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治,激发每个人的敬老爱心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桥社区长者食堂,老人凭敬老卡直接享受用餐折扣优惠。

  “12345市民热线转工单来了!”近日,徐汇区长桥街道办事处的电脑上跳出提示。工作人员打开文件一看,这并不是投诉,而是一位辖区居民要求对街道工作提出表扬:街道的社区长者食堂让她的父母吃得好、吃得放心开心,解决了子女的实际问题。无独有偶,之后另一则从市民热线转来的电话说:街道敬老联盟的一家餐馆一年多以来坚持为他家老人免费供餐并送餐上门,令人动容。
  “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温情、人人有归属”,这是长桥街道组建“清和敬老联盟”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的缩影。

民建民营的“长者食堂”


  上海植物园西南角,百色路上的3号门旁,一栋两层的小楼挂着醒目的招牌“长桥社区长者食堂”;走进店内,“清和敬老联盟”的标识也很显眼。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朝店里走来,胡明秀赶紧快步上前推开门,并笑着提醒:“请慢点走,多小心。”老人在窗口前选好了饭菜,出示了敬老卡,直接享受了专为街道老人提供的折扣。之后,服务员把餐盘端到老人桌上,让他可以轻松地用餐。
  正是饭点,店里不仅有许多老人光顾,也有不少其他年龄层次的顾客。这是一个也向社会顾客开放的“政府倡导、民建民营”的长者食堂。
  胡明秀是这家“丰裕酒楼”的负责人。餐馆由她的丈夫创立,在当地经营了十余年,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他们对周边居民也充满了感情。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餐馆一度停业。几个月后疫情缓解,在恢复营业之前,长桥街道的工作人员找到丰裕,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将餐馆升级改造为能更好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场所。“我们这么多年多靠周边居民的照顾,一直有回馈社会的想法,所以很干脆地答应下来,而且改造的费用也由我们自己承担。”胡明秀告诉《新民周刊》。
  想法要落到实处,面临的困难不少。丰裕原来只经营点心类的食品,而长者食堂需要供应正餐,建筑结构要变动,厨师也要另行招聘;同时,原来的店铺面积也显得不足。在长桥街道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丰裕获得了相邻的另一家门面的使用权,营业面积扩大了一倍,足以满足长者食堂的要求。

  长桥街道目前户籍人口9.6万人,其中户籍老人3.4万人,占比36%。

  硬件做适老化改造之外,更重要的是餐馆的服务要让老人觉得舒心。胡明秀本经营着自己的外贸企业,在决定经营长者食堂之后,她专门赶来负责丰裕的这家门店,从建筑改造到人员培训,她一直冲在一线。
  2020年11月3日,丰裕改造后的长桥社区长者食堂正式开业。前几个月,胡明秀每天在一线端盘子,仔细观察老人们的需求和餐馆的不足,一一记在心里。“‘长者食堂’的招牌一挂,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想着怎样才能做好。”长桥街道在适老改造方面给了她许多指导,不过更多的细节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长桥社区长者食堂采用民建民营的运行模式。
长桥社区长者食堂为周边老人提供安心饮食、暖心服务。

  老人也不是所有人都只爱吃清淡、松软口味,丰裕为他们准备了更丰富的选择;有老人提出点心窗口只有冷面没有炒面,第二天炒面就上架。“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在这样的理念下,搀扶老人、送餐到桌是这里服务员的必备服务。让胡明秀感慨的是:有的老人到店时忘记带钱包,店员愿意为其垫付,免得让老人白跑一趟;看到来店里的老人不会用手机软件打车,店里的员工主动地帮忙;有空时,他们陪老人聊天拉家常。
  在这里,长桥街道的老人凭相应证件就能在结账时按不同菜品直接获得8折到95折的优惠。这里提供不少6元、7元的菜品,即使是20元的一个鱼头的分量也足够3个人吃;为了方便老人回家吃饭,有的外带的菜品甚至比堂食的更便宜。有的老人来过这里后就成了常客,比自己在家做饭一个月能省下四五百元,“可以给孙辈多包几个红包了”。
  一名居民专门赶来丰裕道谢:她年迈的父母在长桥街道居住,而她常年在外,以前只能给老人点外卖解决吃饭问题,二老也很少出门。自从社区长者食堂开业,两位老人就一直来这里用餐,顺带着也愿意出门走走逛逛、找人说话,精神比之前好多了。

