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认同问题、认同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正确认识影响认同问题的各种因素,不仅是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保持经济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而且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面临各种复杂挑战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对巩固和增强这种认同度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同时,从血缘、宗教、地缘、发展程度、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条件建构。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影响因素
D633;D871.2
关于边疆民族地区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学者们罗列了诸多的因素,比如全球化影响、跨境民族的影响、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地区之间利益配置不均衡等等,这些无疑是引起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边疆地区的民族及宗教因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内地存在较大差距、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并会受到境外因素影响,诸多特殊因素的叠加往往会形成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边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状况自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下面将着重就血缘、宗教、地缘、发展程度、文化差异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血缘因素
血缘是能够滋生和形成民族共同体本身的天然的纽带,一般而言,同一民族的人容易形成自我认同,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其拥有相近的血缘关系,具有共同的外貌特征。以一个以上的血缘集团或一个家族和氏族、部落联盟或等部落为核心,通过婚姻嫁娶等方式,还可吸纳更多来源不同的族群,扩大民族共同体的族群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不同原因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群,最终都会彼此形成共同的文化和民族特征,形成血脉相连的族群,产生认同。而在一定时间内,边疆民族与内地人民的在婚姻、血缘等方面的交流不充分性,自然难以形成高度融合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体”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看,往往是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然后才逐步向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过渡。 反而言之,以血缘为纽带的某一具体民族的内部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不协调,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和持续,并可能因民族主义等激化出严重的认同问题。
二、宗教因素
从心理和信仰来看,以宗教为纽带,往往容易增强民族共同体的稳定性。历史上,宗教始终都是构成和形成不同民族生活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内容,许多民族往往都是依托和凭借宗教为主要沟通和联系要素,进而产生宗教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结合。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而且各民族信仰的宗教具有很大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种宗教文化共生共存,普偏存在原始宗教信仰,还有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这些宗教信仰已经深深烙上民族文化的特点,成为各个民族在认同问题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各种基于利益的现实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族际间的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进而会演变为民族问题,如果再加上的宗教因素渗透,甚至直接与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将可能引发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
三、地缘因素
顾名思义,边疆地区就是处于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并与边界相邻,而且也指其与他国相邻,因而深受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影响。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除了本国居民外,还生活着相当数量的外国居民,存在着复杂的境外因素。而且,本国居民中又包含着复杂的民族成分,一些民族还是跨境而居,族际关系复杂。正是这些原因,凸显了边疆社会与内地社会的区别。
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的边疆地区有着独特且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但特殊的地理条件同时也使各个民族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显然受地理阻隔影响,边疆地区形成了各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产生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自然不尽相同。 此外,由于地缘因素,边疆多民族地区往往被看作是“蛮荒之地、不毛之地、瘴疠之地”,历代统一的多民族王朝或政权对边疆各民族的治理一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如羁縻制、土司制等,哪怕改土归流后,也还有“江外宜土不宜流”的特殊政策,这些制度虽然适应了对边疆治理的需要,但也扩大了边疆少数民族关于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四、发展程度
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民族发展历史,使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不平衡。以云南为例,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4%,大江大河对地形的切割非常严重,地理因素导致的交通问题,使居住在平坝的民族发展快于山地的民族,处于交通沿线的民族发展快于交通不便的民族,与汉族接触较多的少数民族其生产水平高于与汉族接触较少的民族。诸如此类的原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描述,落后生产方式,封闭的生活圈,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会影响民族融合的进程,弱化国家认同,甚至因区域发展差距产生的心理落差等原因釀成新的认同问题。
长期以来,边疆不仅是地处国家的边远地区,也是经济福利辐射的边缘区。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部分民族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式&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却十分显著,其经济发展明显处于依附的、不平等的地位。
五、文化差异
边疆民族,尤其是在边境上生活的人们,长期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民众心态和政治文化等都与内地居民存在明显区别。边疆地区诸多的认同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边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创造了各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虽然历代王朝或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开发,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民族及中原文化在边疆多民族地区逐渐推广,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产生认同。但总体来说,碍于前文所述的诸多因素,边疆地区的文化变迁仍表现为以内源性为主、外源性为辅的特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并未完全因此而消减,在幸运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民俗特色的同时,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意识,影响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2).
[2]王跃声等.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
[4]王文光,李汹.云南近现代民族史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07,(5).
