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也要贯彻这一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体。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高中生物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生物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教育也不例外。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换位到学生的角度和认知基础上去考虑问题,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地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接受问题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倡导学生多看课本以外的科普书籍,鼓励学生的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成为学生的学伴,和他们一起探索学习,实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当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有了创新性时,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的前提保证。
  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时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思想受束缚、思维僵化,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去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只不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创新表现为潜在的状态,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树立创新的信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空间,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在此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独到见解,可能这个见解并不是什么重大发明、重大发现,但他打破了学生以往的思维定势,超越了自我,这就是一种创新。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后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和不断奋发向上的力量,增强创新的信心。
  三、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放权给学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和發展。
  1、 通过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有目的地训练、培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某一问题寻找答案,要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复习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可以首先画一幅弯向右侧一盆植物图,提出问题"此植株弯曲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有些学生很可能马上找出"右侧有光源照射"这一条件。然后教师应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想花盆是左侧朝下放置了一段时间。这时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多种的结论,然后一一的验证结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呆板、僵化,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对灵感的捕捉。灵感思维是思维中的突破性飞跃和敏锐的顿悟。教师应教育学生重视自己的灵感并及时把握灵感,当灵感思维出现时,教师应巧妙地使学生的顿悟。教师还要采用暗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灵感,并帮助学生按逻辑规则和程序进行分析、综合,以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观念更新了,就能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产生的,因此,创新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老师可在教学中利用情境渗透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他们提出问题的目的,也可以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在学生难理解的地方设置问题,这一来,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探索欲望。比如,在学习呼吸作用知识时,老师可以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冰箱里的水果或蔬菜为什么能存放较长时间?酸奶好喝又有营养,它是怎么制成的呢?葡萄酒是如何酿制的呢?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例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能主动的参与到探究呼吸作用、原理的活动中去,否则,这一节理论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很枯燥、乏味,很难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
  3、重视学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做"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之前,我让学生事先培养根尖,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采用蒜培养的、采用大葱培养的、 采用洋葱培养的、 采用黄豆或绿豆培养的都有,做实验时自己带来的根尖五花八门。 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哪种材料实验效果较好,并且在实验中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 这样,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其创新能力
  学生生物学习成绩的评价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要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要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要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在生物学习的海洋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对生物学习的影响,无论忽视哪一种因素,都必然影响认知活动的质量,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把学生视作理智和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力,激发创新潜能,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不能单独完成认知、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源泉。
  总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的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来,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敢于创新,并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仁君.《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2,(11)
  [2] 虞阳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6)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芪菊泡茶对鼻咽炎(气虚热毒蕴结证)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鼻咽清毒颗粒组作对比,客观评价芪菊泡茶对气虚热毒蕴结型鼻咽炎的治疗效果,以期为鼻咽炎的治疗提
【摘要】 生物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技巧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学理念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 生物实验课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
目的:观察针刺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AHI、血氧饱和(SaO)度相关指标的作用,以及对OSAHS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方法: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
期刊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新化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环节,导入的艺术特征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出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的化学教学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许多化学知识需要在一定的
期刊
目的:  观察“鬼穴组合”及“鬼穴+体穴组合”是否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戒断后精神症状与抑郁状况有改善作用,评价电针干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戒断后精神症状与抑郁状况的临床疗
究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及我国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中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中医药辨证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放化疗毒副反
【摘要】 習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落实转化为实践,更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向和自然需要,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平时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的学习习惯,下面我就课前预习,课上听讲和课后复习巩固几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