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色彩是建筑设计重要构成要素,又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建筑色彩设计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建筑师的设计素养、艺术涵养、审美经验对于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一方面分析了色彩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与功能,另一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学生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将色彩融入建筑设计中,实现这种潜在的关联性价值的问题,对当前建筑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建筑学专业 色彩设计课程教学 可行性
斑斓的色彩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感受,色彩的感染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魅力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色彩表现建筑的个性、用色彩诠释建筑的情感表现,产生人性情感感染,实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正如塞尚所说:“只要色彩丰富,形状就会饱满。”这句话精辟地描述了色彩所具有的功能,利用色彩的变化对建筑物的形状、空间及情感的表达完美地表现,全面地表达设计理念。
一、色彩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与功能
(一)生理上——视觉冲击与美化。
当我们从远处眺望一座城市时,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建筑整体色彩感觉,色彩往往是“先声夺人”的。色彩可以给建筑增光添彩,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是传达审美意识的表现。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建筑,应用各地不同色彩,以展现各地不同的文化风采、城市特色。色彩也可以强调建筑的重点,比如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多应用于工业建筑的某些重点位置,比如入口、管道及危险区域等,突出重点,发挥了色彩的标志作用。色彩对比,可以强化对建筑的印象。色彩还可以传达多种信息,色彩的差异也起着标识作用,增强了可识别性。我们可以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用色彩区分,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感,增加建筑的美感。
(二)心理上——增强人的舒适度。
色彩不仅有美化建筑的作用,还有心理暗示作用,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延伸。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给人的心理舒适度不一样。比如色彩的冷暖就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例如暖色红、橙、黄令人想起有温暖感觉的太阳跟火,红色代表着兴奋、喜庆,蓝色令人想起有寒冷感觉的冰雪、天空等,代表着忧郁、深沉、清净。色彩的冷暖引起冷暖心理感受,北方寒冷地区与南方热带地区在用色上就不同,北方在用色上会考虑暖色调,南方就多考虑用冷色调。这样可以调节人们对色彩的冷暖心理感受。同一色相在不同色调、明暗及饱和度方面的搭配对人的心理暗示是有差别的,比如青色,如果绿色偏多就显得偏绿,如果蓝色偏多就显得偏蓝,同一色相的色调的差别及与不同的颜色搭配,效果不完全一样。合适的色彩搭配会增强人们在建筑中的舒适感觉。
(三)环境——改善环境功能。
建筑色彩改善环境功能,在建筑设计应用色彩时通常要考虑与自然颜色相适应、相协调。自然色彩不断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受气候、光线、温度、湿度、降水、雾、风等因素的影响。云南湿度比较大,多雾、雨水多,建筑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形成一种古城特有的感觉,所以当地的建筑色彩多倾向于黑灰颜色。在我国的干旱黄土高原,建筑色彩就适合选用以绿色为基调,在枯黄的大自然中增添一笔绿色,更具有生机活力。自然色彩融入到建筑色彩设计中,建筑空间同样融入到自然空间之中,形成力与美的和谐统一。G.勃罗德彭特说:“建设的基本理由是改变大自然所给的气候,方便舒适地进行一些人类活动。所有建筑须完成此项目——在人的需要与特定地理气候之间达到协调”。
(四)空间——增强空间表现。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建筑的形体结构在色彩的搭配下,很多时候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形体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从形体大小、比例、质感、方向加以调节,而且对空间的表现同样起到独特效果,利用色彩与视觉产生的心理性视错在建筑空间构成的表现上烘托和渲染建筑空间的气氛。比如室内空间包括地板、墙壁、天棚等,室外包括建筑外墙、天空、地面、周边的绿化等。每一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已经是呈现出色彩的组合,并且每种材料的使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就愈加复杂化,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色彩的组合进行建筑色彩设计调整,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正如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所说:“在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建筑中,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色彩也被纳入同样的用途,它不是用来表现客观物体,而是用作韵律链接的一种抽象手段,说到底,色彩是用来帮助创造深度幻觉的。”这种幻觉正是产生于色彩的韵律与空间的巧妙融合之中,对建筑的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色彩对建筑的功能是很丰富的,但是如果对色彩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建筑色彩设计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建筑师的设计素养、艺术涵养、审美经验对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建筑师的学校教育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在视觉、通感等方面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寻求、整合、发掘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的内在价值。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及重视程度较低,现阶段建筑设计教育很难将这种潜在的关联性价值完全实现。将色彩设计引入到建筑设计中,便成为教学的目标。
二、建筑学专业加强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可行性探讨
(一)将色彩设计课程重点引入建筑学教学,更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现有的主导教学模式仍是“教师—学生”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是经过教师高度理论概括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存在着局限性,即使换一批教师教授,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如同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很难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要克服这种教学上的障碍,关键要更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之一是对理论知识的疏导,更为关键的课程内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积极地总结理论。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今后设计问题的基础,在建筑设计课程作业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现场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假期外出对各个不同的城市建筑色彩做调研活动,可以是分组的任务,收集某一地区的建筑的色彩信息,再加以分类和重组,得到一个关于某个地区的色彩体系。然后在课内对每个小组的调研活动成果开展研讨会,各组汇报调研情况,相互讨论,并且提出问題,提出建设性意见,建立改革方案。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受、体验,并且对所收获的感受、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从而加深对艺术色彩的审美理解,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特点改进学习方法。
