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巧例说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70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素材运用的好坏。有些同学在使用素材时,要么照搬照抄,素材陈旧;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如此一来往往会影响文章的表现力。而素材运用得好——或关注自然,或思考人生,或探求哲理,或着眼自我的思想内涵,则能使整篇文章视野开阔,内容充实,立意高远,显得大气,从而获得高分。下面结合高考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1扩写素材
  所谓扩写素材,就是指把一个原来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一则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要求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个同学将其扩充生发成了这样一段文字:
  面对着波涛汹涌的零丁洋,被捕了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早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跃马驰骋疆场,收复沦陷的失地,无奈自己被捕,失去自由,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令他心底顿起波澜。是啊,如投降了元人可以得到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绝不能,我是宋朝人,我是宋朝臣!我应该为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今天,就是我文天祥血染零丁洋之时……
  扩写生发后的素材,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感人了。但请注意,在扩写拓展时,一定要注重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而且要忠实于原素材的主题,切不可撇开或违背原素材主题而随意生发。
  2压缩素材
  
  压缩素材有两种情况。
  其一,當碰到一则文字较多、篇幅较大,直接将它用在文中不合适,但又必须用的素材时,就必须对素材进行压缩。即删繁就简,保留其主要内容,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保持主题不变,保留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如下面这则素材:
  在人来人往的洛阳街头,老人何海昌正在教身边的小乞丐读书。天气较冷,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衣,小孩紧靠在老人旁边。小孩双手似乎残疾,但是两人的表情都很认真。那个小孩叫何仙童,是他在伊川县水寨镇帮别人干活时收养的。老人说,他和孩子并不是祖孙俩。何海昌说,自己对孩子一直有愧疚感,因为有一年冬天他将仙童托给别人照看,大家在烤火时没注意,小仙童摔倒在火堆上,左手留下了残疾。老人说,他想看着孩子长大,有书读,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只要自己不饿着,就要教孩子读书。老人说,四年前他开始教孩子读书,读的是小学语文、数学和孩子们的读物,书是他花钱到书店买的。
  如果要求以“善良”为话题,这则素材则可以写成:
  何海昌与小仙童非亲非故,但他不仅收养了孩子,还买来书教孩子读书。他希望孩子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这是怎样的一颗善良的心啊!他的善良恰如滋润着一个弱小生命的那一滴甘泉,是吹拂过少年忧伤而疲惫的面容的那一阵凉爽的微风,是驱散孩子心灵恐惧的那一双真诚的眼睛!
  其二,占有能够表现一个话题的几个素材,但若用其中一个又不足以支撑这个话题,或者对这些素材只知道大概而细节不详。此时则可将每个素材进行压缩,用极简洁的一句话把最符合题意的信息概括出来,然后以统一的表达方式罗列多个素材,构成素材排比。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的一段文字:
  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为王,他便要为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开创了“贞观之治”。
  以上文字是对四个历史人物素材的缩写,在文末组成排比,文采斐然,文气充沛。
  3拼接素材
  
  所谓拼接素材,就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把几个素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共同诠释话题内涵,表达文章中心。这是一种借助素材快速成文的好方法,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两种方式。横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从几个侧面来证明同一主题;纵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则是一种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更深入地来证明主题。
  4翻新素材
  一些人们熟知且被习用的素材,由于运用频率过高,会使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有两种形式:
  “旧例新用”,如鲁迅的《故事新编》,用“现代”的观念将八个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素材翻新关键是要翻得恰当,有创意而不可沦为“戏说”“恶搞”。有充分的逻辑依据,才可对原作主题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处理。多年前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就是成功的范例。
  “常人新写”, 即借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或平常物,用一种较为少见或古朴的方式将其写成文章,以达到情理俱佳之目的的形式,主要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当学生明了事理之后,即可进一步对世上万事万物进行多角度审视。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无私奉献。
  
