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欢聚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新疆这样并行过如此多的宗教,那些不同的对世界的解释和对神的信仰在这个地方曾经和睦相处。佛教、景教、祆教、伊斯兰教。而由各种宗教所带来的哲学、文学、历史深深地浸润着这块人类的精神土地丝绸之路是一条充满凶险的路。有大自然的危险,有强盗的抢劫,有迷路,有断水断粮的困境,有疾病和心灵的脆弱。这时候,宗教是人们心里所能呼唤的唯一救援。而在这人类的呼救中,一种超自然的信仰力量隐隐浮现于其间,依然能够在今天这个已然缺失了宗教信仰的年代冲撞我们的心灵。
  因为有了信仰的支撑,人们才可以经年累月地行走在这条充满艰难困苦的路上;因为众多民族的杂处,这条路上也就不仅仅行走着佛和菩萨,众神汇集的神奇景观便出现了。
  人类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制造出了很多神,但有的神只是一个民族,一小部分人供奉的,有的神则是世界性的、在某个时期得到人类普遍信仰和认同的。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都是世界性的宗教,没有一个又一个民族、一段又一段路程的传递、护送,这些宗教就不可能走向世界。
  
  ■ 佛教
  
  1924年,洛阳出土了几块弧形条石,因为上面有一些奇异的文字,石头被送到北京,收藏于北京大学。随后北大刊布了一块石头的文字拓片,题图说明为“河南所出镌刻于雕像底座的不明文字铭文”。在当时,没有人认得这些文字是什么。
  第二年,在北京的法国神甫步履仁撰文说他认识这些文字,他指出这些文字是希伯来文,铭文的时代为东汉。直到196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语言学家亨宁见到了这些题记材料,他指出这一在学界通行了近四十年的错误。他说,这些石头上的文字根本就不是希伯来文字,而是佉卢文。随后他将这一消息转告伦敦大学的佉卢文研究专家布腊夫教授,布氏证实了这的确是佉卢文。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消息,它首次以实物的方式,证明了中亚的一种死文字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了中国的腹地。
  考古学者们根据石条的弧度和铭文推测,它们曾经是一个圆形井栏的一部分,这个井属于一个佛教寺院,年代大约在汉灵、献帝之际,佉卢文让人联想到了曾经使用这种文字的人——中亚贵霜帝国的月氏人。
  东汉时期月氏人已经到达洛阳,并且人数不在少数。有史料载,东汉时有大月氏人支谦等在洛阳生活,支氏的祖父法度在汉灵帝时率数百大月氏人来到洛阳,东汉末年战乱,洛阳遭董卓火烧,支氏便“与乡人数十共奔于吴”。
  贵霜人随丝绸之路来到东方的洛阳,并将他们所信奉的佛教和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一并带到了东方。此佉卢文井栏题记表明,贵霜人还在洛阳建立了自己的佛教寺院。
  “唯年……此寺院……第十五日……献给四方僧团……顺祝一切皆受敬重。”这是布腊夫用拉丁文转写出的石条上文字的内容。正像这条残缺的井栏题记所祝福的一样,来自于中亚贵霜帝国的四方僧团将信仰、佛像、佛经带到了东方,使佛教在洛阳逐渐转盛,据汉代之后的文献记载,中国第一座寺院建立于洛阳:“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洛阳伽蓝记》)
  宗教只有在人类的困境中才能显示出自己存在的要义,而信仰需要信仰者用全部身心的供奉。宗教能否广播于天下,不仅仅取决于献身于佛门的僧侣,更在于普普通通的信奉者。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斯基泰人、粟特人、安息人一段行程、一段行程地携带、传递,并在这传递中搭建起一条信仰之路,才使佛一路东行。
  
  ■ 景教
  