“惠相伴”“爱相随”


  丰裕的优秀榜样,让长桥街道的工作人员感到辖区内商家对老人的浓浓爱意。长桥街道目前户籍人口9.6万人,其中户籍老人3.4万人,占比36%。为了给这么多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否可以发动更多商家献出爱心,成立“清和敬老联盟”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街道工作人员下沉到各类型商户,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是否愿意这么做以及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加上对老年群体实际情况的摸排,他们发现:餐饮是老年人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除了增加社区长者食堂这样的优质供应外,为他们提供价格优惠是最现实、商家最容易做到的。
  长桥街道辖区内的商家规模大多比较小,街道工作人员去询问情况时,心里有些忐忑。没想到,很多商家聽到街道的倡议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很多都是小面馆、小饭店,有的承诺给老人打9折,有的每份餐食直接为老人优惠1元……目前,已经有27家餐饮商家加入敬老联盟,提供“惠相伴”的服务。   帆顺家宴是长桥街道内规模最大的一家餐饮店,商家除了第一时间成为“惠相伴”的试点单位外,之前就开始在街道的协调下,为周边老人提供爱心服务。
  有一次,看到一位老人坐着轮椅来餐馆,帆顺的服务人员主动上前询问情况,了解到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居住在长桥街道后,服务人员当即告诉老人: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找他们。2020年疫情初发时期的一天,帆顺负责人马文清接到老人的电话,老人说因为当时疫情防控要求去不了菜场没法自己做饭,不知能否在帆顺订餐并请他们送上门。马文清立即安排员工落实,并且坚持不收费用。他想到,周边可能还有老人有同样的困难,于是与街道联系,希望各个居委能帮助收集有送餐需求的老人的信息。
  至今,帆顺已经持续为周边的10多户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家庭免费供餐送餐上门一年多,其中有通过居委、街道来寻求帮助的,也有帆顺在就餐服务中通过与客人交流主动发现困难的。今年夏天,一位老人看到帆顺的送餐小哥浑身汗透,拿出钱要表示感谢。小哥坚决不收,他说:“我们就是义务为您服务的,一分钱也不能要。有您的认可,我们就最开心了。”
在长桥街道,多家爱心商户已在店门处悬挂“清和敬老联盟”铭牌。

  施先生的弟弟是残疾人,与弟弟一起居住在长桥街道的母亲已经91岁高龄,通过街道和居委的牵线,得到帆顺家宴的免费送餐服务。“一年多了,街道和帆顺风雨无阻照顾我家人,我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他专门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表达感谢和表扬。
  餐饮、理发、健康、金融、文化、便民……像帆顺一样,还有不少商家为老人提供发挥自己专业特色的“爱相随”服务。
  上海农商银行在长桥街道内有两家网点,老人是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群体。网点里设有专门的敬老窗口,为老人提供优先服务;设有养老金专窗,方便老人快速领取养老金。银行把百色路上原长桥支行闲置的网点无偿提供给街道居委做居民活动室使用。
  近年来,瞄准老人群体的电信诈骗越来越多,上海农商银行在长桥街道网点的柜面就堵截过不止一起老人被电信诈骗到柜面汇款的事件。银行与街道居委合作,进入社区为老人开展人民币反假以及反电信诈骗的讲座,提醒他们如何捂牢钱袋子,理好养老的财。
  楼房加装电梯是老人的实际需求,为配合这件政府惠民实事,上海农商银行专门为居民加装电梯设置多款专项产品,包括用于支付加梯费用的低息信用贷款、方便居民加梯资金管理的共管账户、刷卡乘坐电梯的家园卡业务、加快加梯施工进度的加梯企业信用贷款等。“加入清和敬老联盟后,我们会更加用心地为街道老人的幸福生活服务。”银行方面表示。

