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大西北系列之一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下旬。正值寒冬腊月,我拜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所之赐,踏上了前往大西北的征程。短短的26天,足迹遍布兰州、张掖、敦煌、西宁、湟源、西安、峨眉、乐山,后转战河北沧州,最后返回昆明。此行千里,目的是问茶,一并欣赏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塞卜江南”、“武术之乡”的历史占迹风光,收获颇丰。所到之处,也尽量深入民间,亲身体会当地的饮茶风俗,最终成就了这组《问茶大西北》的稿件,从本期起,将一一呈现出来,与读者们分享。
  
  甘肃人最爱讲的笑话是:“我们这没什么好吃的,只有一碗兰州拉面;我们这没什么交通要道,只有一条丝绸之路;我们这没什么水源,只有一条黄河;我们这没什么人文,只有一个敦煌莫高窟;我们这没什么重点项目,只有一个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语气中,散发着一种固步自封的傲气,耐人寻味。
  晚上10点从昆明起飞,我和同伴们抵达兰州的时候,已是深夜12点多。当地的向导把我们带到兰州著名的美食夜市“正宁路”,热情地请我们尝尝当地的特色小吃。时值严冬,此刻又是凌晨时分,但正宁路上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这里著名的小吃有兰州拉面、羊筏子面炒、醪糟蛋奶、羊头、羊杂……当然最著名的就是烤羊肉串!在正宁路饱餐一顿以后,我开始为吃下了大量东西而发愁,向导安慰我说:“没关系。明天多喝几杯兰州的‘三泡台’就能消食去腻”。我禁不住开始期待……
  
  兰州:泡茶馆,喝“三泡台”
  
  大西北的荒凉风貌,加之冬天的干冷天气,让我这个常年生活在春城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人,感到无比震撼和新奇。在甘肃,我看到最多的颜色是黄色——黄色的山、黄色的水、黄色的面、黄色的风沙。夹杂着灰色、褐色,构成了这里的色彩基调。看不见蓝天白云阳光,更看不见绿色。
  也许正因为绿色植物在兰州这个缺水的地界弥足珍贵,所以兰州的茶馆,都钟爱大面积使用仿真植物来做内部装饰。高档一些的茶楼,除了营造出热带雨林般的绿色幻境,还配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烟雨蒙蒙的内部装潢,让人有如亲临江南水乡一般。不论哪一个茶馆,只要步入其中,客人就从一个暗色调的世界,一下子进入了鲜亮、生机的境况,茶馆的这种风格。放之全省皆然。不难看出。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多么渴望生机和青翠。
  上茶馆,在兰州的待客礼节中是最高的,超过了去桑拿、夜场、KTV,由此可以预见,茶馆在西北人的印象当中,应该是和茶、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也是最为尊贵和高雅的待客礼节。
  然而,既然来兰州,就要品尝下富有当地民俗气息的“三泡台”药茶饮。头一次听说“三泡台”,我就暗自猜测,莫不是因为茶具是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抬上来一看,果不其然!
  在兰州,“三泡台”属于比较高档的茶。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所选的绿茶也一定是上好的绿茶,通常用云南的春尖茶和沱茶最上档次。讲究用刚刚煮沸的“牡丹花水”冲泡。所谓“牡丹花水”就是水要煮沸得如同盛开的牡丹花一样,除了上好的茶叶外,还要配上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荔枝干、优质冰糖、杏干、枸杞、玫瑰、无花果等。喝起来苦中有甜,甜中带酸。所选配料,都是西北特有植物的精华,配合在一起,达到“品茗无闲事,养生不觉中”的效果,这才是“三泡台”真正蕴含的传统养生文化。尤其是在冬季,滚烫的“三泡台”令人很惬意。
  品“三泡台”的动作也非常讲究,要先用左手端起碗底。用右手环成兰花状夹起碗盖,斜着盖子轻轻由前往后、由浅及深地慢慢刮,让茶叶徐徐沉入茶碗底。倒掉泡茶的第一水,除去茶叶的杂质。第二水用茶盖不停地拨动茶料,使茶料翻滚,清香四溢。喝的过程中,不断添加开水,浓郁的茶香、冰糖的丝甜、桂圆的香气让人享用不尽。直到糖尽茶淡为止。
  “三泡台”因为有了“刮碗”的动作,又被叫做“刮碗子”。生活在兰州的回族同胞,每天三餐,必然佐以刮碗子,这也是当地人健康长寿的原因。据说“三泡台”茶“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其中佳品。
  
