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楼的神秘主人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件元青花在手,已足以在藏瓷界傲视同群,顾盼自雄。而当坐拥27件元青花精品时,这样的收藏无疑成为所有藏瓷人及瓷器专家心目中的圣殿。香港葛氏天民楼,就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圣殿。这个圣殿的主人,是一对父子,数十年来神秘低调,这对父子先后担任香港最著名收藏社团“敏求精俞”的主席,更成为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天民”堂号有玄机看葛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天民楼”斋号颇有来历。史籍记载“葛天氏,其治世也”,此后历代认为“葛天氏”时期是远古时期的理想淳朴之世, “葛天氏之民”,简称“葛天民”,便是指生活在理想淳朴之世的人民。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葛先生取“葛天氏之民欤”为“天民楼”,即巧妙地以“天民楼藏瓷”暗寓“葛氏藏瓷“之意,而葛氏崇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家族精神亦寓意其中。从天民楼的取名艺术,人们已不难理解葛士翘及其后人的平淡低调。
  
  父子两代楼主神秘低调先后担任“敏求精舍”主席
  
  作为全球私藏元青花最多的地点,香港葛氏天民楼已历经两代,总计四五十年的收藏历程,但天民楼父子两代楼主的人生经历,多不被世人所知,从而引来无数业内人士的好奇。就连这两代楼主的大概模样,也几乎不可能在公开出版物及网络上搜索得到。
  人如其名,“天民楼”创始人葛士翘先生是香港文化界、商界与收藏界的翘楚人物,曾经担任过香港最著名的收藏社团——“敏求精舍”的主席。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上海滩经历了商界起跌的葛士翘赴香港发展,几年后,葛士翘商界东山再起,积累了殷实的财富。葛士翘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早年已喜欢文物书画,在港经商成功后,开始进行个人收藏,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系统收藏元青花及明清官窑瓷器精品。自1992年,葛士翘因病去世,葛氏家族成立“天民楼”基金会,其长子葛师科先生出任主席,接掌天民楼。葛士翘藏瓷基业之幸,有赖其毫不逊色的传人葛师科!
  葛师科并非含着金匙出世、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1960年代,葛师科在南京的一个工厂工作,并主编厂里的黑板报。睡的是厂区宿舍的双层床。历经“文革”磨难之后,葛师科在80年代从大陆赴港,开始帮助父亲经营“天民楼”。自幼喜爱国学的葛师科,凭借极佳的天赋和父亲的指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家藏,刻苦专研,渐渐练就古瓷鉴定的金睛火眼,乃至葛士翘在拍卖行竞买瓷器,许多都是葛师科从中帮忙掌眼。某次,葛师科从拍卖行拍回一件南宋官窑瓷瓶,友人多质疑此物为仿品,葛师科答:今之仿品可仿瓷之优点,不可仿瓷之缺陷,此物缺陷之自然,无法复制,故此物为真。此论一出,众皆翕服。
  葛师科低调如其父,既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声名显赫的大收藏家,继其父之后,他也曾担任过“敏求精舍”的主席,父子先后担任香港最著名的收藏社团的主席,更成为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收藏理念:选择绝对完整的精品
  据目前公开发表的材料,存世数量极少的元青花,大都为博物馆所有。香港天民楼所藏的27件元青花完整器,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海内外私人藏家中独占鳌头,这令许多大博物馆黯然失色。“天民楼”除了元青花,其系统收藏的几百件明清官窑精品瓷器,也足以与国家博物馆的收藏相媲美,成为海内外私人藏瓷第一。说到葛氏的收藏理念,《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名家采访录》中葛师科的一席话发人深省: “最近这几年,我感觉真正的收藏家不多,大部分都是炒家。很多东西,刚被买走没几年又出来了,一会儿香港,一会儿北京,就这样炒来炒去,哄抬价格。拍卖行的佣金也越来越高,以前只10%,现已加到25%,据说还要加到29.9%,来的客人都一掷千金。真正有心收藏的人,反倒无力承担。国内,虽然有些相对低价位的小拍,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没有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收藏已经变了味道。希望上海的这个大会,能正收藏之风,传达出正确的收藏理念。”葛氏父子的藏瓷有十分明确的定位,那就是;高标准、高起点,对藏品要求精中选精,残缺瓷和修复瓷都不能入藏。这不但成就了27件元青花竟全是完整器的藏瓷神话,也成就了明清官窑经典瓷器系统收藏的富可敌国!对藏品来源的可靠十分看重的葛氏父子,其藏品主要来源于苏富比与佳士得这两家国际拍卖巨头在世界各地所设的拍卖会。
其他文献
香港苏富比将于2008年4月8日至1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会堂,举办2008年春季拍卖会。除了常设的中国艺术品、珠宝及腕表外,今季苏富比将首次于香港拍卖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此次拍卖将呈现1400件珍品,总估价超过13亿港元。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Kevin ching)表示:今季香港苏富比配合“寰宇寻珍,集中销售”的全球企业策略,首度在港拍卖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品,让这以往多年来在新加
期刊
泰安孙家勤(1930-),大风堂居巴西时所收之门人也。善画。巴西圣保罗大学授其文学、艺术双博士。曾仿乾隆用印,刻“乾隆未览之宝”、“古稀赤子”、“宝笈四编”。作画时喜钤其上,风趣可见一斑。  “文革”中,某军代表任人民日报代理社长。该军代表文化不高,好读白字,某次作传达,把“墨西哥”念为“黑西哥”。座中有人即席成打油诗以赠之:“墨西哥与黑西哥,两个哥哥差不多。下面只欠一个土,只欠一土又如何?”  