作者简介:
冷娟(1982—),女,云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伦理;刘羿良(1982—),男,云南财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价值观研究。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影响因素
D633;D871.2
关于边疆民族地区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学者们罗列了诸多的因素,比如全球化影响、跨境民族的影响、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地区之间利益配置不均衡等等,这些无疑是引起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边疆地区的民族及宗教因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内地存在较大差距、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并会受到境外因素影响,诸多特殊因素的叠加往往会形成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边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状况自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下面将着重就血缘、宗教、地缘、发展程度、文化差异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血缘因素
血缘是能够滋生和形成民族共同体本身的天然的纽带,一般而言,同一民族的人容易形成自我认同,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其拥有相近的血缘关系,具有共同的外貌特征。以一个以上的血缘集团或一个家族和氏族、部落联盟或等部落为核心,通过婚姻嫁娶等方式,还可吸纳更多来源不同的族群,扩大民族共同体的族群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不同原因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群,最终都会彼此形成共同的文化和民族特征,形成血脉相连的族群,产生认同。而在一定时间内,边疆民族与内地人民的在婚姻、血缘等方面的交流不充分性,自然难以形成高度融合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体”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看,往往是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然后才逐步向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过渡。 反而言之,以血缘为纽带的某一具体民族的内部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不协调,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和持续,并可能因民族主义等激化出严重的认同问题。
二、宗教因素
从心理和信仰来看,以宗教为纽带,往往容易增强民族共同体的稳定性。历史上,宗教始终都是构成和形成不同民族生活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内容,许多民族往往都是依托和凭借宗教为主要沟通和联系要素,进而产生宗教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结合。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而且各民族信仰的宗教具有很大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种宗教文化共生共存,普偏存在原始宗教信仰,还有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这些宗教信仰已经深深烙上民族文化的特点,成为各个民族在认同问题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各种基于利益的现实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族际间的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进而会演变为民族问题,如果再加上的宗教因素渗透,甚至直接与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将可能引发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
三、地缘因素
顾名思义,边疆地区就是处于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并与边界相邻,而且也指其与他国相邻,因而深受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影响。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除了本国居民外,还生活着相当数量的外国居民,存在着复杂的境外因素。而且,本国居民中又包含着复杂的民族成分,一些民族还是跨境而居,族际关系复杂。正是这些原因,凸显了边疆社会与内地社会的区别。
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的边疆地区有着独特且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但特殊的地理条件同时也使各个民族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显然受地理阻隔影响,边疆地区形成了各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产生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自然不尽相同。 此外,由于地缘因素,边疆多民族地区往往被看作是“蛮荒之地、不毛之地、瘴疠之地”,历代统一的多民族王朝或政权对边疆各民族的治理一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如羁縻制、土司制等,哪怕改土归流后,也还有“江外宜土不宜流”的特殊政策,这些制度虽然适应了对边疆治理的需要,但也扩大了边疆少数民族关于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四、发展程度
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民族发展历史,使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不平衡。以云南为例,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4%,大江大河对地形的切割非常严重,地理因素导致的交通问题,使居住在平坝的民族发展快于山地的民族,处于交通沿线的民族发展快于交通不便的民族,与汉族接触较多的少数民族其生产水平高于与汉族接触较少的民族。诸如此类的原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描述,落后生产方式,封闭的生活圈,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会影响民族融合的进程,弱化国家认同,甚至因区域发展差距产生的心理落差等原因釀成新的认同问题。
长期以来,边疆不仅是地处国家的边远地区,也是经济福利辐射的边缘区。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部分民族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式&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却十分显著,其经济发展明显处于依附的、不平等的地位。
五、文化差异
边疆民族,尤其是在边境上生活的人们,长期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民众心态和政治文化等都与内地居民存在明显区别。边疆地区诸多的认同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边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创造了各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虽然历代王朝或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开发,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民族及中原文化在边疆多民族地区逐渐推广,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产生认同。但总体来说,碍于前文所述的诸多因素,边疆地区的文化变迁仍表现为以内源性为主、外源性为辅的特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并未完全因此而消减,在幸运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民俗特色的同时,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意识,影响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2).
[2]王跃声等.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
[4]王文光,李汹.云南近现代民族史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07,(5).
作者简介:
冷娟(1982—),女,云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伦理;刘羿良(1982—),男,云南财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