  5一材多用
  事物的本身总是丰富多彩的,一则优秀的作文材料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也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请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诚信之惑》中所运用的一则材料:
  今年52岁的陶彩芬大姐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市民,每天清晨她走街串巷,卖豆腐供儿子上大学,维持生计。一天,她拾到一个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在辗转找到失主后,失主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件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同陶大姐一样不明白,为啥做了好事却还沦落到现在这个下场呢?失主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依旧保有诚信的人们寒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作者用这则材料来论证“诚信之惑”这一观点,无疑是准确而有力的。因为陶彩芬大姐找到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的失主后,失主不仅没感谢她,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就是诚信之“惑”,“惑”在有悖常理。作者运用这则材料的立足点在于“失主”。因此,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陶彩芬大姐的角度审视这则材料,那么,它还可以用来论证“诚信”“善良”“道德”“无私”等论点的议论文。
  有些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往往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就是由于这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所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最后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选取素材时一定要遵循“避熟就生”的原则。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这一要求,怎样才算“材料新鲜”呢?需要对材料作具体分析。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当然可算“材料新鲜”了。事实上,就高考作文而言,材料往往是年复一年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历史题材类的文章尤其如此。“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要投入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民生,聚焦时代,从中积累鲜活素材,将富有时代色彩的素材用到作文中,文章才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才能给读者惊喜。
  
其他文献
考场作文打分出现偏差有两种情况:一是写得过于委婉、含蓄、朦胧,阅卷老师没时间揣摩品味,因而被视为跑题或偏题;二是优点突出,但也有不同程度的瑕疵,打分就可能忽高忽低。从高考阅卷现场看,前者极少,而后者相对较多。  我们先看一篇2011年高考天津卷有争议的考场作文:  “药案”众生相  药家鑫可能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以杀人犯的身份成为世人注目的对象。  本来挺平常的一桩交通肇事杀人案,被媒体、尤其是网
期刊
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仍在井里痛苦地哀嚎。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和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刚开始的时候,这头驴叫得很凄惨,但不一会儿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
期刊
考场作文,匆匆阅卷,一般来说,开头、结尾是阅卷老师最为关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头、结尾的质量,决定了文章的品位与分数。而如果开头、结尾出现常见错误,文章就容易被判低分。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  开头篇  错误1:绕题  表现:文章起笔,不是直接进入中心,而是绕笔兜圈,飘云显雾,阅卷老师看了几段,还看不出文章主题,看不出文章与标题、材料的联系。  ●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期刊
不少人感叹,时下爱吹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同学聚会俨然成了“吹牛大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此现象进行的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牛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40.6%的人明确表示“反感”爱吹牛的年轻人。年轻人都爱在哪些方面吹牛?调查中,受访者首选“人脉关系”(65.4%),其次是“经济收入”(64.7%),排在第三位的是“消费情况”(62.1%)。受访者中,“70后”占34.8%、“
期刊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作文试题的拟制非常严格地执行了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高考试题的拟制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直接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政治、关注自然、关注文化、关注民生、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伦理道德、关注自身成长。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发现: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近年来全国卷作文试题为例,
期刊
得作文者得高考,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许多考生只是把作文当作语文考试中必做的一道普通的试题而已,并没有真正地把它当作影响到自己的升学以至一生的砝码。临考前,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提出如下几点简单建议供考生参考。    一、关注最近社会热点问题,为五大主题准备现实典型材料。  分析近二十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题倾向,主要表现为“理想(责任、爱国)”“道德(公德、品质、思想境界、尊严)”“情感(亲情、
期刊
高考中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归入中等或中等以下檔次。  因而,一般来说,对于考场议论文,“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比如下面这个议论段: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
期刊
牡丹繁盛的洛阳深处,巷道幽深的茅屋窗前,狗吠声断断续续,郭巨夫妇凝重地对坐着,旁边的婴儿正安睡,小小手指无意识地动着,像在晨风中轻轻绽开的花蕾。郭巨面无表情地说:“娘亲已入睡了,天色也晚了,这件事,明早再做打算吧。”  天刚蒙蒙亮,薄雾渐起,清冷的风打在郭巨的脸上。郭巨夫妇趁娘亲仍在安睡,便抱着婴儿跑入见不到尽头的树林。郭氏抱着孩子,走一步,停半步,双手紧紧抱住孩子,脸上明晃晃的全是眼泪。郭巨转过
期刊
命题猜想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山上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铺在山路上的石阶开始抱怨:“大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被人踩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佛像笑了笑说:“当年,您只挨六刀,做了一方石阶,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今天的坎坷,是为了塑造你自己的未来。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期刊
编者按:“十年磨一剑”,我们为磨好高考作文这把“剑”何止用了十年。终于到了上战场的时候了,这把“剑”磨得如何呢?只有一种办法,试剑。战前不先试,纵有万丈豪情,百千雄胆,也只可说是蛮夫叫阵,胜负难料。为了战前的这个试验,我们特邀全国各高考命题区的19名高考指导专家和老师,特别打造了近100道2012年作文模拟试题。这些题目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高考可能命题的范围,而了解这个范围的内容就可算是做到知己知彼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