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来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线上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研究当下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从思想、高校、教师三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是加强“三全育人”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当今社会,新媒体迅速发展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内容驳杂、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成为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框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载体,具有数字化和互动性特征的新兴媒介和这些媒介所构成的媒介环境。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新闻媒体的话语体系正在被重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强烈的群体,常有孤独感,渴望认同,这一心理状况是目前阶段下他们的总体特征。新媒体环境下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微环境。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吸引着对信息获取需求量大的大学生群体。新媒体不断向大学生群体提供便捷的交际平台、新颖的信息分享平台,同时,它也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信息平台。新媒体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和发布的渠道,他们通过QQ、微博等新媒体社会性软件进行交际,并通过手机等新媒体硬件工具搜集信息。庞大的新媒体专题资源,不仅扩大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更真正实现了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便捷性。
  2.新媒体营造互动式学习环境。大学生群体行为活跃,创新能力突出。传统媒体多倾向于单向的传播,缺乏自主选择性和互动性,而新媒体的形象性、交互性和自主性,促使大学生获得平等参与的满足感。新媒体推动教学走向个性化、共享化、数字化,这也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态、把握学习需求提供了信息支持,能够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
  3.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传统媒体使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而难以内化。新媒体发展的双向互动提高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频率,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传播者和受众者的角色中自由切换并自主筛选信息。
  4.促使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意识提高。新媒体讲究信息的自主选择性接收,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大学生群体信息辨别能力,从而有利于思想意识的提高。除此,新媒体平台可对大学生信息浏览轨迹进行分析,针对性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当下大学生与新媒体“为伴”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青少年可以从网上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料。新媒体开放性、共享性及受众间互动性增强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分辨和判断能力。
  (二)消极影响
  1.教育环境复杂化。新媒体自身的隐蔽性和目前网络监控的不完善,使得传播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表观点,导致新媒体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高雅与低俗共存,主流与非主流并存,这使大学生教育环境更为复杂,易产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该群体正确价值观念和清晰判断力的形成。
  2.信息隐私公开化。新媒体环境下交际平台发展,使得用户个人隐私得不到充分保护,一旦信息被恶意泄露,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降低传统社会化教育效果。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新媒体的出现,使施教者与大学生都可以轻易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发表观点与见解,大学生群体不再轻易受施教主体和传统媒体左右。新媒体给传统社会化教育方式注入一股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质疑教育者的权威,听不进教育者的话,依赖互联网查询课后作业答案等的后果。
  4.弱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处于参与社会生活的学習期,而新媒体由于自身虚拟性、开放性、娱乐性、便捷性的特征,容易使大学生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尤其是性格孤僻、不善与人沟通的青少年,更倾向在互联网中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寻找安慰。大学生经常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了现实中的联系,有的甚至逐步脱离现实中的社交生活并产生手机焦虑症。
  5.导致大学生群体形成不良的消费观。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在网络购物类APP用户偏好在12点及晚间购物占比极重。网络上各种打折活动导致大学生购物次数增加,产生过度消费的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受分期付款等影响,出现了超前过度消费的现象,形成求异、攀比等的消费观。新媒体下的消费模式虽能拉动内需并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但也对大学生群体合理消费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正常社会化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关注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探讨。
  (一)思想层面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媒体思维。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强的特点,使其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显示出突出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构建新媒体思维,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往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基本是课堂教育和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现在可以依托新媒体这一载体,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公众号,并创办网络聊天室。这些新方式使得心理健康知识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师生沟通效率更高,同时还能满足部分同学对于访谈隐秘性的需求。因此,将传统心理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新方式结合起来,能够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高校层面
  1.建立高校信息健康教育的议程设置。首先,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要对发布的内容进行把关,发布价值观正确、内容积极向上的热点和问题。其次,适时增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切身相关的议题,将课上空洞乏味的心理健康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接受度。第三,发布时下的热点新闻,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事件。借用事件深刻剖析年轻人的压力来源与现状,并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   2.高校还应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各层级联动机制,形成“学工部—心理咨询室—辅导员—心理委员—学生”的连带关系,多层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反馈,并及时做出应对举措。
  3.建立新媒体监控预警机制。高校可以在校内APP上设置心理健康的专属板块并按时推送,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高校还可以在微信、抖音、微博以及QQ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上化身为可萌可暖的拟人形象,拉进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关注其心理健康变化。
  (三)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主体,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依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教师队伍应该增强新媒体的应用能力,不能故步自封,应积极主动学习新媒体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高校可以举办教师的新媒体平台应用或板块设计的相关比赛,提高教师应用新媒體平台的能力和积极性。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引领者。在新媒体浪潮下,高校授课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的教育与新媒体平台进行接轨,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搬上新媒体平台。辅导员老师等学生工作老师更应该多在新媒体平台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征集大学生战胜心理危机的故事或征文等。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诸多难题。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转变工作思路和改变工作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改善和创新, 努力通过新媒体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贴合学生心理诉求,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新阵地,以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淑英.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16):137-138.