期刊
艺术品市场又掀起抢购潮。这种热潮有其历史渊源,吉拉珍·凯恩在她《艺术和金钱》(Geraldine Keen:“Moneyand Art—A Study Based on the Times-Sotheby Index”)一书里,提供了良好的思考线索。根据她的考证,自从罗马时代开始,艺术品就随财富的兴替而转移。罗马帝国国力强盛时,她从被征服国中抢回了大批的艺术品,用以装饰罗马的皇宫神殿:当时发了战争
期刊
即将举行的北京诚轩拍卖,除了常规的书画及瓷器等项目,此次拍卖别出心裁呈现“新文学插图原稿”专题。这不但令书画藏家关注,更引起了新文学版本藏家乃至连环画藏家们的关注。  1950-60年代,在当时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加入到插画的创作行列中,如中国画画家程十发和范曾、装饰艺术家张光宇、工笔画家华三川、书画家杨之光,以及漫画家丁聪和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等,这在当时形成了插画创作百花齐放、繁荣
期刊
为纪念 “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也为了更好抗击金融风暴,今春,很多拍卖行都在春拍打出了“张大千牌”: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敬华、北京诚轩、上海工美、浙江南北、北京万隆、北京匡时等皆有定数量张大千作品上拍。香港佳士得在5月25日则隆重其事推出20件张大干作品。当中包括估价达300万的《红满山》,创作于1979年,据云此画为藏家直接得自张大千本人,两人是多年深交。画之题诗构思始于上世纪50年代,
期刊
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是最早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画科。据《孔子家语》记载,早在周代,已经有了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或神话中的人物与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更是大量涌现。目前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是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  倘若要分析一件特定的绘画作品,可以从很多种角度来进行:它的技法、工具、主题、意蕴、作者的背景、创作的历程、流传的经过、真伪的判定,等等,那
期刊
和钱伯斯先生交往的那段日子我常常想起毛姆《剃刀边缘》里的Elliott Templeton。钱伯斯先生是住过美国的英国人;坦普尔顿先生是迷恋欧洲的美国人。钱伯斯先生满身透着美国人的轻捷,坦普尔顿先生从头到脚包的是英国绅士的深沉。相貌也许不一样,审美品味大致非常相似。家道都很殷实,也都讲究衣着,讲究饮食。都喜欢应酬也都喜欢孤独,一辈子在酒馆快关门的灯火阑珊处冷眼观赏歪了仪表的酒客。助人的热心他们天生
期刊
陆俨少是一位非常喜欢读书的文人画家,尤其喜欢阅读古人诗词。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陆俨少最喜欢唐代诗人杜甫,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杜诗,或亦禀性相近,笔墨多有郁勃之气。”当年陆俨少避难四川,“入蜀前行李中只带一本钱注杜诗,闲时吟咏,眺望巴山蜀水,眼前景物,一经杜公点出,更觉亲切。”(《陆俨少自叙》)杜诗给予陆俨少这么多“点拨”,杜甫自然不会知道,然而在陆俨少的心中却实实在在是一份情感,它如同一根文化长索,
期刊
在专业的道路上,走了2008天、66个月、5年半之后,《收藏/拍卖》全面改版,实现从一本收藏家杂志到一本收藏生活家杂志的优雅转身。  一路上并不是没有风景。从2004年正式创刊到现在,我们一直服务于中国最高端的读者人群。以“收藏之雅”为宗旨,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分享了无数的人文趣味与闲情逸致,在同类杂志中,可以说我们是最好当中的一本。但当我们慢下脚步,发现读者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原有读者希望我们的视野
期刊
西班牙裔墨西哥企业家安东尼奥·偑雷斯·西蒙(Juan AntonioPerez simon)先生是美洲最重要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由西蒙先生创立的西蒙基金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墨西哥一家非营利性的慈善机构。是欧洲本土之外最大的艺术品私人收藏机构之一。西蒙基金会的艺术收藏种类丰富。上至欧洲中世纪的圣像画,近到20世纪现代艺术诸流派.其中尤以欧洲19-20世纪的绘画和雕塑收藏最为丰富和精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