建筑学是一门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各领域交叉、渗透、融合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知识面广、素质高。做个匠人不难,但是做个有才情的建筑师就需要融入更多艺术的内涵,使设计的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更具感染力。艺术色彩设计课程是目前国内建筑教育中较为缺乏的,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建筑学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得很少,虽然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建筑学与艺术专业,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两个学科之间交流也很少,即使开设这门课程,也多沿用美术学院通过静物或者风景写生过程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缺乏专门的理性的对适合建筑配色的色彩训练,这使得色彩设计在建筑学课程中处于一个尴尬处境,由于建筑学专业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部分学生包括教师对艺术课程没有足够重视,还有部分建筑学学生缺乏对建筑色彩的理性认识,就很难谈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修养了。
色彩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思考是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色彩学本身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建筑色彩设计更是一项综合的复杂性的工程,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在具体的色彩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接受教育时,教师能够尽可能地给予引导,从色彩设计的思维的产生到色彩设计的表达。对这个课程,师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艺术课程学生色彩设计训练中,老师要尽可能与建筑色彩训练相结合,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多看、多想、多练、勤问,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根据学科的特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看图、读图的学习方法,所谓多看就是为了确保学生脑海中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图,也就是欣赏、分析优秀作品,因为读图的过程是认识、理解、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等设计素养的好方法之一。读图涉及的范围可扩大,不仅仅是建筑色彩图,可以有更多其他门类的艺术欣赏,包括绘画、影视、服装、动漫、音乐等,还应关注当代前沿艺术发展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带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野,更有活力、有魅力的设计灵感。
(三)加強色彩心理学的教学。
建筑色彩是表达建筑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建筑心情的直接方法之一。优美、和谐、有秩序的色彩会在人们心理、生理留下美好的影响,会给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反之就如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破坏着人们的生活。《庄子·天道》说:“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人们的视觉元素的要素为形与色。而人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大于对形的敏感度,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色彩心理是人们对色彩的主观反应,色彩的刺激会让人产生各种的联想,从经验感觉到主观联想,再到理性判断的循环过程,具有联想、象征、记忆作用。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情感的影响,也就是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感受。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不同色彩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必须考虑的一个设计课题。
色彩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心理学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只有了解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适合人们居住的美的家园。因此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和视觉经验,当视觉经验与色彩知识相碰撞时,色彩的灵感就油然而生。每一种色相随着纯度与明度的变化或者与不同颜色搭配时,都会产生独特的色彩情感特征,这种情感特征是在我们在对色彩心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听”到及感受到的。融入色彩心理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建筑色彩设计能力。
(四)尊重传统,突破传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建筑色彩设计应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建筑色彩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建筑色彩是与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修养和内涵紧密相结合的,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生命力,反而因为时间的磨砺而愈加有活力。色彩就如每个城市的衣服,这件衣服正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品位、文化。建筑色彩更体现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很多城市都在为此努力改变。比如日本的京都将传统经典建筑样式的色彩基调搭配细致清雅的建筑材料色彩风格,展现出古代日本城市原有的景观原貌。国内比如杭州结合自身的千年古都历史和地理文化等因素,把城市颜色定格为“一卷江南水墨画”;厦门区分城市主色调,黄厝区屋顶主要采用暖灰色,墙体以白色、暖灰色为主调,而五缘湾区则主要分灰色调跟闽南色彩“红砖文化区”。这正是体现了建筑色彩的人性化的一方面。罗西曾说:“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人们记忆中、历史性的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现’。它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也就是说建筑色彩上不可回避地印有历史、人文的烙印。”色彩的选择与应用所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包括人们生理、心理和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外,还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这个城市所积淀的历史人文。现代建筑设计教育应该从传统思想的根源出发,符合时代要求,加强对民族人文历史的关怀,并且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建筑色彩设计中,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庄子.外篇·天道.
