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应用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能够明确城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面积和类型以及权属等,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后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调查结果
中图分类号:F323.211;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3-0186-0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开展,具体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作业依据收集以及设计方案等具体内容。上述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完善的方案,强化数据成果管理工作,进而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质量。
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
依据2014年全国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工作资料信息,综合评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以图斑为单元,进行可开垦土地以及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综合分析;以区县为数据统计单位,构建数据库,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提供可利用数据信息,对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和生态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提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建议。总的来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以可开垦土地以及可复垦采矿用地为主。其中,可开垦土地指的是自然形成并且尚未开垦的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同时包含由于生产建设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废弃未利用地,具体包括草地和沿海滩涂等。可复垦采矿用地具体指的是废弃的采矿和采石田等。
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应用分析
以A县为例,其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采取了定性方法和定量化方法,侧重客观定量化方法,结合主观经验,形成以定量化方法为主、主观经验为辅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构,减少了主观定性的影响,避免了单独采取主观定性方式的缺陷。
2.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
此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存在着工期长和误差大等劣势,不利于实现持续化发展。在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推广应用了3S一体化技术,使得上述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城建部门和土地部门等,提供区域耕地资源以及开发利用数据信息,对提高科学管理以及决策,有着积极的作用[1]。
2.2 工作组织体系
为了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国土资源局统一部署,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了A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该项目实施的领导以及协调工作。委托地理院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负责评价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2.3 评价方法
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手段:1)建立一张图管理平台。通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系统,将国土数据、农业数据、林业数据等,全部导入到系统中,实行电子监督管理,实现多源数据信息无缝衔接。2)模型化层次分析法。采取此方法,构建完善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体系。运用因素加权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参评因子的权重,进行科学界定,结合工作实际,构建完善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体系,有力的保障了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客观性。3)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多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利用现有的底图数据,依据既定的规则,借助系统自动化分析多项指标数据,包括土壤数据和生态数据等。高效完成属性信息录入以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数据信息处理工作,提高了评价工作效率。4)设计了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可视化管理[2]。
2.4 应用效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为确定能够形成市级或者省级土地开发基地的耕地后备资源,提供了数据依据。为编制A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除此之外,为该县占地补平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相关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数据信息支持。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依托GIS技术,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数据库系统,为耕地后备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便于数据更新和管理。为耕地后备资源管理以及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后备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应用,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全面掌握了管辖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包括面积和类型等。对不稳定耕地以及新增耕地的范围以及位置等,进行了全面的核准,并且在数据库中进行了标注,构建了数据库,对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实施动态管理[3]。
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开展的要点
3.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需要做好资料收集以及整理、明确作业依据、制定项目成果要求等。首先,进行资料收集以及整理工作。此项工作主要包括图件资料以及数据资料等的收集工作。其次,制定作业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作业依据。确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文件;了解引用技术标准以及相关文件。比如,《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
3.2 设计方案
首先,进行成果检查流程设计。对于成果检查流程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质量检查、内业核查以及外业核查。其次,进行技术流程设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核心问题为数据库的构建以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的编制。在具体工作中,要形成数据库和报告、耕地后备资源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库以及相关报告等。最后,进行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标准设计[4]。
3.3 构建数据库
3.3.1 数据库成果和数据源构成
為了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工作成效,需要构建数据库。数据库成果具体包括以矢量数据以及元数据等为主要代表的数据成果、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为主的文字成果、各类表格式成果。数据库的数据源具体如下:1)基础数据源;2)评价数据源;3)新增耕地数据源;4)不稳定耕地数据源等。
3.3.2 数据库质量校验
为确保数据入库成果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要做好数据库成果的检验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采取人工交互以及抽样检查等方式实现。具体涉及到以下工作:1)数据完整性校验。检查数据入库后的完整情况,看是否存在缺漏。检查矢量图层,检查数据的一致性。2)做好数据正常显示检查工作。完成数据入库工作后,做好数据正常显示检查工作。3)属性数据的准确性校验。完成复合入库后,做好矢量图层数据检查,看其是否准确,做好各要素属性的检查工作。4)数据符号化正确性校验[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应用,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了发挥其应用作用,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合理设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构建数据库,依托各类技术的支持,做好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志刚,赵晓滨.第二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J].环球人文地理, 2016(8).
[2] 王延军.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系统设计路线[J].地球, 2016(11).
[3] 汪园.基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以金湾区为例[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3):143-144.
[4] 袁博,田柏栋,石璐璐,等.西安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与指标优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5):51-54.