  张掖:塞上江南,茶酒并行
  
  张掖这地方真好,西北风土人情在此一览无余!在张掖生活的8天里,同伴的姨妈们轮番请客吃饭,每餐吃饭前,服务员都会负责地询问客人,要喝龙井、铁观音还是菊花茶。茶也卖得便宜,通常花3元钱就能买到一杯,这也许是饮茶能在这里普及的原因之一吧。张掖的小吃很有名也很美味,大多是面食,有搓鱼子、拉条子、臊子面、酿皮子、炒炮、揪面片、炒拨拉、卷子鸡等等,在张掖的几天里,我把这些东西都吃了个遍。
  除了品美食,短短的一个多星期里,我们的足迹还遍布了张掖市的各大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有湿地、平山湖戈壁、大佛寺、拍《三枪拍案惊奇》的丹霞地貌、灵隐寺等等……
  在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张掖酒风盛行,我几乎天天不醉无法归!与此同时,人们也普遍嗜好饮茶,几乎成为“无人不饮,无时不饮”的习俗。在我看来,这里生活的人们似乎认为“有酒就是幸福,有茶就是更大的幸福”。张掖的荆芥茶十分有名,用火把荆芥炒成黄色,适量加入茶汁中久熬。这种茶人们俗称为“荆芥茶”。也有治伤风头痛之功效。还有另一种做法,是将薄荷叶、荆芥去杂,清水洗净,用刀切碎,沥干水,把薄荷、荆芥碎末放入水杯中,用1000毫升开水冲泡,加盖盖严,自然冷却后,即可饮用,这样一杯薄荷荆芥茶。也是治疗感冒的最佳饮品。还可以将鲜奶加入茶汁中,做成“奶茶”,或者在茶汁中加入适量红糖,做成糖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到张掖人家里作客,主人首先要斟茶给客人,以示欢迎和尊敬。我在当地人家里住了8天,每天清晨,这家的主人都会早起。为我准备加了玫瑰花和冰糖的玫瑰糖茶,让我十分感动。我还发现。张掖当地不少老人可以从早到晚饮茶,一般每人一天要饮茶3次——搭配并伴随着三餐进行——这似乎也是西北独特的饮茶风俗。
  
