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iq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13.7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33例);B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移位程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NDI、ASIA分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供骨区疼痛、手术切口及供骨区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情况.通过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多平面重建CT观察两组患者寰齿关节及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寰枢椎自发融合及B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患者与未骨性融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固定方式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分析A组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VAS评分A组6.5±1.2分,B组6.8±1.3分;NDI A组31.1±3.8分,B 组32.5±4.3分;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A组1.3±0.8分,B 组1.5±0.9分,NDI A 组4.2±1.3分,B组4.5±1.9分;术前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2例、E级30例,B组C级2例、D级3例、E级25例;末次随访时A组D级1例、E级32例,B组D级2例、E级28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B组为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均无寰枢椎不稳.两组寰齿及寰枢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寰枢椎自发纤维融合7例(21.2%),骨性融合23例(69.7%),B组寰枢椎骨性融合(自发融合及植骨融合)30例(100.0%);两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自发骨性融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于未自发骨性融合患者(P<0.05),伴骨折明显移位(>2mm)占比高于未自发融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vs 10%,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固定非融合术较固定融合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后路固定非融合术后的寰枢椎自发融合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和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程度是术后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存在一定的恶变几率,但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侵犯颧骨的报道.本文报告1例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恶变侵犯颧骨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术远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为T12或L1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的37例Lenke 1型AI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9例;年龄11~18岁(14.3±1.8岁).将患者分为TV组(LIV固定于T12)和LV组(
细胞谱系示踪技术是研究干细胞特性的重要工具,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是示踪方法的一大突破,组成性重组酶系统实现了报告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诱导性重组酶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报告基因表达时间的可控性.研究成骨改建机制涉及成骨细胞系命运,对骨改建研究、组织工程学应用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在研究成骨系细胞分化、来源、转归及其在发育和修复中的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其适用范围、优势和不足.
实现牙槽骨组织再生是口腔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许多国内外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牙槽骨组织再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口腔种植,牙周治疗,还是拔牙位点保存等多个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生长因子在口腔领域中促进牙槽骨组织再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通过三维CT(3D-CT)重建技术,分析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正常成人上气道的差异,并用于困难气道的预测.方法:选择肥胖OSAHS患者及正常成人对照各31例,肥胖OSAHS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级,年龄(34.33±10.07)岁(17~55岁),BMI为(39.05±5.17)kg/m2.对照组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8.34±6.41)岁(18~35岁),BMI为(23.23±4.51)kg/m2.采用Mimics 11.04软件,分别对2组对象的
卵巢癌属中医“癥瘕”“积聚”“瘕聚”“石瘕”“肠蕈”等范畴,病性属瘀,致病因素为湿热、痰瘀、毒邪,其中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以癥瘕、积聚为主的各种妇科疾病可提高治疗效果.该文阐述中医对卵巢癌的认识,并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卵巢癌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错畸形患者牙槽骨增量骨皮质切开术的成骨效果.方法:收集进行牙槽骨增量骨皮质切开术的错畸形患者42例,分为2组,瑞邦骨粉植骨22例(第1组),Bio-oss骨粉植骨20例(第2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2组患者术前(T0)、术后2周(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牙槽骨相关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第2组的唇侧骨高度(HL)在T0至T2时增加(P<0.001);2组的根尖部唇侧骨厚度(TL1)及根中部唇侧骨
目的:比较2种目前放疗市场上主流的形变配准软件在CT形变配准中的结果表现,确定其在图像配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15例重复定位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前、后2组CT图像正常组织由同一位资深医师进行勾画,分别在MIM软件和AccuContour软件中进行形变配准,将第一组图像的正常组织形变到第二组图像中,与第二组图像直接勾画的组织进行计算,得到相似性系数(Dice系数)与空间评价指标(Hausdorff距离).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口腔鳞癌患者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浦东分部口腔综合病房2019年8月—2020年9月接受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治疗的90例口腔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42例)和管理组(48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管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Orem自理模式干预的综合护理模式.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评估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干预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目的:测定绵羊布鲁氏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分别侵染成骨细胞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IL-1β)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相较于脊柱结核骨损伤程度不同的原因.方法:取新生2~5d的SD大鼠颅骨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培养至第3代,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对成骨细胞进行鉴定.用制备好的细菌培养基分别培养绵羊布鲁氏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并计数以配制转染液;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荧光标记结核分枝杆菌在转染复数(MOI)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