  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陕西西安郊外发现了一块黑黢黢的石碑。碑上用汉文楷书1800多个字和部分叙利亚文记叙了一种叫做景教的宗教,蒙唐太宗等六位中国皇帝的关照而在唐朝传教150年的历史。碑头题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于公元781年。景教,是一种什么宗教?当这块碑的拓片传到天主教神甫利玛窦在华传教所收录的第一个信徒李之藻手里时,他发现,景教就是利玛窦所传的圣教。
  此碑的发现传到西方,引起西方各界一片哗然,因为人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基督教曾经在元帝国出征西方之前传到过中国。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撰文斥责教会为了增加基督教的光环,而采取如此伪造欺诈的手段。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即“聂斯脱利”派,公元5世纪产生于东罗马帝国,不久就被斥为异端。信徒们被驱逐出境,流亡波斯,从此此派在西方消失。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它竟然一路东传,在开放的大唐被接受。唐太宗以“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的一道诏令,让来自罗马(大秦)的景教在中国首都长安造景教寺一所,蓄僧21人。
  景教进入中国并获得了中国民间一次普遍的皈依,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每一个道都有景教寺和景教教徒的聚居区。“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景教的僧侣甚至成为大唐皇宫的座上宾。唐代宗时每当皇帝过生日的时候,长安
  的景教教堂里都要“中焚天香”,并宴请所有的景教教徒,而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有佛教徒才能享受如此皇恩。而到了“术高三代,艺博十全”的长老伊斯时,他不但出入皇宫,而且还被派往军队,因为他能够给饥者以饱饭,给寒者以暖衣,给病者以治疗,给死者以安葬。正因为他的功绩和斡旋,那块成为景教不可多得的文献的石碑才得以在长安府立起来。
  景教在中国传教200年后被朝廷禁止。到了公元980年,景教在中国销声匿迹了。敦煌写卷中有一条关于景教文献的题记,说景教曾有530部经文于唐贞观年间被带到中国,在房玄龄、魏征的力主下,景教僧众翻译了30部,但是这些翻译的著作都没有保存下来。他们在中国留下的仅仅是一篇碑文,几卷文书写本和十字架。而更多的遗迹则在留存于新疆的洞窟与沙漠废墟里,德国考古学者勒柯克高1904年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城外一座景教寺院里发现了一批壁画,其中有一幅画上画着一群手持树枝的信徒簇拥着一位重要人物,后来人们才意识到,那是基督,画面描绘的是复活节前一星期天人们欢迎基督进入耶路撒冷城的情景。
  新疆吐鲁番吐裕沟这个曾经被世界几大宗教熏陶的小村庄,围绕着伊斯兰圣墓高高低低排开着黄土的民居,但细细寻找会发现在他们的房屋、门扉、器物上,依然可以看到佛教的万字图案和景教的十字形。消失了的宗教仍然以一种潜行的方式行走在现在的生活里,流淌在后人的血液里,这让人深感震撼。历史是不死的,它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潜伏在文化的深层。
  
  ■ 摩尼教
  
  而另一种世界性宗教——摩尼教对于东方的影响就更不为人们所知,德国学者勒柯克说:“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能像摩尼教一样,在南欧、北非和西亚等地区,在与年轻的基督教会的竞争中表现得如此顽强,并如此富有成效”。
  摩尼是摩尼教的创始人,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公元3世纪的时候,正是世界各大宗教的成熟与传播期,佛教、祆教、基督教等各种信仰并行,这也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不安宁,摩尼的父亲就摇摆在各种宗教之间。据说摩尼将佛教、祆教、基督教融合在了一起,创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新宗教——摩尼教。