关键词: 建筑学专业 色彩设计课程教学 可行性
斑斓的色彩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感受,色彩的感染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魅力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色彩表现建筑的个性、用色彩诠释建筑的情感表现,产生人性情感感染,实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正如塞尚所说:“只要色彩丰富,形状就会饱满。”这句话精辟地描述了色彩所具有的功能,利用色彩的变化对建筑物的形状、空间及情感的表达完美地表现,全面地表达设计理念。
一、色彩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与功能
(一)生理上——视觉冲击与美化。
当我们从远处眺望一座城市时,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建筑整体色彩感觉,色彩往往是“先声夺人”的。色彩可以给建筑增光添彩,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是传达审美意识的表现。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建筑,应用各地不同色彩,以展现各地不同的文化风采、城市特色。色彩也可以强调建筑的重点,比如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多应用于工业建筑的某些重点位置,比如入口、管道及危险区域等,突出重点,发挥了色彩的标志作用。色彩对比,可以强化对建筑的印象。色彩还可以传达多种信息,色彩的差异也起着标识作用,增强了可识别性。我们可以对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用色彩区分,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感,增加建筑的美感。
(二)心理上——增强人的舒适度。
色彩不仅有美化建筑的作用,还有心理暗示作用,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延伸。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给人的心理舒适度不一样。比如色彩的冷暖就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例如暖色红、橙、黄令人想起有温暖感觉的太阳跟火,红色代表着兴奋、喜庆,蓝色令人想起有寒冷感觉的冰雪、天空等,代表着忧郁、深沉、清净。色彩的冷暖引起冷暖心理感受,北方寒冷地区与南方热带地区在用色上就不同,北方在用色上会考虑暖色调,南方就多考虑用冷色调。这样可以调节人们对色彩的冷暖心理感受。同一色相在不同色调、明暗及饱和度方面的搭配对人的心理暗示是有差别的,比如青色,如果绿色偏多就显得偏绿,如果蓝色偏多就显得偏蓝,同一色相的色调的差别及与不同的颜色搭配,效果不完全一样。合适的色彩搭配会增强人们在建筑中的舒适感觉。
(三)环境——改善环境功能。
建筑色彩改善环境功能,在建筑设计应用色彩时通常要考虑与自然颜色相适应、相协调。自然色彩不断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受气候、光线、温度、湿度、降水、雾、风等因素的影响。云南湿度比较大,多雾、雨水多,建筑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形成一种古城特有的感觉,所以当地的建筑色彩多倾向于黑灰颜色。在我国的干旱黄土高原,建筑色彩就适合选用以绿色为基调,在枯黄的大自然中增添一笔绿色,更具有生机活力。自然色彩融入到建筑色彩设计中,建筑空间同样融入到自然空间之中,形成力与美的和谐统一。G.勃罗德彭特说:“建设的基本理由是改变大自然所给的气候,方便舒适地进行一些人类活动。所有建筑须完成此项目——在人的需要与特定地理气候之间达到协调”。
(四)空间——增强空间表现。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建筑的形体结构在色彩的搭配下,很多时候不仅可以美化建筑形体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从形体大小、比例、质感、方向加以调节,而且对空间的表现同样起到独特效果,利用色彩与视觉产生的心理性视错在建筑空间构成的表现上烘托和渲染建筑空间的气氛。比如室内空间包括地板、墙壁、天棚等,室外包括建筑外墙、天空、地面、周边的绿化等。每一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已经是呈现出色彩的组合,并且每种材料的使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就愈加复杂化,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色彩的组合进行建筑色彩设计调整,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正如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所说:“在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建筑中,静止的空间被归结于带有运动节奏的空间,色彩也被纳入同样的用途,它不是用来表现客观物体,而是用作韵律链接的一种抽象手段,说到底,色彩是用来帮助创造深度幻觉的。”这种幻觉正是产生于色彩的韵律与空间的巧妙融合之中,对建筑的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色彩对建筑的功能是很丰富的,但是如果对色彩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建筑色彩设计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建筑师的设计素养、艺术涵养、审美经验对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建筑师的学校教育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在视觉、通感等方面的相似性,引导学生寻求、整合、发掘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的内在价值。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及重视程度较低,现阶段建筑设计教育很难将这种潜在的关联性价值完全实现。将色彩设计引入到建筑设计中,便成为教学的目标。
二、建筑学专业加强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可行性探讨
(一)将色彩设计课程重点引入建筑学教学,更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现有的主导教学模式仍是“教师—学生”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是经过教师高度理论概括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存在着局限性,即使换一批教师教授,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如同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很难培养出具有个性的学生。要克服这种教学上的障碍,关键要更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之一是对理论知识的疏导,更为关键的课程内容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积极地总结理论。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今后设计问题的基础,在建筑设计课程作业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现场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假期外出对各个不同的城市建筑色彩做调研活动,可以是分组的任务,收集某一地区的建筑的色彩信息,再加以分类和重组,得到一个关于某个地区的色彩体系。然后在课内对每个小组的调研活动成果开展研讨会,各组汇报调研情况,相互讨论,并且提出问題,提出建设性意见,建立改革方案。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受、体验,并且对所收获的感受、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从而加深对艺术色彩的审美理解,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特点改进学习方法。
