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被学者们广泛关注,这不仅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隐喻只是单纯修辞手法的看法,而且使得隐喻翻译的研究进入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泰戈尔《飞鸟集》通过自然、人文以及情感的生动形象描写,向人类传达许多的人生哲理。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研究《飞鸟集》汉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分析总结其翻译策略,希望该文在指导诗歌中的隐喻翻译有一定指导和参考性作用。
【关键词】:《飞鸟集》;概念隐喻;隐喻翻译
1.引言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认为, “隐喻不仅仅涉及单一的话语文字,而且还与人类极具隐喻意义的思维过程有密切联系”(Lakoff & Johnson, 2003)。
诗歌和隐喻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灵魂、诗人的光环。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诗人的思想就是一系列带有隐喻性的句子,隐喻是自然的宣告者,是诗歌的实质。据现有文献分析,束定芳(2000)的《隐喻学研究》是我国第一部隐喻学专著,其中对国外隐喻学的历史发展作了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分析;胡壮麟(2004)的《认知隐喻学》对“隐喻的实质”进行了部分总结,又在“隐喻与认知”部分概述了隐喻认知研究的“传导隐喻”、“概念隐喻”、 “基本隐喻”、 “诗性隐喻”、“根隐喻”等当代隐喻研究的热点。韩大伟的《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详细具体的论述了英汉运动类词的所触发的隐喻机制(2007);王洪刚(2006)将隐喻的研究应用到外语词汇教学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王霜梅(2006)对定中结构进行了隐喻探讨;此外高明强(2005)探讨了新闻报导中的语法隐喻。纵观所有研究,几乎很少有人对诗歌的隐喻进行一定的探讨,泰戈尔《飞鸟集》巧妙运用了隐喻手法对自然、人文以及情感等进行了细致描写,表达着令人获益匪浅的人生哲理。因此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以泰戈爾《飞鸟集》英汉译本(郑振铎等译,2016)为个案,着重对其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系统的分析、举证和总结研究,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指导文学、诗歌中的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
2. 理论框架
认知隐喻理论兴起 1980 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 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人们对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在口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为基础,来理解和掌握自己不熟悉的概念”。他们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分为三类: 方位隐喻 (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s)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s)。
3.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基于概念隐喻与隐喻翻译的密切关系,要做好隐喻翻译就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1)保留源语言的特征。这要求在隐喻翻译过程中,源语言隐喻的特征和内涵必须在目标语言中得到保留。2)将汉语隐喻中相关的文先彻底分析、理解源语言中源领域的特征,然后在目标语言中选择最适宜的目标域,使得隐喻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象特征可以得到充分体现。3)根据语境,在隐喻翻译中,尽量避免文化载体的遗失。所以译者必须充分理解汉语中源领域的文化意象,从而使汉语中源领域的文化意象在英语的目标域中得到准确地体现。
4.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飞鸟集》汉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
4.1结构隐喻及翻译方法
结构隐喻,指的是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互映射,通过这种传统的隐喻方式,抽象化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概念来表现。这主要体现在第10、14、15和82小节中。这里以第10小节为例。
(1)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的具体化概念被用来表现忧思在心里的平静,是典型的结构隐喻。这种从源领域映射到目标域中的方法。这里汉英译本的句子结构大体上一致,保持了句子结构的前后一致性,同时还原了词语表层及深层意义,避免了句子的冗长。
4.2实体隐喻及翻译方法
实体隐喻是实体或物质被冠以抽象化特性的方法,它将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看作一个实体或物质,从在激发人们的思维意识,使得对人生哲理阐述的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泰戈尔借用了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来将抽象事物,如思想、事件、活动等表现具体化,让人亲身感知,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发人深省。这主要体现在第17、138、165、213和221小节中,这里以第165小节为例。
(2)Thoughts pass in my mind like flocks of ducks in the sky.
I hear the voice of their wings.
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
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
这里将思想对人心灵的冲击形容为一群野鸭飞过天空的鼓翼之声,这是思想具体化的表现。这里使用了直译法,这使汉英译本的句子结构前后一致的同时,也符合了中英文的语言习惯。
4.3空间隐喻及翻译方法
空间隐喻是一种方位移动概念,涉及如上-下、左-右、前-后以及开-关等有方位移动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第65、88、103和211小节中。这里以表达上-下状态的第65小节为例。
(3)Tiny grass, your steps are small, but you possess the earth under your tread.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这里以小(小草的足步)是上,大(足下的土地)是下,形成了鲜明的,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小草的虽小但却不可忽视的地位优越感。在翻译策略上使用了直译法,保持了汉英句子结构的稳定性。
5.结论
纵观全文,该文以郑振铎的《飞鸟集》汉英译本为例,通过理论引导,对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隐喻三大类的翻译进行具体的例证分析法,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隐喻理论的实际应用,希望该文在指导诗歌中的隐喻翻译有一定指导和参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 [M]. 2nd e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1-276.
[4]韓大伟. 《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高明强. 《新闻报导中语法隐喻的系统认知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 中国外语, 2005, 2(4): 21-28.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泰戈尔著;郑振铎等译. 泰戈尔英文诗全集I:英汉对照[M]. 北
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6: 1-72.