  面对老年人占比大的特点,长桥街道一直坚持做好区域化党建,把养老敬老落到实处。

清和敬老,品牌传承


  面对老年人占比大的特点,长桥街道一直坚持做好区域化党建,把养老敬老落到实处。街道已经集中精力建设了1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个长者照护之家、1个护理站、1个老年人助餐中心、3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家敬老院、7个助餐点、32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42个老年人互助睦邻点,基本实现了街道内的养老资源均衡布局。另外,2021年还计划完成1家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建设与1家养老院升级改造。
  与此同时,街道倡导辖区内的商家企业参与敬老行动,整合各方力量实现社会共治。
  2021年7月28日,“清和敬老联盟”挂牌成立,第一批成员有35家,发展到现在成员数量已达76家。
  “去年底我们在丰裕餐饮的支持下开出第一家长者食堂,有阿姨拉着我说:太好了,我们老夫妻俩的一日三餐都能解决了!还有居民很羡慕地问我说:什么时候我们家门口也能有社区食堂啊?这就是老百姓的朴素愿望,这就是最小处着眼和落脚的民心。”在挂牌仪式上,长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曲文倩如此感慨。
  而要满足街道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做好敬老助老这篇社区的“大文章”,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实现,需要社会各界都成为“共同撰稿人”。“长桥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对这里,我再熟悉不过了,我想为社区略尽绵薄之力。”首批加入敬老联盟的老盛昌罗香路店店长沈先生坦言。
上海小学参加长桥街道“童心助老”的学生与社区老人在一起。

