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标记迷走神经元转基因小鼠的袖状胃切除术动物模型建立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基于迷走神经元荧光标记的高脂饮食诱导肥胖(DIO)小鼠和袖状胃切除(SG)小鼠模型。

方法

选取购自美国Jackson实验室10周龄健康的无特定病原体级Phox2b-Cre-tdTomato转基因小鼠。获得标记基因的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高脂饮食和正常饲料喂养,获得DIO小鼠。25只DIO小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接受袖状胃切除术(SG,10只),袖状胃切除-迷走神经离断术(SG+TV,10只)和假手术配对喂养(SH,5只)。观察围手术期(术后2、8、12周)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空腹糖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肠脑轴各器官迷走神经分布情况。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结果

各组Phox2b-Cre-tdTomato杂合子小鼠的胃、小肠、结状神经节与后脑区均可见红色荧光染色阳性表达。与SG小鼠相比,SG+TV组小鼠术后的胃、肠、结状神经节和后脑区荧光表达均减弱。术后12周,与SH组小鼠相比,SG和SG+TV小鼠术后的体重和血糖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随时间延长下降幅度逐步增加,SG和SG+TV小鼠与SH小鼠相比体重和空腹血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组小鼠体重分别为(56.7±4.4)、(24.5±7.7)、(36.0±3.3) g,空腹血糖分别为(9.1±0.1)、(4.1±0.4)、(5.8±0.4) mmol/L(t=4.652、4.025、16.050、10.240,P<0.01)。与SG组小鼠相比,SG+TV组小鼠在术后早期(8W内)体重和血糖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但8W后SG-TV组小鼠的体重和血糖的下降幅度有所缩小,体重下降(1.0±0.7) g,血糖下降(0.3±0.4) mmol/L,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180、4.789,P>0.05)。SH组小鼠在术后12周体重和血糖水平基本恢复术前水平。在总体重丢失方面,SH小鼠在术后12周总体重丢失现象开始消失,而SG与SG+TV组在术后12周的总体重丢失分别为(24.3±6.8) g和(25.2±4.2) g;与SH小鼠[(3.8±0.8) 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1、7.131,P<0.01);术后12周,SG与SG+TV组的总体重丢失比例分别为(49.1±1.0)%和(49.2±1.1)%,与SH组小鼠[(6.2±0.9)%]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0.000、44.290,P<0.01)。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荧光标记迷走神经元的DIO小鼠和SG小鼠模型,初步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显示迷走神经纤维在肠脑轴内的分布,为进一步VANs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和功能奠定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阻断胎羊肺动脉对胎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探讨低温对大脑的保护作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18只孕羊(孕120~140 d),南方山羊种,由广州市白云区隆归兴科动物养殖场提供,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常温组(n=6)、低温组(n=6)和对照组(n=6)。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胎羊的上腔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
目的通过GATA2、GATA6探究环状RNA调控胃癌自噬和凋亡的机制。方法以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建立干扰RNA转染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改变、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MDC染色对细胞自噬进行测定。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
小型泛素样修饰(SUMO)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SUMO化及去SUMO化修饰是可逆的并且处于动态平衡的稳态。异常的SUMO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影响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基因组稳定及DNA损伤修复、基因转录调控、维持肿瘤干细胞的特性、细胞周期调控、侵袭转移等。本文就异常SUMO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生物钟基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利拉鲁肽的影响。方法构建SD大鼠(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为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利拉鲁肽干预组;于给药后的第2周和第4周进行取样,每次取样按各时点(0、12、24 h)分成3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变化;检测肝脏组织甘油三酯含量;检测各组时钟昼夜调节因子(Clock)、隐花色素抑制因子(Cry1)、F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甲状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有待明确。其表观遗传变化是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机制方面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揭示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了解其预后及遗传性控制等。本文对甲状腺癌中发现的主要表观遗传学变化的研究进展、甲状腺癌表观遗传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急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和肝移植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我国NASH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目前,NASH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至今尚无经药监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药物。近年,NASH的研究备受关注,取得诸多原创性成果。本文就NASH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拟为其药物研发及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样蛋白5反义1(PGM5-AS1)靶向微小RNA(miR)-48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3例乳腺癌患者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开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确诊患者。收集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距离癌灶> 5 cm处正常组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
目的探讨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黏蛋白1(Tim-1)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im-1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西安百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L805a、GL805c)及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中的表达;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下调Tim-1表达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采用t检验比较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646/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轴对肝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20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集的108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miR-646表达水平。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miR-646 mimic和对照mimic至肝癌细胞MHCC97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