  摩尼教以二元论为自己的哲学和思维体系。唐代史料记载摩尼教教徒“男女不嫁娶。互持不语。病不服药。死则祼葬……昼寝夜出,以香为信,隐相交,结为善友。”拒绝物质世界,拒绝以食物来维持生命,世界上很难找到如此过激,如此严酷的精神信仰了。
  摩尼教创立之后便被追杀和迫害,教徒们开始了向北非、欧洲、印度、东亚、中国的流亡。而流亡就是传教,威胁、迫害、驱逐反而使摩尼教更炽烈、更顽强。
  在重回阿姆河传教时,摩尼被波斯的国王钉死在十字架上,并被剥皮、分尸。“同时他(瓦拉姆一世国王)下令逮捕了200名摩尼教徒,他让人把他们埋在地下,而脚被交叉地绑在木头上,然后,他说道,这是一个花园,一个波斯国王瓦拉姆•霍尔木兹之子所种植的花园”。
  摩尼教在罗马帝国和欧洲也同样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摩尼教面临的这种苦难,或者可以理解成世界几大宗教为换取王权支持而互相竞争与倾轧。另一方面,或者因为摩尼教过于追求信仰的纯洁而很难被世俗社会所接受。但摩尼教总是会像瘟疫那样一触即染,迅速蔓延,然后遭查禁潜入地下,暗中流行,遇到机会便再次暴发。
  摩尼教在中亚和欧洲屡遭禁绝时却意外地在中国获得了成功,公元7世纪居于吐鲁番盆地的回鹘高昌王信奉了摩尼教并把它奉为国教,并且直到这里伊斯兰化之前,摩尼教都在这里流行着。
  上个世纪初,西方的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的壁画上,发现了几位白衣白帽肃然而立的人,他们竟然是那些早已潜入历史水底的神秘宗教所留下的历史“照片”。这些昼伏夜出,互不讲话,只以香味为暗号的隐秘人群,居然也能在壁画中留下影子泄露他们的天机。而壁画上最大、最靠前的那一个就是摩尼。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的肖像了,因为在各地对摩尼教的疯狂迫害中,几乎所有的摩尼教的文化遗迹都被毁掉,连残滓都没有留下。
  摩尼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除了唐代的开放大度之外,还因为回鹘人信仰了这种宗教。回鹘人与大唐的关系非同一般,当大唐依持于他的回鹘朋友的时候,摩尼教就在中国有了更宽松的传教环境。
  公元843年,同所有西方来的宗教一样,摩尼教也受到了废止。当时处死了京师长安的70名女摩尼教教徒,拆除了摩尼教寺院,摩尼教的经书和圣像被焚烧。
  考古学家证实,当西方几大宗教顺畅地进入中国的时间,正是和丝绸之路贸易活动频繁和畅通的时间相吻合的,而这些宗教在中国的衰落时间,也正是和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断绝相符的。
  有时候深奥和伟大的事情就是源自于简单。我们现在几乎不可能复原当年几大宗教、几大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球上几个大陆上传递交流的情景了,但零星的拼凑还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神奇,并为这种无畏的交流而心生感动。
其他文献
开元二十九年(739年)冬日的一天,一心想返回长安的岑参,被大雪误了归期,滞留于黄河北岸、黎阳(今河南浚县东)白马津。从这年阳春至寒冬,他一直漫游河朔,此时寄宿于黄河边上的酒家里,好心的店家女儿为他缝补好早已破残了的衣裳。  黎阳狄县令是岑参的故友,他们已三年未见,两人登临县南城楼观景。岑参题写了一首诗,赞美狄县令治理地方政绩斐然。他自己从开元二十六年到长安献书,谋求仕进,迄今一无所获。奔波多年,
期刊
严格来讲,《进城走了十八年》是一部非虚构纪实性随笔集,从作者孩童时代直写到读大学,十八年的时光,如脱手弹丸,如露如电,但并非不曾留下累累痕迹。虽说此书是随笔集,但我更愿意将它当成一部个人史来读。  这是一部洋溢着质朴野趣的个人史,像牧童一样天真,像石碑一样老实,像春天的枝叶一样充满生机。  他写在人民公社依旧能过得有尊严而且自己酿酒的农民外公;写自己被人戏弄将油桐花插在母牛的阴唇中,那繁花装饰的牛
期刊
