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w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当中,离不开字词教学,掌握字词,才能运用字词,完成新课标和考试要求,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功底。
  一、因形求义的重要性
  通过一个汉字的剖析,有效可循地解读文言文课文中的字词,通过对汉字的字词意义及文化意义的辨析、梳理,我们能获得这个字词本来的意义,探寻到字词的文化意义,学生也可以由此得到了发展和知识的濡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历经沧桑,汉字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它贮藏的不仅是语义,更是深藏的文化底蕴。学习汉字,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学习汉字,汲取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智慧。考据汉字,我们可以以它为入口,寻找到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和脉络。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寡人之于国也》课文中,“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字并不好理解。实际上,“斧”和“斤”字的小篆形体相似,这两个字都是砍伐的工具,“斤”的刀刃是横向的,“斧”的刀刃是纵向;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工具的发展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有些字词,是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距甚远的,借助文字学,溯源到这个字的本义,或者从本义查出它的引申义的脉络,以让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个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印象,同时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孔雀东南飞》中“踯躅青骢马”中的“骢”,指的是青白色相间的马,古代对马的分类十分的精细,毛色不同,名称也不同。黑色的马称为“骊”,青黑色的马称为“骐”,这反映了马在古代的重要性。
  汉字的字形是分析字義的线索。数千年来汉字经历了字形的更迭、字体的变化。词义变化多样,如古今异义、引申义、假借义,所以学习古代汉语时,找出词的确切含义是解读古文言文的关键,而形训的核心内容就是解释词义,并掌握推求词义的基本方法。前人研究出汉字保持生命力和独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有一套稳定的再生能力极强的基础结构,部首偏旁。
  二、因形求义的可操作性
  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这本书当中,有专门的一章“神奇的汉字”,从汉字的起源开始介绍中国文字的魅力。课文不仅具体阐述了汉字的象形造字法和其他三种造字法,同时列举了字形的变化的脉络。这一章契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中国汉字文化。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人教版必修二课文《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隰”,学生默写这个字的时候经常错,这个字的小篆左边是形旁,象征了斜坡,右边是声旁,字义是低湿的地方。
  在人教版必修二课文《孔雀东南飞》当中出现频度非常高的一个字“相”,这个字,这个字义项复杂,且这几个意思并不是紧密的,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将“相”字还原到小篆,分析这个字是会意字,从木从目,表示以木代目,古代的视力障碍者用木头帮助行走,从而引申到“帮助扶持”“审视查看”,作动词时意义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读音是四声;同时引申作副词,读音是一声,修饰动词,表示双方之间的关系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孔雀东南飞》里的“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相指动作的一方;承受者宾语“你”。将一个难解的文言文字词的词义脉络从源头开始梳理出来,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文言文中晦涩词义的难度。
  三、因形求义的具体方法
  因形求义,是指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结构,探寻和掌握字的本义的方法。运用因形求义的方法,不仅可以回溯到词的本义,更能够分析本义与引申义两者之间的联系。在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当中,运用因形求义,将字形与字义密切结合起来,分析意思隐晦的字词,既能将词的本义解释较为清楚明晰,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找到本字本义
  我们知道,文言文中的字有异体字、同形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比如在高中文言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通假字,《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邰”,“邰”“隙”通假,意思是“隔阂,嫌怨”。在这个解释当中我们看到,将这个字的本字找到,我们才能进行分析本义,指的是“墙壁交接处的孔缝。字形采用“阜、”会意,也是声旁”“者,際見之白”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嫌怨。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有更加直接的形象的思维。
  探求字的本义,也即造字之初的意义。那么,我们所据之形也应当是造字之初的本形,这样的字形,才能够体现出造字时候这个字的用意。
  2.回复字的原形
  一般来说,我们是通过小篆体去找这个字的构形原理。字体和字体之间,是相差比较大的。字的书写结构并不等同于它的造字结构,“武”有人解释为“止住戈(兵器)为武”,但实际上并不如此,“止”是脚趾,兵器放在脚趾旁边,是在休整。一个字的书写结构,特别是简体字,有时候和它的本形是相差较远的。
  金文、大篆和甲骨文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在小篆体当中字的本义有所模糊时候,金文和甲骨文可以作为补充和例证。
  3.有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作为佐证
  在还原一个字的古形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去寻找其他语言材料进行佐证。孤证不立,一个例子较难说明问题。在其他语言材料中求证这个字的意思,更有说服力。有些书籍也会出现纰漏,所以不可单信一本一句。
  许慎的《说文解字》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该书是分析字形探讨字义的文字学专著。书中的九干多字的形体分析,基本正确,值得作为高中教师的参考书,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错误。《说文解字》小篆形体讹误的字,我们查更为久远的字形,较好的工具书有《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和《古文字类编》。
  四、因形求义的难度
  因形求义,仍然有较大的实现难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师没有掌握相关知识,他们对于这一类专业还比较陌生,所以推广起来是有难度的。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审智教育”  “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  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呈现出思想百家争鸣,教法百花齐放的格局,这对于学术语文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和中学课程目标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褪尽繁华,沉淀精华。当语文人重新理性、冷静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目标后,我才发觉诸如赖瑞云教授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文本解读”,恰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命脉,使语文学科重拾“文脉”,回归“正道”,走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高中必修教材中共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三中的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必修五中的是“情节与语言”(小说二)。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概述中,编订者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规范  任何改革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新课标明确
写作即交流,作者总是以特定的角色,面对特定的对象,为达成特定目的,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交流-读者”式的要素模型可以建构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交际语境”有四个要素——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它们塑造并规约着语篇的具体形态。如果能进行基于“情境认知”下的真实写作,写作中诸如动机缺失、内容贫乏、语体不当等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那么,如何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宋·王安石《浪淘沙》  高中生写作绕不过的题材: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成不世之功。似乎,忍受了侮辱,便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书写的人物也必然在某个时期是胜利者。因此,韩信为世人所知,不在于其受胯下之辱,而在于他取得伟大功勋。而回头看,正如伤疤对
近期,教育部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和学科教育价值,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明了育人方向。其中,前三个层面主要是对以往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提出,既是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说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但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形式,内容灵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具体做法:每节语文课用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讲台前演说(提前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都要认真做笔记,并且听完之后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本专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模块的第二专题,主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方式为“问题探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本专题重点指向“人与自我”的关系,从求学问道的意义到自我修养的途径阐述了修身立德、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重要性,“立人”,打下“精神的底子”,是本专题内涵的核心。  这堂课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
李密的《陈情表》陈述的是孝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陈述的是亲情,林觉民的《与妻书》陈述的是爱情。读这三篇文章足于让人泪流满面,故称之为三篇泪文。  一、文体之比较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给君主陈述己见的文书。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项脊轩志》记录人物事迹,即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