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对待生,就会怎样对待死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台湾,傅达仁是家喻户晓的体育主持人。做过篮球运动员、教练,得过金钟奖,还参加了1991年央视春晚。他一生结婚两次,60岁谈了一场忘年恋,生下独子傅俊豪。
  这样的一生,是活得精彩,死得轰烈。
  高晓松问开“死亡体验馆”的丁锐,见了那么多体验死亡的人,哪一种人最怕死。
  丁锐说:“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
  傅达仁一生传奇,他不怕死,他选择了死。临死前,他脱下病号服,穿着参加儿子婚礼时的衣服,向世界道别。
  如果说,笑靥如花、努力成长,是生命最初的模样,像傅达仁这样清醒而体面地离去,则是生命告别应有的样子。
  遗憾的是,很多人既没有痛快地活一场,也没有体面地死一次。

2


  作为一个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我们特别避讳谈死。
  丁锐在开“死亡体验馆”之前,做过临终关怀工作。他发现亲人在对待那些病重、濒死的人时,会把说谎当作善意,永远在骗他们:你会好的,不要紧,没事的。
  这样做,虽然出于善意,却像逼一个没来得及复习的人上考场。最终一定会错失很多重要的时刻,甚至悔恨终生。
  这一点,我在母亲离世后体会特别深。
  因为父亲的坚持,从母亲患胃癌到离开,我们一直骗她是重度胃溃疡,做完手术就能好。
  母亲最后一次入院,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肝脏。我们依然对她说,妈,没事的。母亲没有遗言,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喘不上来气儿”。
  随着岁月流逝,我自己也做了母亲,体会到当时的谎言,对所有人都是伤害。
  首先,母亲失去了享受人生最后时光的机会。
  她一直规划康复以后做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有极大的可能不会康复,我相信她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度过那几个月。她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她會尝一口她一辈子都不愿意尝试的水果;她会回忆过去的时光;她会告诉我,在没有她的日子,我应该怎样活着。
  然而,因为懦弱与伪善,这一切成了空白。
  对我们而言,必定要在无尽的悔恨里,不断猜测母亲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说的话。
  可惜永远找不到答案。

3


  马东讲过一件事。
  因为父亲马季去世得十分突然,他久久无法面对。直到3年后,他梦见父亲在梦里告诉他:“我今天才真的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放下了。”马东说。
  作为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得到父亲认可较少的儿子,让马东彻底放下的是那句“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这是认可与肯定,是隐晦却珍贵的爱的表达。
  死不可怕,我们放不下的是遗憾。
  有许多话没来得及说,有许多爱还在心里。内心相爱却行为犯规的人,因为一方的离去,永远失去了和解的机会。

4


  不能以真实的态度面对挚亲的离去,很多时候是由于自私。
  一个医生朋友讲过一件事。89岁的老人入院,医生对家属说,这个年龄没必要让老人遭罪,开点药,减轻痛苦,回家让老人再享几天福。
  然而家属坚持治疗,因为孙媳妇快生孩子了,他们想要四世同堂。
  插呼吸管的时候,老人看上去已经软弱无力的手,忽然握紧了拳头,喉咙里清晰地发出“不要”的声音。
  然而,管子无情地插进他的呼吸道,他失去了语言功能,也失去了说“不”的能力。
  画家陈丹青在一篇纪念恩师木心的文章里写道:“刚刚开始,眼见木心老死的过程,固然难捱,但是可把握、可度越,即便重症病室站那么一站,亦属于有为……22日夜隔着玻璃罩努力看他,一时我竟巴望他仍不如回去重症室,仰面喘息。”
  懦弱是人性,勇敢却需要训练。
  为了让痛苦来得晚一点;为了给自己更多适应的时间;为了他人的看法;为了愚蠢的“孝顺”;为了无谓的周全,很多人选择宁愿让亲人痛苦地活着,也不愿意让他们好好地离去。
  最终,父母生无可恋,子女不再留恋,告别时没有温情、寄语,没有掏心的谈话与暖心的回忆。父母带着他们的故事迷散在尘埃里,我们继续带着对死亡的恐惧,蝇营狗苟地活着。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我们为了不死,磨去了所有活着的激情。

