,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原理,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其自身的潜在能力,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其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尤其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因就业、恋爱、学习压力过重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进行咨询和治疗,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的任务。第三,导师除了应和学生多加强沟通外,还应注意和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的配合,使工作取得各方面的支持,这也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强调道德与智力的统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其道德的培养,教育学生运用人的智力为社会、为他人服务,让学生明白道德的真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智力造就成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工具,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高道德水平又有较高智力水平的人才。
  4.传统美德的教育。当代青年学生对传统美德知之甚少,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一是尊道贵德。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论·述而》),要求人们立志于道,据守于德,倚依于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陶冶与塑造完美的人格。二是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在学》)。从天子到普通的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做根本。三是言而有信。这种道德观把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准则运用到朋友关系和为人处世上就是具体的“信”。四是忠贞报国。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国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大节”。“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舍身成仁”的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宽,学校可取适用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人,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境界。
  5.注重商潮下道德意识的教育。结合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要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并将其融于思想行为之中。一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要使大学生树立为集体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强大而竞争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狭隘私利而竞争;在竞争手段上,是在平等条件下,进行遵纪守法、文明守信的竞争,而不是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欺骗性违法的竞争。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效益意识。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经济效益虽然是以获取利润为尺度,但效益不等于金钱,还包括人格上的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三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目前大学生民主意识较为超前,但法律意识较为滞后,表现为把法律看得较为淡薄,法律知识贫乏,尤其是对围绕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增补法律知识的教育,除了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应组织学生了解社会,并开展对有关案例的讨论、分析,以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
  
  [参考文献]
  [1]杨爱华.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金生雄.大学散论[J].现代教育研究,1997(4).
  [6]张志.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刍议[J].高校心理健康教育,2003(3).
  [7]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5).
  [8]韦兴正.学会与学生合作[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9]景德根.关于德育导师制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10]沈琳燕.德育导师制的具体功能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05(16).
  [11]單秋梅,董宏伟.试析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2]王晓宏,郑传贵.美国高校渗透式德育的途径、特征及对我们的启示[J].云南高教研究,2000(18).
其他文献
<正>中药治疗处方数以万计,有人服之药到病除,有人用后疗效不显,当然这与诊断和方药对症有直接关系,但汤剂的煎煮技术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李时珍曾经说;“凡服汤剂虽物
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研究人员于2009年5月底宣布,开发出新的催化工艺,可通过一步法反应,将植物基油含酚组分直接转化成烷烃和甲醇。这一发现已刊登在德国化学学会《可再生资源化
课程开发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决定着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质量。文章根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模式及现代课程管理思想,设计了高职课程开发的技术流
吴建民 1939年3月30日出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王国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中
通过工业侧线实验,对四种介孔材料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型介孔材料脱烯烃效果最差,寿命为11d。B型介孔材料效果最好,寿命为18d。相比临安白土的寿命4d
[摘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而快捷的方式,研究其运作规律,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决定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几种重要因素,包括意识与观念,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独立产业的创办,校企联合机制的创建及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等,初步阐明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 要] 广东一个“数1亿粒米”的课后作业引发了热议,背后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既要创造性地布置课下作业,也要注意活动设计的严谨性,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家校群有助于发挥教育合力,但教师必须注意和家长沟通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 教学活动;创新;严谨;家校沟通  2018年秋季开学,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课下作业——“数1亿粒米”,成了新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引发了我的注意。  我的第一反应是:
<正>近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化学的发展,使病理学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实验范畴,在理论上方法上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常规的病理学切片技术仍是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