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遭遇到冷场,为了激发大家的主动性,我灵机一动,决定进行一次课堂“表演”。通过“表演”,笔者以为,要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主动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首先,打破思想惰性,唤醒需要。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再次,逐层设题,难易适中。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学习主动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评价逐步养成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一文时,笔者在课前将相关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但是在展示阶段,却遭遇到冷场,各个小组各位同学都不愿主动回答任何问题,老师一再鼓励也不起作用。为了激发大家的主动性,我灵机一动,决定自导自演,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于是,出现了下面一幕:
我在台下扮演学生(举手):老师,“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又回到台上(四下询问,连续几遍):有同学能理解吗?(同学均默不作声,大多数垂头)
我无奈(同学都不能作答,老师点拨):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常与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诗人往日的快乐却不复存在。
我又回到台下(扮演学生,朝讲台,举手):老师,“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又回到台上(四下询问,连续几遍):有同学能理解吗?(同学均默不作声,大多数垂头)
还是老师回答: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我再回到台下(扮演学生,朝讲台,举手):老师,“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
(同学终于按捺不住了,有些同学开始抓耳挠腮,有些咬牙切齿,于是七嘴八舌):老师,不要表演了嘛,我们知道了了,我们要主动回答问题,真的!
于是乎,接二连三的,整个课堂完全热闹起来: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怎么理解? 学生1:因为他成了囚徒
学生2:因为他老了
学生3:因为他很悔恨
…
学生n:“改”的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而没有改变的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表达了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
面对这些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尽管从高一时就进入了新课改,我也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但效果一直不是很好。想不到临时性的灵机一动,反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堂课,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打破思想惰性,唤醒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在较多农村学校的课堂,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体现,学习主动性长期被压制,长此以往,学生就再也没有什么主动性了。从这一课来看,学生在学习上习惯惰性相当强。尽管老师一再提问,甚至老师自导自演,学生都无动于衷,但是,当老师的表演持续到一定时候(学生思想受到震撼:老师能这样?说明我们做得太不够!)学生的思想惰性被打破,心灵深处需求被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就爆发出来了。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它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具体到这一课,就是要通过老师传递给学生关于李煜的诸多资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去探究这首词何以成为他的绝命词。
再次,逐层设题,难易适中。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要关照尖子生,又要兼顾基础差的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落实,又要关注学生的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设置具体的问题时要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上设题。对于低层次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就可以完成。对于中高难度的题,在对低层次问题解决的基础上,通过组间探究、小组展示和教师点拨达到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身入其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更收获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学习主动性就会进一步被激发。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学习主动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评价逐步养成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一文时,笔者在课前将相关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但是在展示阶段,却遭遇到冷场,各个小组各位同学都不愿主动回答任何问题,老师一再鼓励也不起作用。为了激发大家的主动性,我灵机一动,决定自导自演,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于是,出现了下面一幕:
我在台下扮演学生(举手):老师,“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又回到台上(四下询问,连续几遍):有同学能理解吗?(同学均默不作声,大多数垂头)
我无奈(同学都不能作答,老师点拨):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常与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诗人往日的快乐却不复存在。
我又回到台下(扮演学生,朝讲台,举手):老师,“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又回到台上(四下询问,连续几遍):有同学能理解吗?(同学均默不作声,大多数垂头)
还是老师回答: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我再回到台下(扮演学生,朝讲台,举手):老师,“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
(同学终于按捺不住了,有些同学开始抓耳挠腮,有些咬牙切齿,于是七嘴八舌):老师,不要表演了嘛,我们知道了了,我们要主动回答问题,真的!
于是乎,接二连三的,整个课堂完全热闹起来: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怎么理解? 学生1:因为他成了囚徒
学生2:因为他老了
学生3:因为他很悔恨
…
学生n:“改”的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而没有改变的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表达了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
面对这些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尽管从高一时就进入了新课改,我也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但效果一直不是很好。想不到临时性的灵机一动,反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堂课,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打破思想惰性,唤醒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在较多农村学校的课堂,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体现,学习主动性长期被压制,长此以往,学生就再也没有什么主动性了。从这一课来看,学生在学习上习惯惰性相当强。尽管老师一再提问,甚至老师自导自演,学生都无动于衷,但是,当老师的表演持续到一定时候(学生思想受到震撼:老师能这样?说明我们做得太不够!)学生的思想惰性被打破,心灵深处需求被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就爆发出来了。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它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究。具体到这一课,就是要通过老师传递给学生关于李煜的诸多资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去探究这首词何以成为他的绝命词。
再次,逐层设题,难易适中。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要关照尖子生,又要兼顾基础差的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落实,又要关注学生的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设置具体的问题时要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上设题。对于低层次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就可以完成。对于中高难度的题,在对低层次问题解决的基础上,通过组间探究、小组展示和教师点拨达到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身入其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更收获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学习主动性就会进一步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