建筑学是一门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各领域交叉、渗透、融合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知识面广、素质高。做个匠人不难,但是做个有才情的建筑师就需要融入更多艺术的内涵,使设计的建筑空间更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更具感染力。艺术色彩设计课程是目前国内建筑教育中较为缺乏的,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建筑学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得很少,虽然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建筑学与艺术专业,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两个学科之间交流也很少,即使开设这门课程,也多沿用美术学院通过静物或者风景写生过程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缺乏专门的理性的对适合建筑配色的色彩训练,这使得色彩设计在建筑学课程中处于一个尴尬处境,由于建筑学专业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部分学生包括教师对艺术课程没有足够重视,还有部分建筑学学生缺乏对建筑色彩的理性认识,就很难谈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修养了。
色彩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思考是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色彩学本身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建筑色彩设计更是一项综合的复杂性的工程,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在具体的色彩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接受教育时,教师能够尽可能地给予引导,从色彩设计的思维的产生到色彩设计的表达。对这个课程,师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艺术课程学生色彩设计训练中,老师要尽可能与建筑色彩训练相结合,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多看、多想、多练、勤问,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根据学科的特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看图、读图的学习方法,所谓多看就是为了确保学生脑海中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读图,也就是欣赏、分析优秀作品,因为读图的过程是认识、理解、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等设计素养的好方法之一。读图涉及的范围可扩大,不仅仅是建筑色彩图,可以有更多其他门类的艺术欣赏,包括绘画、影视、服装、动漫、音乐等,还应关注当代前沿艺术发展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带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野,更有活力、有魅力的设计灵感。
(三)加強色彩心理学的教学。
建筑色彩是表达建筑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建筑心情的直接方法之一。优美、和谐、有秩序的色彩会在人们心理、生理留下美好的影响,会给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反之就如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破坏着人们的生活。《庄子·天道》说:“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人们的视觉元素的要素为形与色。而人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大于对形的敏感度,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色彩心理是人们对色彩的主观反应,色彩的刺激会让人产生各种的联想,从经验感觉到主观联想,再到理性判断的循环过程,具有联想、象征、记忆作用。色彩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情感的影响,也就是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感受。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不同色彩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必须考虑的一个设计课题。
色彩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心理学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只有了解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适合人们居住的美的家园。因此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和视觉经验,当视觉经验与色彩知识相碰撞时,色彩的灵感就油然而生。每一种色相随着纯度与明度的变化或者与不同颜色搭配时,都会产生独特的色彩情感特征,这种情感特征是在我们在对色彩心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听”到及感受到的。融入色彩心理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建筑色彩设计能力。
(四)尊重传统,突破传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建筑色彩设计应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建筑色彩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建筑色彩是与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修养和内涵紧密相结合的,它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生命力,反而因为时间的磨砺而愈加有活力。色彩就如每个城市的衣服,这件衣服正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品位、文化。建筑色彩更体现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很多城市都在为此努力改变。比如日本的京都将传统经典建筑样式的色彩基调搭配细致清雅的建筑材料色彩风格,展现出古代日本城市原有的景观原貌。国内比如杭州结合自身的千年古都历史和地理文化等因素,把城市颜色定格为“一卷江南水墨画”;厦门区分城市主色调,黄厝区屋顶主要采用暖灰色,墙体以白色、暖灰色为主调,而五缘湾区则主要分灰色调跟闽南色彩“红砖文化区”。这正是体现了建筑色彩的人性化的一方面。罗西曾说:“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人们记忆中、历史性的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现’。它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也就是说建筑色彩上不可回避地印有历史、人文的烙印。”色彩的选择与应用所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包括人们生理、心理和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外,还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这个城市所积淀的历史人文。现代建筑设计教育应该从传统思想的根源出发,符合时代要求,加强对民族人文历史的关怀,并且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建筑色彩设计中,寻找色彩与建筑功能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庄子.外篇·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