  敦煌:丝绸之路上的泪珠
  
  到了敦煌,才能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和同伴抵达敦煌后,我们包了一辆Taxi,开始了一整天的敦煌之旅。早上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被佛教文化感动得五体投地;下午到了鸣沙山月牙泉,我们骑骆驼走过鸣沙山,在这里看沙漠落日,留下的足迹很快被风沙遮盖;也许正因为有了月牙泉,敦煌才被冠以“丝绸之路上的泪珠”的美名。在月牙泉边,我们品了一碗酸酸甜甜、沁人心脾的“杏皮茶”;敦煌这地方不错,石窟很是令我震撼,在鸣沙山骑骆驼比在别处骑骆驼有意思,因为敦煌冬天的沙漠上,铺着厚厚的雪!唯一不太完美的是,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月牙泉冻成了冰。敦煌市区很小,但东西都很好吃,发现非常值得品尝的“杏皮茶”,以及无比美味的敦煌老酸奶,大喜!
  “杏皮茶”号称是敦煌“全国唯一”的特色饮料,制作方法也不困难,将茶叶、晒干的杏仁脯、大红枣和其它配料一同放入大锅中熬煮2个多小时,直到内容物充分煮烂,茶汤浓郁金黄后,倒出来过滤,就可以喝了。夏天,只要把这道茶晾凉冷却,就成了消暑的最佳饮品。
  杏皮茶是敦煌特色,很好喝。可是不要在景区喝,街市上只要1元一杯。景区的价格会翻10倍甚至20倍,而且不见得正宗。当地也有包装好的杏皮茶,但和现煮现喝的杏皮茶口感和滋味完全不同!因为杏皮茶隔夜就坏,必须当天吃当天煮,因此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杏皮茶有润肺定喘、生津止渴、清热祛毒的效果,对癌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为了避免引起胃酸过多,一次不能多喝。
  在甘肃的10多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下一站一一青海,我梦中的塔尔寺、丹噶尔城,我将要去探寻当地的饮茶风俗,去看看当年茶马互市的旧址,去领略茶马古道的风霜……期待、期待着……
其他文献
夜深人静。万物低喃,我却心绪烦躁,辗转难眠,品茶能安抚动荡不安的心情,回归纯粹的安宁。翻找遍家中角落,寻到一泡水帘洞的老丛水仙,朋友馈赠,独有一泡,一直遇不到合适的品饮情境,便不舍随意泡去,难得深夜独饮倒是能品出个中真味。  剪开泡袋一角,把蜷成条索状的干茶倒入白瓷盖碗杯,细观干茶,根根壮实匀整,焙火到位,荔枝面略显,闻干茶香,霸道的炭火香清幽的老丛香冲上鼻腔。感觉打了个颤栗,浑身的细胞一瞬间清醒
期刊
当代韩国陶瓷文化就好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遗世独立的孤岛一样。迄今为止。陶瓷器的形态、材质以及制作方式等,都和数百年前相差无几。不仅如此,大部分的陶瓷器爱好者也同样喜爱并尊重着这种传统的色彩。当然。韩国陶瓷文化也不是没有现代的特点,但是这种现代韩国陶艺却大部分是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并无法摆脱西式的窠臼,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丧失了民族特性。没有任何意义地偏离了中心。  纵然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道出曂儋窑的精神实
期刊
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尽管人们无时无刻都在用科技改造着自然。但是在内心的深处总是常常流露出回归自然的愿望。柴、火与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事物,甚至先于人类而存在,蕴藏着大自然最原始的精魂。柴烧陶则是柴、火、土精魂的整合与再现,通过富于变化的色泽与机理来铭记炽焰在陶土身上舔舐的痕迹。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原初记忆。  柴烧是一种突破传统陶瓷审美观念的窑烧技法,是在具备完整结构的窑炉中,以薪柴为燃料,坯
期刊
抵达西安的时间是早晨9点多,火车站外围人山人海,一出火车站大门,就看到高高的城墙。这次我们在西安只待2天时间,我和同伴在东六路和尚爱路交叉口的酒店安顿好,就开始了一天的旅途。早上喝茶还不太适宜,所以我们决定先到“老  孙家”吃著名的羊肉泡馍,结果,那味道确实不是我们南方人容易接受的。饭后,从“老孙家”步行一公里,就到了碑林。我们在里面认真地寻找《尔雅》和《论语》的碑刻,还见到了王羲之、柳公权、颜真
期刊
在江南,不管天晴还是阴雨,如同吴音软语一样,总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温软绵和,甜糯而细腻。  某个山村,秋日妍丽,涓涓溪流慢悠悠地从那块颤巍巍的木板桥下流过。溪的一头,一个清癯的书生,青衫一袭,踏上板桥。站在桥上,放眼四望,一山叠着一山。空寂无人,除了踏板时的吱呀声外,只有桥下淙淙的溪声。  座座山岭在不断地向后退去,也在不断地向前迎来。不知不觉,日头已高,透过山峦,他望见了披覆着枯黄茅草的檐角,听见了
期刊
茶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它是一种特别作物,也是一种药用植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树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而被称为嘉木的植物,唯有茶树。在现实生活中,茶叶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饮品。饮茶有益健康,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认识。《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饮茶看成不只为满足生理需要的单纯饮品,更提升到了精神追求层面,诚如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所说:
期刊
据国家工商总局近期公告,福安“坦洋工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这一享誉百年的历史名茶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尤其是在当前福建红茶市场呈现出欲与铁观音、武夷岩茶平分秋色的境况下,中国驰名商标的“入囊”无疑让坦洋工夫如虎添翼。正当我们投之以关注的目光时,恰巧遇上了来榕出差的福安市林光华副市长。本刊记者就坦洋工夫品牌的恢复与发展和他展开了对话。他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娓娓道来,让我们对坦洋工夫熠熠生辉的过
期刊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一,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春落梅枝头,那白雪里的一点红,正是春的气息。我最喜欢那独树一帜的梅花,喜欢她傲迎冰雪的姿态,凌寒怒放的气节。可惜我并没有多少机会近距离地赏梅,甚为遗憾。  幸运的是,在这寒冷的冬日。我赶了一场“心灵茶会”的主题活动。这次的主题就是“梅花三弄”,各路艺术
期刊
台湾与福建具有相似的农业发展轨迹。两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相似,都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台湾茶叶栽培和制茶技术由福建省传入。且最先兴盛于台湾的北部。明清时期就有“南糖北茶”之说。台湾的茶人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岁月,付出了无数的血汗与精力,使茶产业成为台湾最早的工业之一,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台湾开设一家制茶工厂是何等的大事。一座大型的制茶工厂一天的利润可以买下10公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提起红茶,人们则会更多地想到正山小种、祁红、滇红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红茶。然而,一提起台湾茶,也许更多人想到的会是高山茶、包种茶、冻顶乌龙等乌龙茶;台湾红茶对于人们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茶”。熟悉的是,它系产自美丽的宝岛——台湾;陌生的是,它在茶市上几乎难觅芳踪。    然而,茶缘与情缘一样,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以至于在来临的时候总是悄无声息。就在一个爬满阳光的午后,在榕城某个街角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