733年春天,日本难波港,井真成等五百多名遣唐使,即将分乘四艘巨大的木帆船,去往苍茫大海的西岸——大唐中国。  正值唐风席卷的奈良时代天平年间,日本朝野上下对遣唐使格外重视,帆船披着彩绸依次排列在港内,圣武天皇也亲临现场设宴,侍臣们则唱起了御制送行歌:  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日平安归航!  尔后,帆船载着五百多名使团成员,在祥和悠长的祝愿声中缓缓离港。  自圣德太子
期刊
上文,系根据我母亲的口述而完成。母亲是在一个初春的下午对我讲起了这段历史。  大字报,是张贴于墙壁的,大字书写的墙报,是50年代至70年代末流行于中国的舆论发表形式,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之一。  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共贴出了多少张大字报,恐怕是永远无法统计出来了。遥想当年,稍微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写过大字报者,或许不会很多;没看过大字报者,更是寥若晨星。大字报成了这些
期刊
有学者将新闻自由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早期政治社会中,公众产生了对新闻的渴望和表达自由的需求,而政府则以书报审查制和许可证制来遏制报刊,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就是范例。第二阶段,随着“自由战士”队伍的扩大,官方的书报审查制和许可证制被废除,代之以经济和法律限制,如推出针对报纸的“知识税”(taxes on knowledge)和诽谤、煽动、藐视等严刑峻法。开始实行君主
期刊
“黄书”事关社会风化,禁或不禁,都易引发争议。当下社会如此,百年之前尤然。1745年,英国人约翰克利兰因为欠人840英镑,被关进伦敦债务人监狱。为卖文还债,克利兰在狱中撰写了《欢场女子回忆录》一书。小说主人公芬妮希尔是位乡下孤女,因向往都市繁华来到伦敦,却被骗入妓院,几经辗转,最终幡然悔悟,从良嫁人。此书的奇特之处,在于未用一句淫词浪语,却以“被翻红浪”之类引人遐想的语句,描述了自慰、偷窥、男同、
期刊
2010年12月刊和2011年1月刊的《看历史》杂志相继推出溯源历史教科书上地动仪和司南的文章。细细读过,深深感佩科学家们的精神。不论是燕京大学生王振铎、日本学者服部一三,还是中国学者吕彦直、李善邦,皆以一种科学的求真精神,探寻古代科技的运行原理,在古代与现代科技之间矗立一条通道。这种“为真而真”的精神正是科学的真正源头。  然而,出于国家意志和现实需要,这种科学探寻被工具化。于是,把推测当作事实
期刊
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刘邦完全接受了自己提出的苛刻条件,已经降伏,所以没有接受范增的意见,杀掉刘邦,而是接受了项伯的提议,宽恕了刘邦。不过,他对刘邦的戒心,并没有消除。分封天下的时候,在范增的策划之下,项羽最初决定将秦国的巴郡和蜀郡封给刘邦,让刘邦去做蜀王。  巴郡和蜀郡在四川盆地,巴郡在盆地的东部,郡治在江州(今重庆市),蜀郡在西部,郡治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巴蜀地区古来有巴国和蜀国,是拥有独特文明
期刊
俗话道,礼多人不怪。人都爱听好听的,都喜欢人家对自己恭敬,做得再过,也没有怪罪的道理,嘴上一迭连声地说不敢不敢,心里多半都美滋滋的。有的时候,礼多是一种习俗。比如老派的日本人,见人鞠躬如同鸡啄米,大家都礼多,两两相抵,扯平了。这样多礼的人,以前中国也有,有点事就互相拜,一拜就拜上几天几夜,除了辛苦一点,实际上也略等于不拜。  但是如果有人原来没有这样讲礼,猛然之间客气起来,谦恭得不得了,这就有问题
期刊
佛入中国  如今的新疆到处高挑着伊斯兰教的弦月,但这里曾经是众神聚集的欢场。文明虽然被一次次刷新覆盖,但在它深深的底层下面,是斑驳的鲜活记忆。文明就像一棵巨大的会变化叶子形状的树,比如胡杨,那深入土地底下看不见的部分,才是它的本真。    我们把目光一直向西、向西,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喀布尔河和兴都库什山脉,就在这河谷与山地之间,古代称作犍陀罗的地方,中国人和佛陀相遇。  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