[12]王洪刚. 《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王霜梅. 《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7: 402-499.
【关键词】:《飞鸟集》;概念隐喻;隐喻翻译
1.引言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认为, “隐喻不仅仅涉及单一的话语文字,而且还与人类极具隐喻意义的思维过程有密切联系”(Lakoff & Johnson, 2003)。
诗歌和隐喻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灵魂、诗人的光环。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诗人的思想就是一系列带有隐喻性的句子,隐喻是自然的宣告者,是诗歌的实质。据现有文献分析,束定芳(2000)的《隐喻学研究》是我国第一部隐喻学专著,其中对国外隐喻学的历史发展作了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分析;胡壮麟(2004)的《认知隐喻学》对“隐喻的实质”进行了部分总结,又在“隐喻与认知”部分概述了隐喻认知研究的“传导隐喻”、“概念隐喻”、 “基本隐喻”、 “诗性隐喻”、“根隐喻”等当代隐喻研究的热点。韩大伟的《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详细具体的论述了英汉运动类词的所触发的隐喻机制(2007);王洪刚(2006)将隐喻的研究应用到外语词汇教学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王霜梅(2006)对定中结构进行了隐喻探讨;此外高明强(2005)探讨了新闻报导中的语法隐喻。纵观所有研究,几乎很少有人对诗歌的隐喻进行一定的探讨,泰戈尔《飞鸟集》巧妙运用了隐喻手法对自然、人文以及情感等进行了细致描写,表达着令人获益匪浅的人生哲理。因此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以泰戈爾《飞鸟集》英汉译本(郑振铎等译,2016)为个案,着重对其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系统的分析、举证和总结研究,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指导文学、诗歌中的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
2. 理论框架
认知隐喻理论兴起 1980 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 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人们对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在口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为基础,来理解和掌握自己不熟悉的概念”。他们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分为三类: 方位隐喻 (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s)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s)。
3.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基于概念隐喻与隐喻翻译的密切关系,要做好隐喻翻译就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1)保留源语言的特征。这要求在隐喻翻译过程中,源语言隐喻的特征和内涵必须在目标语言中得到保留。2)将汉语隐喻中相关的文先彻底分析、理解源语言中源领域的特征,然后在目标语言中选择最适宜的目标域,使得隐喻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象特征可以得到充分体现。3)根据语境,在隐喻翻译中,尽量避免文化载体的遗失。所以译者必须充分理解汉语中源领域的文化意象,从而使汉语中源领域的文化意象在英语的目标域中得到准确地体现。
4.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飞鸟集》汉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
4.1结构隐喻及翻译方法
结构隐喻,指的是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互映射,通过这种传统的隐喻方式,抽象化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概念来表现。这主要体现在第10、14、15和82小节中。这里以第10小节为例。
(1)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的具体化概念被用来表现忧思在心里的平静,是典型的结构隐喻。这种从源领域映射到目标域中的方法。这里汉英译本的句子结构大体上一致,保持了句子结构的前后一致性,同时还原了词语表层及深层意义,避免了句子的冗长。
4.2实体隐喻及翻译方法
实体隐喻是实体或物质被冠以抽象化特性的方法,它将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看作一个实体或物质,从在激发人们的思维意识,使得对人生哲理阐述的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泰戈尔借用了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来将抽象事物,如思想、事件、活动等表现具体化,让人亲身感知,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发人深省。这主要体现在第17、138、165、213和221小节中,这里以第165小节为例。
(2)Thoughts pass in my mind like flocks of ducks in the sky.
I hear the voice of their wings.
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
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
这里将思想对人心灵的冲击形容为一群野鸭飞过天空的鼓翼之声,这是思想具体化的表现。这里使用了直译法,这使汉英译本的句子结构前后一致的同时,也符合了中英文的语言习惯。
4.3空间隐喻及翻译方法
空间隐喻是一种方位移动概念,涉及如上-下、左-右、前-后以及开-关等有方位移动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第65、88、103和211小节中。这里以表达上-下状态的第65小节为例。
(3)Tiny grass, your steps are small, but you possess the earth under your tread.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这里以小(小草的足步)是上,大(足下的土地)是下,形成了鲜明的,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小草的虽小但却不可忽视的地位优越感。在翻译策略上使用了直译法,保持了汉英句子结构的稳定性。
5.结论
纵观全文,该文以郑振铎的《飞鸟集》汉英译本为例,通过理论引导,对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隐喻三大类的翻译进行具体的例证分析法,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隐喻理论的实际应用,希望该文在指导诗歌中的隐喻翻译有一定指导和参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 [M]. 2nd e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1-276.
[4]韓大伟. 《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高明强. 《新闻报导中语法隐喻的系统认知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 中国外语, 2005, 2(4): 21-28.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泰戈尔著;郑振铎等译. 泰戈尔英文诗全集I:英汉对照[M]. 北
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6: 1-72.
[12]王洪刚. 《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王霜梅. 《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7: 40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