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下的宗教信仰动因与对策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心理需求角度出发,分析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的成因及宗教信仰对高校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完善高校助学体系及心理支持系统,以满足在校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降低校园内弱势群体对宗教的依赖作用。
  关键词:宗教信仰;心理需要;社会救助体系;心理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0-0038-02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为什么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在接受科学与无神论教育多年后,仍会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呢?他们在宗教信仰中有哪些收获和改变?宗教对他们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对他们的信仰选择如何进行正确引导,以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带着上述问题,课题组从信仰状态、信仰途径、信仰内化程度、宗教政策等几方面对大连地区经常参加基督教青年团契、礼拜聚会的107名青年大学生基督徒进行了进一步的宗教信仰状况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引导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基督教信徒信仰现状
  1.家庭成员和周围朋友的信仰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基督徒家长的劝导(50.50%)、朋友了解(25.20%)是宗教信息传播的两大主要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亲友传播逐渐被朋辈传播所替代,大学阶段朋辈传教(39.29%)首次高于家长劝说(28.57%)成为宗教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这与大学生集中住校及人际交往以同龄人为主的特点相符合。通过互联网、教会发放宣传单、书籍等媒体途径主动了解宗教知识的人仅占8.4%。
  2.大学阶段是青年基督教徒人数激增期。大学生宗教信仰选择中主动性逐渐增强。其中男生的主动性略强于女生。参加团契的大学生教徒中有近一半的人(52.3%)是在大学阶段才开始主动选择信仰宗教并参加宗教活动的。在学科、性别、城乡、地域等方面未有差异;毕业班学生人数(55.14%)明显多于其他年级学生,这可能和毕业班学生心理需求迫切有关。从家人对学生信教的态度上可看出,大学以前选择信教的人基本上都是受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动选择的成分较大,大学以后自主性增强。信教女生中54.1%在高中前就已在家长的劝说下被动接受宗教了,男生中则有60.87%是在进入高校后才主动选择宗教的。
  3.大学生宗教信徒信仰内化程度较深,在知、情、行各层面上都接受宗教教义的教导。努力做到荣神益人。信教之初,大学生信徒更多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或喜欢教会中“平等、友好、安详”的氛围,随着对宗教的深入了解,受其教义的感召,产生情感共鸣,并升华为信念。相信“神的指引”人由初始信教时的15.9%上升为现在的42.99%。“神的指引”远远高于家庭环境、群体友爱、精神寄托等对因素的影响。“趋吉避凶”这一功利想法让位于“发挥爱心服务他人、爱人入己”和“信奉神灵,以求回得内心的喜乐平安”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宗教成为他们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他们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感受到“喜乐平安”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77.57%的大学生教徒宗教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深信不疑;宗教改变了大学生信徒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引他们走向一条新道路。
  4.绝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愿意按教义指导“结果子”,主动“传福音”。大学生基督徒中有90.65%的人愿意通过行动向身边的人证明信教的好处;97.2%的人表示会劝说身边的人和自己一起信教;发生信仰冲突时,76.64%的人会“以和为贵坚持信仰原则不退让”。
  二、宗教信仰成因分析
  1.个体心理需求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内在心理动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理论中指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不同层面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及其发展所必需满足的。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级需要,是人生存所必须的需要,它决定人能否生存;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等高级需要是成长需要,它决定人生活的质量。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会产生高级需求,希望能有尊严的活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人类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寻找慰藉、价值与安全。人际交往是各种需要得以满足的平台。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竞争激烈,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难以找到平等的没有利益冲突的理想化的群体。在这一点上,宗教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使其信仰者真正感受到关爱、平等与尊重,获得一种归属感[1]。
  大学生基督徒在自己的宗教团体中,真正感受到关爱、平等与尊重,遇到困难有求助的对象,并感到能得到神的回应和帮助,形成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各种层次的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生活充满了喜乐。从宗教中获得心理平衡。
  2.生活群体中宗教信徒言传身教式的引导是大学生知晓、接受宗教的外在促进因素。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为人们在各种价值观中进行选择提供了可能性。生活密切相关的身边人的信仰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宗教信仰传播的主要途径。“荣神益人”、“结果子”、“传福音”、“做见证”是基督教对教徒的基本要求,因而大多数基督徒积极按教义要求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上帝的荣耀,另一方面主动向周围人群传授基督精神、见证基督的大能。基督徒主动传教使基督教得以广泛的传播,基督徒传教的对象多集中在家庭、朋友、同事等自身生活圈子内。大学生生活圈子中(亲友、同学、朋友)的基督徒通过自身行为、口头传诵、亲历见证等方式将上帝的话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向周围人传扬。
  3.宗教自身的文化内涵是部分大学生接受宗教并内化为自己信仰的根本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信仰选择趋向理性化。内心的精神需要是选择信仰的根本动力。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现实生活的无助是大学生宗教信徒选择宗教的根本原因。
  趋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任何能带来实际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学说都会引发一群人趋之若鹜。在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信仰的社会性、道德性、心理慰藉性得以发挥。科学虽有发展,但自然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仍有许多事情是靠主观能动性所无法改变的。人们对未知世界和不可控的结果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不安,而宗教的轮回、天堂可以使人找到精神依托,消除恐惧,得到安慰。“今日受苦是为来世积德(入天堂)”的理念使人们能够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接受现实,心态平和。宗教所包含的道德和文化因素被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而接受。大学生求学最后阶段是各类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段,学业、情感、工作都处在动荡抉择面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打击是空前的,在严酷的生活面前,部分学生选择了宗教,在宗教里感受温暖、汲取力量、获得支持,取得心理平衡。这阶段信教人数呈现出的高峰期是与宗教的心理慰藉功效相一致的。
  三、高度重视并审慎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尽管宗教有一定的心理慰藉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文化交流功能[2],对大学生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宗教中的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也对大学生成长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如:宗教容易使大学生信徒产生宿命思想,逃避现实,把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被动接受人生,不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正确认识宗教是高校思想政治的一项重要工作。