5


  最好的死亡教育是直视死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思考活着的意义。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接触过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团体。
  团员们沮丧无助,直到一位女性成员站出来。
  她说:“我已经决定了,毕竟有一些事情我还能做,我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如何去死的好榜样,通过我自己充满勇气和尊严地面对死亡,我能给孩子们和朋友们做个好榜样。”
  病患们开始做力所能及的事。
  与亲人长谈,解决彼此的误解和麻烦;把人生的计划从以年为单位,过渡到了以天为单位。
  他们决定不再考虑什么时候死,而是想着明天怎么活。
  欧文·亚隆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也就是说,被压抑和辜负的人生,是通过死亡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你压抑自己的程度越浅,越能坦然面对死亡。
  徒手攀岩狂人Alex·Honnold的故事,佐证了欧文·亚隆的判断。作为生存率只有50%的高危运动从业人员,Alex·Honnold 的人生信条是:以最大热情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为此付出生命。
  台湾医生柯文哲说,人生结局只有两种:插管的和不插管的。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然而,医生永远无法避免死亡。
  在50岁的时候,柯文哲忽然想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怎样才算活着。”
  我们对死亡的焦虑,本质上是担心有太多来不及和未实现;而在生命最后一刻,对生的眷恋,也是对“本来可以,却最终未能实现”的不甘心。
  一个人,怎样对待生,就会怎样对待死。
  对生之懦弱,造成了对死之恐惧。
  过好每一天,就是长寿;不留遗憾,就不怕赴死,这是安乐死的傅达仁教我们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正意义。
其他文献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这是祖明明小时候对老家农村的淳朴印象。这个生在乡村、长在乡村、走出乡村的80后女孩,在媒体工作10年后,蓦然转身,回到乡村,投入地“
20年前被老师体罚,20年后再打回去?近日,“学生20年后拦路打老师”一案,在河南省栾川县人民法院开庭。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20年后当街拦路扇老师耳光的做法,实在难言君子之举,且有违法之嫌。该男子的说法是否属实、有没有夸大其词以及当年存不存在误会等问题,目前还无法下结论。退一步讲,即使该男子所言基本属实,其偏激做法也有失妥当。  20年前,有老师体罚学生,这自然有违道德;但20年后,
赵家鑫  2018年12月3日,罗德奖学金公布了2018年度的4名中国罗德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赵家鑫名列其中。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罗德奖学金的录取率很低,被外界视作“本科生的诺贝尔奖”。  能揭开罗德奖学金的神秘面纱,赵家鑫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在工地长大的“皮孩子”,是一个单骑入川藏的“勇者”,更是一个每年能拿到数万元奖学金的“学霸”。但赵家鑫说,他只是一个喜欢读《小
河北男子林浩,对考研有着异乎寻常的痴狂。他连续7年考研,是不折不扣的“考研钉子户”。2017年,林浩历尽艰辛考上名校研究生时,已经36岁了,且是一双儿女的爸爸。原以为成为名校硕士后,人生就会顺风顺水,谁知林浩与妻子、年迈父母的命运,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考研钉子户”六战六败  2016年3月11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成绩公布,林浩第一时间上网查询:四门功课共考了321分,距上档线还差4分
本文主人公  张培和王正林是青岛李沧万达美团配送站的外卖骑手,他们都是聋哑人,张培能言不能听,王正林能听不能言。因同病相怜,他们自愿结成“互助小组”,在工作上相互鼓励、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取暖。结成“互助小组”后,他们的送单业绩直线提升,双双由“送单菜鸟”变成“送单王”,每人每月收入超过万元。  更为可喜的是,两人在送外卖的路上互生情愫,由单纯的“友谊”升华为美丽的“爱情”。如今,他们用送外卖
目前私家车拼车现象普遍存在,研究制定小客车合乘指导意见已纳入北京市交通排堵保畅第十阶段(2013年)工作方案。继出租车合乘政策出炉后,北京市年内还计划出台私家小客车“拼车”指导意见。目前,更多制定方向、细节已浮出水面,涉及对公益性合乘的鼓励支持、对合乘费用的分担,及不简单地认为是非法运营等建议。  据了解,针对“小客车合乘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北京交通委已召集多次专题研讨会议,并开展了国内外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关于AD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亦相继宣告失败[1]。为了实现对该疾病的积极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一种可经皮置入的机械辅助技术,可同时提供双心室联合呼吸辅助,目前主要用于危重症和急救领域中传统治疗无效时
作为一位女孩的妈妈,江歌案的新闻看一次痛一次.案件的始末,大家已经看过很多,小羊不想再重复.这个案件特别让人揪心的是,所有的场景都过于熟悉:A谈恋爱不慎,遇到偏执狂,
2018年5月4日,瑞典学院决定,2018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原来,去年11月,瑞典《每日新闻报》记者马蒂尔达·古斯塔夫森接到一些女性爆料,称曾受到某位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