  “清和敬老”品牌名中的“清和”既取自街道辖区内曾有的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的“清和桥”谐音,又蕴含“生态清朗、人文和谐”的愿景。长桥街道的敬老工作有悠久的传统,且与“清和”系列品牌工作在行动上深度融合、在精神上扎实传承。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在这里,“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温情、人人有归属”,处处可见深厚的软实力。
  各级学校集中、教育资源丰富是长桥街道的又一显著特点。辖区内的上海小学自2003年起开展爱心义卖活动;2014年,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经过调研得知:学生将善款用于慰问老人的呼声最高。学校与街道牵手,将义卖善款用于购置慰问品,每年由三年级师生分批次送给邻近居民区的独居无业老人,成为长桥街道第一家与社区结对开展“童心助老”项目的教育单位。
  2018年起,上海小学把捐助范围扩大到学校附近的其他居民区的老人。截至2020年,学校师生已经走访和帮助长桥社区困难老人1634人次,历年累计帮扶金额达30余万元。今年,学校爱心义卖的善款金额又创新高达8万余元,并将帮扶面延伸至社区内生大病、重病或遇变故的家庭。
  “童心助老”由上海小学先行,已经拓展到街道内的多所其他学校,是“清和育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街道的知名公益品牌“清和星期二”志愿市集中,也有很多为老年居民“量身定制”的服务内容。
  “清和敬老联盟”的建立,为各个参与的單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敬老工作理念与实践的平台。据悉,联盟将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开展交流,并进一步研究优化联盟的进入退出和激励机制。街道力争在2021年底时,让联盟成员达到100家,使敬老助老的氛围更为浓厚。
其他文献
2018年2月27日,德国汉堡,空客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当地工厂进行飞机组装。  中国现有2.8亿多农民工,是许多产业的主力军,但“用工荒”却仍在某些行业真实发生。“用工荒”确切地说是“技工荒”——1998年到2017年20年間,我国的高职学校猛增上千所,招生近350万人,然而,2017年我国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仅为5%,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数据相差甚远。  为什么我们的职业教育,没能像发达
提起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人们会想到相对论、人工智能、青蒿素......其实,胰岛素被发现,同样值得被后人铭记—— 1921年4月15日,加拿大医生班廷与贝斯特一同发现了胰岛素。后来,班廷在多伦多大学与苏格兰生理学家麦克劳德合作,获得治疗糖尿病效果稳定的激素。他和麦克劳德两人因发现胰岛素而共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胰岛素的发现,让糖尿病这种古老的疾病终于有了治疗方法,胰岛素自身在近百
苏莱曼尼之死令伊朗与美国的敌对形势急剧升级。伊朗政府1月5日宣布进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第五阶段即最后阶段,放弃伊核协议中的最后一项关键限制,即“对离心机数量的限制”。这意味着,伊朗的核计划将不再受到任何实际限制,包括铀浓缩水平和纯度、浓缩物质的数量和研发活动。伊朗声称,核计划将根据自身的技术要求推进。此前,作为对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的反制,伊朗已先后分四个阶段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  美联社
云南文山州丘北舍得乡草场。  有人说幸福并不难:内心平静,便是晴天。也有人说幸福太难:人生不如意万万千。无论用怎样的尺子去衡量幸福,有一条幸福的“起点线”无法绕过,那就是摆脱贫困、拥有尊严。  曾经,贫困是笼罩在大多数中国人头上的阴霾,而如今,一张张笑脸和真实的数据可以宣告,中国人民用几十年的自强奋斗实现了脱贫奔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意义非凡。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
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以开放推动、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以“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为主题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顶尖专家学者,汇聚上海的“创新会客厅”,勾画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蓝图和愿景,共同见证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上海试验区建设重点布局四方面的任务  一是提升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聚焦
姚谦  突然觉得新冠肺炎来到这个世界是有系统的;像在线游戏般,新一局难度加高,人与人之间不能再无限制地拥抱、握手、近距离说话,这世界将会成为怎样的人间。这场超出过往经验的全球病疫传播期间,最初的行为限制是人群迫于被感染疾病的恐惧,这样的选择影响到人们改变生活范围和节奏,当时间一长、进入到思考上的调整因应;就我过往喜欢的活动一一删减后,在多出来大量的居家时间里,更多时候增加在阅读上面,甚至重拾英文的
張佳玮  给外来的物件起名字,最简单省事的,便是安个现成名。比如古代中国人图俭省,习惯这么起名字:西域来的,都给个前缀,叫“胡什么”,如胡瓜、胡豆、胡萝卜、胡椒、胡桃、胡饼,那都是西边来的。如果是海外来的呢,就叫“洋什么”,比如洋烟、洋葱、洋芹菜、洋芋,那就是海外发来中土的。  也有音译的,而音译也分辞藻好坏。比如鼻烟这东西,英文叫snuff,清末大家都好闻这玩意,就给起个译名叫“士那夫”,纯是音
第一次见到赛德克人,是在2016年深圳茶博会。走进中国台湾馆,一位额头画着弯月刀,穿着标有“赛德克”三个大红字背心,长得壮实的中年男人,站在一溜长条桌旁,微笑着招呼来宾喝茶。他叫谢汪汕。摊位展架上方的电脑里,正在播放赛德克人除草、施肥、浇水以及谢汪汕获得“赛德克茶王”的镜头。  赛德克是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一支。谢汪汕的摊位上,茶壶旁摆放着《赛德克·巴莱》的剧照,很是显眼。依稀记得这部台湾地区的抗日
车从S城的中山路经过,明人窗外扫视了一眼,就瞥见那幢深蓝色的以欧式风格演绎的建筑,模样和前两年依旧,店招广告却不见了。  听说近期几家主客户都退租了,不知业主能否承受得住,又在作何打算呢?  记忆的线头回到了好多年前。那年,明人参加一个海外考察团,重点是F国。同行的还有一位国有企业的董事长L。  出发时,明人接到了民营企业家老强的电话,大意是介绍了自己在F国的一个开发项目。因考察团成员兴趣不大,明
2012年6月16日,吴贻弓在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  去年9月14日,吴贻弓导演去世,享年80岁。作为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者,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建下了丰功伟业。“当官”的业绩太突出,以至于我们有时会忽略了:吴贻弓“当导演”也同样成绩显赫。  作为第四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一生曾执导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等多部经典作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