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具有伟大的力量,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欲望。因此,小学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只有把情感教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才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学感情线索情理交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凝炼和结晶。它们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来进行教育,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知识及人生的真谛。
一、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情感教育
文章是靠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的,作者的情感,就是利用语言文字去传达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变成脑袋里的形象,才能陶冶情感,受到教育。这就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研读、去玩味,才能领悟文章的深层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如《麻雀》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麻雀“呆呆地”站立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著。”通过理解词语和句子,配合投影片的情景,体会小麻雀的可怜、猎狗的凶恶、老麻雀的焦急,使学生对小麻雀产生同情之心和紧张情绪。接着抓住了老麻雀“浑身发抖,准备着一场搏斗”;猎狗愣住了,“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让学生认真地朗读,说出这情景的原因,学生都能说出是老麻省爱护孩子的强大力量所致,因而对老麻雀产生了敬爱的情感,此时此刻,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完全被老麻雀的爱震撼了。
二、通过文章意境来进行情感教育
文章的意境,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与要表达的主观情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人间词话》中所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深入理解和欣赏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草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热情的描述、生动的假想,把学生带到了天空晴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大地。这时,动人的景物、热烈的情绪,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便带着探究的心情进入了课文。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草原景色的特点,既谈作者的感受,满生气、充满活力的草原景象,仿佛听到了羊群的欢呼,蒙古族人民高亢的歌声。于是,他们从内心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民族的大团结,受到了爱国思想教育。
三、抓住感情线索来进行情感教育
凡是感人肺腑的文章,都是因为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必须能抓住作者在文章中的感情线索来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层层的剖析,或通过有感情的引读,使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线索,渐渐地引起激情与共鸣,从而受到感情、教育和鼓舞。这样,通过文中之情、作者之感来唤起学生之情,达到了情感教育的效果。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文章抒情色彩浓烈、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课文以叙事为主,但寄托了人民对总理无限的哀恩和无比的崇敬爱戴,抒情性很强。并且,作者自始至终都是带着崇敬和怀念之情来描述首都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送别的。因而场面非常感人,感情脉络非常清晰。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发展大胆想象,深入体会人民群众差别时的表情、动作和内心,使学生的感情随着文章的感情线索,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逐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为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所感染。从而更加爱戴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四、利用情理交融来进行情感教育
一篇好文章,总是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也即是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和要阐述的思想认识达到和谐统一。正所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也。在一篇好的文章里面,“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寓“情”于“理”或寓“理”于“情”,两者不是能决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承的。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披文入情,心与理会。使文章所蕴含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成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财富。并作为准则自觉指导学生的行为。
如《幸福是什么》这一课,作者通过大胆、具体的想象,塑造了智慧姑娘和三个特意的鲜明形象。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认识神奇美丽的姑娘是智慧和美丽的化身。她不但有丰富的智慧、美丽的外表,而且有着善良美好的心灵。她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孩子们始终循循诱导、热情帮助,最后引导三个孩子认识到“幸福”的真谛。这样,便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到为什么把它称为“智慧的女儿”,这是寄寓着作者深厚的爱和热烈的赞美之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去分析三个牧童。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真理,从小就以帮助他人为乐。在智慧姑娘的帮助之下,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寻找“幸福”的真义,终于大彻大悟。这样,我们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生哲理:实践出真知。
情感教育是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情景教育,寓情导教,使语文教学更臻完善。
语文教学感情线索情理交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凝炼和结晶。它们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来进行教育,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知识及人生的真谛。
一、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情感教育
文章是靠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的,作者的情感,就是利用语言文字去传达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变成脑袋里的形象,才能陶冶情感,受到教育。这就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研读、去玩味,才能领悟文章的深层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如《麻雀》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麻雀“呆呆地”站立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著。”通过理解词语和句子,配合投影片的情景,体会小麻雀的可怜、猎狗的凶恶、老麻雀的焦急,使学生对小麻雀产生同情之心和紧张情绪。接着抓住了老麻雀“浑身发抖,准备着一场搏斗”;猎狗愣住了,“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让学生认真地朗读,说出这情景的原因,学生都能说出是老麻省爱护孩子的强大力量所致,因而对老麻雀产生了敬爱的情感,此时此刻,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完全被老麻雀的爱震撼了。
二、通过文章意境来进行情感教育
文章的意境,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与要表达的主观情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人间词话》中所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深入理解和欣赏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草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热情的描述、生动的假想,把学生带到了天空晴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大地。这时,动人的景物、热烈的情绪,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便带着探究的心情进入了课文。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草原景色的特点,既谈作者的感受,满生气、充满活力的草原景象,仿佛听到了羊群的欢呼,蒙古族人民高亢的歌声。于是,他们从内心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民族的大团结,受到了爱国思想教育。
三、抓住感情线索来进行情感教育
凡是感人肺腑的文章,都是因为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必须能抓住作者在文章中的感情线索来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层层的剖析,或通过有感情的引读,使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线索,渐渐地引起激情与共鸣,从而受到感情、教育和鼓舞。这样,通过文中之情、作者之感来唤起学生之情,达到了情感教育的效果。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文章抒情色彩浓烈、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课文以叙事为主,但寄托了人民对总理无限的哀恩和无比的崇敬爱戴,抒情性很强。并且,作者自始至终都是带着崇敬和怀念之情来描述首都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送别的。因而场面非常感人,感情脉络非常清晰。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发展大胆想象,深入体会人民群众差别时的表情、动作和内心,使学生的感情随着文章的感情线索,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逐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为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所感染。从而更加爱戴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四、利用情理交融来进行情感教育
一篇好文章,总是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也即是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和要阐述的思想认识达到和谐统一。正所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也。在一篇好的文章里面,“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寓“情”于“理”或寓“理”于“情”,两者不是能决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承的。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披文入情,心与理会。使文章所蕴含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成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财富。并作为准则自觉指导学生的行为。
如《幸福是什么》这一课,作者通过大胆、具体的想象,塑造了智慧姑娘和三个特意的鲜明形象。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认识神奇美丽的姑娘是智慧和美丽的化身。她不但有丰富的智慧、美丽的外表,而且有着善良美好的心灵。她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孩子们始终循循诱导、热情帮助,最后引导三个孩子认识到“幸福”的真谛。这样,便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到为什么把它称为“智慧的女儿”,这是寄寓着作者深厚的爱和热烈的赞美之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去分析三个牧童。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真理,从小就以帮助他人为乐。在智慧姑娘的帮助之下,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寻找“幸福”的真义,终于大彻大悟。这样,我们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生哲理:实践出真知。
情感教育是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情景教育,寓情导教,使语文教学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