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就是一个博弈,一场圈钱与放权之间的博弈。能够从股市中套取多少利益决定了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今年7月,在浙江舟山,一家拟要上市的公司董事长对笔者大声抱怨起了中介机构的“无理要求”——按照《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提供担保,必须经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并且在股东大会上控股股东还必须回避,由其他股东表决过半数通过。
在这位企业家的心中,公司一直都是他的一言堂,如今居然要他回避表决,显然让他感到不舒服,“这是我的公司,我持股比例超过80%,其他小股东都是我公司的员工。为了激励他们好好工作,我才把股份卖给他们的。现在公司的大事,我当老板的反倒要回避?”这位企业家表示难以理解法律规定。
从《公司法》、《证券法》,到证监会和相关部委颁布的一些规章,实际上都是希望推动企业的规范化治理。遍布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即使业绩斐然,也根本无法做到规范化。而难以推进规范的原因则是这些企业独立性很差,完全受老板(大股东)意志的左右。
因此,在上市过程中,中介机构不免要触及这些企业最敏感的神经,要求老板缩减手中的权力。“这点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曾经任职证券公司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笔者,民营企业老板的权力欲很强,他曾经遇到过因企业老板难以忍受上市过程中的规范性要求,而放弃上市努力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要上市?当然,投资者可以听到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做大做强,利用资本市场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等等。但是相比圈钱,这些恐怕都不是最大的理由。熟悉投资银行业务的人会发现,每当股指连创新高的时候,企业家上市的积极性就特别高;遇到股市低迷不振的行情,企业家的积极性也随之消失,宁愿调整账簿来减少税收。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也是企业家的天性。在这些老板心中,上市就是一个博弈,一场圈钱与放权之间的博弈。能够从股市中套取多少利益决定了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创业板的市盈率可能达到50倍。”在近期温州一次企业家的聚会上,有人谈起了这样的话题,一时举座哗然。而在近期的浙江和广东,流传着对于创业板的各种流言让许多企业都对此趋之若鹜,不少基本上和创业板不沾边的企业,也都绞尽脑汁希望能够挤上这班开往淘金地的列车。
圈钱让上市失去了原先的意味,对于那些口口声声要当百年老店的企业来说,过量的资金募集常常会让他们发展失去方向。这样的上市,不是监管层的本意。政府和决策者希望看到更多管理规范和持续增长的企业。
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包括风险投资)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宠儿。在受到严密监管的中国资本市场,PE也许是唯一无须牌照就能经营的特殊力量,它的高回报率让人称羡,但也有不少同在资本圈淘金的同行指责PE从业者过高的收入。
以笔者的观察来看,近来PE至少有一点贡献是不容抹煞的——它们的存在提高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规范化水平。尽管投资银行在上市辅导过程中也在竭力规范企业,但作为中介机构的它们,话语权显然比不上拿出真金白银投资的PE。
“我们的钱不是白拿的。企业在向我们要钱的时候,也必须接受我们的建议。”在北京金融街的一次论坛上,一位中国PE行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是说道,“钱就是我们最厉害的武器。”
从结果来看,那些曾经获得PE以及其他战略投资者注资的企业,通常治理规范性都要远远高出其他“一人独大”的民营企业。或许,股权的分散,以及强势合作者的进入,就是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的最佳手段。
今年7月,在浙江舟山,一家拟要上市的公司董事长对笔者大声抱怨起了中介机构的“无理要求”——按照《公司法》第16条的规定: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提供担保,必须经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并且在股东大会上控股股东还必须回避,由其他股东表决过半数通过。
在这位企业家的心中,公司一直都是他的一言堂,如今居然要他回避表决,显然让他感到不舒服,“这是我的公司,我持股比例超过80%,其他小股东都是我公司的员工。为了激励他们好好工作,我才把股份卖给他们的。现在公司的大事,我当老板的反倒要回避?”这位企业家表示难以理解法律规定。
从《公司法》、《证券法》,到证监会和相关部委颁布的一些规章,实际上都是希望推动企业的规范化治理。遍布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即使业绩斐然,也根本无法做到规范化。而难以推进规范的原因则是这些企业独立性很差,完全受老板(大股东)意志的左右。
因此,在上市过程中,中介机构不免要触及这些企业最敏感的神经,要求老板缩减手中的权力。“这点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曾经任职证券公司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笔者,民营企业老板的权力欲很强,他曾经遇到过因企业老板难以忍受上市过程中的规范性要求,而放弃上市努力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要上市?当然,投资者可以听到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做大做强,利用资本市场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等等。但是相比圈钱,这些恐怕都不是最大的理由。熟悉投资银行业务的人会发现,每当股指连创新高的时候,企业家上市的积极性就特别高;遇到股市低迷不振的行情,企业家的积极性也随之消失,宁愿调整账簿来减少税收。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也是企业家的天性。在这些老板心中,上市就是一个博弈,一场圈钱与放权之间的博弈。能够从股市中套取多少利益决定了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创业板的市盈率可能达到50倍。”在近期温州一次企业家的聚会上,有人谈起了这样的话题,一时举座哗然。而在近期的浙江和广东,流传着对于创业板的各种流言让许多企业都对此趋之若鹜,不少基本上和创业板不沾边的企业,也都绞尽脑汁希望能够挤上这班开往淘金地的列车。
圈钱让上市失去了原先的意味,对于那些口口声声要当百年老店的企业来说,过量的资金募集常常会让他们发展失去方向。这样的上市,不是监管层的本意。政府和决策者希望看到更多管理规范和持续增长的企业。
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包括风险投资)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宠儿。在受到严密监管的中国资本市场,PE也许是唯一无须牌照就能经营的特殊力量,它的高回报率让人称羡,但也有不少同在资本圈淘金的同行指责PE从业者过高的收入。
以笔者的观察来看,近来PE至少有一点贡献是不容抹煞的——它们的存在提高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规范化水平。尽管投资银行在上市辅导过程中也在竭力规范企业,但作为中介机构的它们,话语权显然比不上拿出真金白银投资的PE。
“我们的钱不是白拿的。企业在向我们要钱的时候,也必须接受我们的建议。”在北京金融街的一次论坛上,一位中国PE行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是说道,“钱就是我们最厉害的武器。”
从结果来看,那些曾经获得PE以及其他战略投资者注资的企业,通常治理规范性都要远远高出其他“一人独大”的民营企业。或许,股权的分散,以及强势合作者的进入,就是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