  [2]朱永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传媒观察,2016(05):34-36.
  [3]杜晓娟.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
  [4]蔡小博.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智库时代,2019(48):52-53.
  [5]王星,荆忠国,万舟,张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报业,2019(06):86-87.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园教育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组织区角活动能有效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发展幼儿的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要能够重视区角活动的有效组织,针对幼儿的兴趣点和教育目标制定相关规则加以正确引导,在创新形式的区角活动开展中促使其健康成长、综合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区角活动 有效实施  区角活动
期刊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在英语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做好"点,拨,提"的工作,铺路搭桥,领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是探讨导入法的重要性所在。下面就介绍几种实践性强、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导入方式。  一、轻松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发校本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构建和培养,而乡土文化资源在促进历史课程学习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独特作用已成为新课标的追求和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共识。基于海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举例阐述了开发具有家国情怀的校本课程的一些形式和做法,以期引起大家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视。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家国情怀;校本课程  教育部20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殿堂中,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在成功的课堂中,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见到教师“等待”的脚步。也许是几分钟,也许是几秒钟,那智慧的等待过后,诞生的是孩子们生成的美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唤醒、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把握“等待”的时机,掌握“等待”的艺术,激励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翅,在知识的时空里自由飞翔,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绽放智慧光芒。那么,怎样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书写问题一直较为常见,不仅仅表现在书写美观性上,同时在书写顺序也就是笔顺上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则是目前小学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书写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相关的书写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书写;指导策略  一、指导学生规范的书写姿势  在学生书写过程中,坐姿、用笔姿势等不仅仅是学生精神面貌的
期刊
摘要: 初中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初中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将学生的事例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语文是一门融会贯通的学科,是贯穿于整个学科系统和学生人生生涯的一门学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因此,思维能力的发展得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教学方法;能力提升 
期刊
摘要:开展游戏情境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同时教育者在设计或选择游戏情境时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幼儿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能够实现提升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目标。幼儿音乐感知能力指的是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情绪的“感悟”和“认知”的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养,更是培养幼儿对音乐兴趣的必由之路。  
期刊
摘要:小學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重点不是逻辑能力的培养,而是学生的感性以及各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一节课堂,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课堂教学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为学生准备一节高效的课堂,而高效的课堂的实现又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
期刊
摘要:鉴于小学生年龄小,以及对新鲜事物有充满兴趣这一特点,从游戏、动画以及猜谜等方面入手,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枯燥识字教学富有灵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识字教学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对于生字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都是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让孩子们去记忆,可谓单调枯燥,了无兴趣 ,识字教学目标有所偏颇。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们可以合理恰当地
期刊
摘要:王世懋虽然在明代末五子之列,但他并未真正地属于任何一个派别,有人称之为“宗格调者”、“格调派的蜕变者”、“格调派的转变者”或“格调派的修正者”,也不过是名称的不同罢了。王世懋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话专著《艺圃撷余》之中,本文主要围绕其“诗必自运”的诗歌创作论这一诗歌主张来阐述其诗学思想。  关键词:王世懋 诗必自运 辨体  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处于正统的地位,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