[5] 王永锋.生态安全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应用研究[J].地球, 2016(7).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调查结果
中图分类号:F323.211;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3-0186-0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开展,具体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作业依据收集以及设计方案等具体内容。上述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完善的方案,强化数据成果管理工作,进而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质量。
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
依据2014年全国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工作资料信息,综合评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以图斑为单元,进行可开垦土地以及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综合分析;以区县为数据统计单位,构建数据库,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提供可利用数据信息,对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和生态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提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建议。总的来说,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以可开垦土地以及可复垦采矿用地为主。其中,可开垦土地指的是自然形成并且尚未开垦的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同时包含由于生产建设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废弃未利用地,具体包括草地和沿海滩涂等。可复垦采矿用地具体指的是废弃的采矿和采石田等。
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应用分析
以A县为例,其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采取了定性方法和定量化方法,侧重客观定量化方法,结合主观经验,形成以定量化方法为主、主观经验为辅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构,减少了主观定性的影响,避免了单独采取主观定性方式的缺陷。
2.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
此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存在着工期长和误差大等劣势,不利于实现持续化发展。在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推广应用了3S一体化技术,使得上述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城建部门和土地部门等,提供区域耕地资源以及开发利用数据信息,对提高科学管理以及决策,有着积极的作用[1]。
2.2 工作组织体系
为了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国土资源局统一部署,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了A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该项目实施的领导以及协调工作。委托地理院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负责评价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2.3 评价方法
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手段:1)建立一张图管理平台。通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系统,将国土数据、农业数据、林业数据等,全部导入到系统中,实行电子监督管理,实现多源数据信息无缝衔接。2)模型化层次分析法。采取此方法,构建完善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体系。运用因素加权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参评因子的权重,进行科学界定,结合工作实际,构建完善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体系,有力的保障了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客观性。3)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多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利用现有的底图数据,依据既定的规则,借助系统自动化分析多项指标数据,包括土壤数据和生态数据等。高效完成属性信息录入以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数据信息处理工作,提高了评价工作效率。4)设计了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可视化管理[2]。
2.4 应用效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为确定能够形成市级或者省级土地开发基地的耕地后备资源,提供了数据依据。为编制A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除此之外,为该县占地补平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相关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数据信息支持。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依托GIS技术,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数据库系统,为耕地后备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便于数据更新和管理。为耕地后备资源管理以及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后备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此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应用,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全面掌握了管辖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包括面积和类型等。对不稳定耕地以及新增耕地的范围以及位置等,进行了全面的核准,并且在数据库中进行了标注,构建了数据库,对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实施动态管理[3]。
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开展的要点
3.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需要做好资料收集以及整理、明确作业依据、制定项目成果要求等。首先,进行资料收集以及整理工作。此项工作主要包括图件资料以及数据资料等的收集工作。其次,制定作业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作业依据。确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文件;了解引用技术标准以及相关文件。比如,《土地复垦条例》(2011年)。
3.2 设计方案
首先,进行成果检查流程设计。对于成果检查流程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质量检查、内业核查以及外业核查。其次,进行技术流程设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核心问题为数据库的构建以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的编制。在具体工作中,要形成数据库和报告、耕地后备资源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库以及相关报告等。最后,进行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标准设计[4]。
3.3 构建数据库
3.3.1 数据库成果和数据源构成
為了保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工作成效,需要构建数据库。数据库成果具体包括以矢量数据以及元数据等为主要代表的数据成果、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为主的文字成果、各类表格式成果。数据库的数据源具体如下:1)基础数据源;2)评价数据源;3)新增耕地数据源;4)不稳定耕地数据源等。
3.3.2 数据库质量校验
为确保数据入库成果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要做好数据库成果的检验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采取人工交互以及抽样检查等方式实现。具体涉及到以下工作:1)数据完整性校验。检查数据入库后的完整情况,看是否存在缺漏。检查矢量图层,检查数据的一致性。2)做好数据正常显示检查工作。完成数据入库工作后,做好数据正常显示检查工作。3)属性数据的准确性校验。完成复合入库后,做好矢量图层数据检查,看其是否准确,做好各要素属性的检查工作。4)数据符号化正确性校验[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应用,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了发挥其应用作用,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合理设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构建数据库,依托各类技术的支持,做好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志刚,赵晓滨.第二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J].环球人文地理, 2016(8).
[2] 王延军.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系统设计路线[J].地球, 2016(11).
[3] 汪园.基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以金湾区为例[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3):143-144.
[4] 袁博,田柏栋,石璐璐,等.西安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与指标优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5):51-54.
[5] 王永锋.生态安全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应用研究[J].地球, 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