  1.审慎对待,正确引导,促进积极功效。对大学生基督徒要宽容与管理相结合,主动引导他们遵从社会规范,防止为境外势力所利用。信仰自由是公民基本权利,也是多元价值观的必然体现,尊重每个公民选择自己内心信仰的权利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对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应该宽容对待,并借助宗教中的爱人如己、互助互济、乐善好施等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或类似的内容,提高信教学生的道德準则行为,促进社会和谐。认识的统一、情感的共鸣、行动的一致使教徒对教会有高度的依赖感,当教义主张与社会主流文化、认识不一致或对立时,宗教狂热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带来影响,需要正确引导、疏通,防止被敌对势力利用影响社会稳定。同时,应告诫信教学生应在正式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不允许在高校校园内进行传教活动。
  2.建立校园帮困体系,解决实际困难,降低心理焦虑情绪;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满足心理需求、减低对宗教的依赖。1)完善校园帮困体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减轻焦虑情绪。社会转型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度,以前由组织、单位包揽的医疗、教育、就业等等“福利”推向市场,变为个人承担,但每个人的能力、受教育的背景、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结果也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弱势人群需要社会救助体系(社保、慈善、社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高校建立、完善校园帮困体系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及就业政策倾向等措施,使贫困学生或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有解决的渠道和扶持,减轻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同时整个社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所有人都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和希望,感受到个人努力的成效,树立信心而不至于无奈地求助神灵的保佑与帮助。2)加强校园学生各类群体的凝聚力,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族日趋缩小化,独生子女缺乏交友的经验和责任,来自亲人、朋辈之间的心理支持度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因而,学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班集体、寝室特别是利益冲突较小的各类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交往频率,建立稳定的心理支持系统,使大学生有困惑时能求助心理支持系统通过朋辈互助得到及时疏导与缓解。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调整认知方式,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保持心理平衡,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心理支持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凡迪.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动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263.
  [2]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教育理论,2006,(9).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前苏联的解体使苏联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因此付出沉痛代价,无不令我们惋惜感慨,但更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的是苏联的失误和纰漏何在。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向入手,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现实意义。  关键词:意识;作风;管理;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D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0-0158-02    前苏
期刊
摘 要:白先勇的小说《黑虹》以意识流手法叙述了现代家庭主妇耿素棠离家出走后的苦闷、堕落和死亡结局,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试图探究现代娜拉——耿素棠出走的原因及出路,并分析小说蕴含的今昔对比、灵肉之争主题。  关键词:《黑虹》;娜拉;耿素棠;出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3-0116-02  1879年易卜生创作了戏剧《玩偶
期刊
摘要:艺术家不谈艺术品的“生成”过程,而夸大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艺术家醉心于形而上意义对艺术品的支撑,乐于树立权威而限制艺术的多样化,并最终使艺术日趋“退化”。艺术大众容易从艺术中获得满足但又盲目和感性,对艺术品的接受存在错误认知;艺术大众具有相关理论背景是艺术品成为其审美客体的逻辑前提,所以艺术的繁荣需要艺术家“提升”艺术大众的鉴赏水平。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大众;退化;提升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警察不仅应具备公正、程序和规范等执法意识,而且最好也要具有人情味。为此,警察院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关注其学员的个体差异、重视尊重理念和增强服务意识来突出警务化教育管理模式的人情味,以培养学员的人情味。同时通过提升警校教师的学识和修养、加大严执警务化教育管理规范的力度和持久管理的恒心,以促使学员将模范守法和奉公执法内化成一种习惯。  关键词:人情味;执法告知;警察院校;警务化
期刊
摘 要:尼采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试图通过对尼采主要哲学思想的勾勒,即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世界观、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伦理观、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超人哲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发掘其哲学对大学生的思想启示,以此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尼采哲学;大学生;思想启示;强力意志  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根据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就业难”和“用工荒”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我国的“就业难”和“用工荒”却呈现出了一种特殊性: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说明了我国资本积累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数量的扩大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被中断,那么进一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就业难;用工荒;产业
期刊
摘 要:检察监督作为我国人民检察院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我国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而司法独立是一项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宪政原则与司法原则,但司法独立的确立要以法院的理性化为前提,独立司法必须以制约与监督为要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对司法裁判所进行的法律监督亦即检察监督,不仅为司法公正增加了一重“保险”,而且促进了我国司法独立早日实现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检察监督与司法独立是对立
期刊
摘 要:行为人盗窃空白现金支票后,偷盖财务章和人名章并加以使用的行为定性,实践中存在一定争议,就此问题进行探索性的思考,并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支票;盗窃;票据诈骗  中图分类号:D91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20-02    一、基本案情  2003年10月26日,犯罪嫌疑人周
期刊
摘 要:从对爱迪生“天才”名言的翻译①,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重视灵感,中国人重视勤奋,这不仅与中日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更反映了中日两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导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比较分析了中日教育异同,并提出翻译应该与时俱进和大胆创新。  关键词:勤奋;灵感;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比照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
期刊
摘 要:亨廷顿认为,现代化会引起政治动荡和混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政治制度的失衡,而政党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在结合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分为革命战争时期和国家建设时期两个阶段,最后针对新时期的现代化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共产党;现代化;革命战争;国家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