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实践

来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促进全方位育人,医学院校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医学生理学课程巧妙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教学成效,实现全程育人;向“课程思政”理念转变,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方法选取教学班级2018级临床专业25、26班共50人,采用线上(学习通、QQ教学群)线下(传统PPT教学)混合的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堂上由教师设计思政案例,课堂下将接力棒交到学生手上,让学生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人;在学习通上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培养生理学中的人生观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腰丛-坐骨神经阻滞(LPSNB)麻醉复合全麻(GA)对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变化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86例IFF患者(2018年9月~202
小胶质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迁徙并定居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的区域执行相应的功能以维护中枢的稳态,具有显著的可塑性和多态性。小胶质细胞不仅是免疫细胞,广泛参与凋亡吞噬、神经发生、突触修剪、递质传输,介入学习记忆、情绪与行为等高级脑功能。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和情感精神疾病相关,靶向调控小胶质细胞可为神经精神疾病提供新的高效、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的了解现阶段某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检验检测工作和能力现状,为疾控机构检测能力的维持和提升提供数据参考和政策建议。方法收集该省级疾控机构各年度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相关科所有关2014-2018年检验检测相关人员、设备、能力及工作开展情况数据,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对比分析。结果2014-2018年某省级疾控机构检验人员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相对稳定(P>0.05)。检验人员初级及以下职称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检验人员学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多学科诊疗(MDT)在很多肿瘤性疾病中是关键的诊治环节,其意义在于既消除肿瘤治疗的差异性,制订程式化肿瘤治疗方案,又兼顾肿瘤性疾病诊疗过程的个体性,整合不同领域的专家进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源自胸膜间皮细胞的侵袭性肿瘤.近年来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MPM的发病率较低,但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
目的:观察基于人文关怀优质护理在急性肠胃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1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9例)和对照组(n=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以上基础给予基于人文关怀优质护理。观察各项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心理应激反应。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人文关怀优质护理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症状并减轻心理应激反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身体发育与甲状腺容积的关系,为甲状腺肿大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丰台区随机抽取407名8~10岁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龄儿童的一般信息,按照统一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的11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A组尾侧背侧入路,B组尾侧腹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7 d癌活力指标血清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1,TK1)、Polo样激酶1(Polo like kinase 1,Plk1)、凋亡抑制因子Livin、术前及术后2个月免疫指标(CD4+、CD8+)、并发症等的区别。结果:与B组对比
目的探讨早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年,统计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90例早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随访3年未出现失访病例,病死率为27.78%(25/90),3年生存率为72.22%(65/90)。不同性别、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肿瘤部位、肿瘤类型、临床T分期、颈部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化疗情况的早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自2019年12月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1月20日将COVID-19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北京市通州区对1月21日-8月17日在通州区报告的21例COVID-19病例(包含20例确诊病例和1例阳性检测者)的280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观察和管理,了解密切接触者的感染和发病情况,评价不同暴露水平下感染和发病风险,为进一步加强COV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