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三维生态足迹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和驱动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土地利用影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品叠加细化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测算和空间刻画西北地区2009-2017年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区域三维生态足迹;然后基于上述结果计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描述生态安全变化;最后用STIRPAT扩展模型结合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三维生态足迹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1)2009-2017年研究区的区域足迹广度总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9年最低为3.116 hm2/人,2016年达到最高为3.796 hm2/人;区域足迹深度研究期内一直上升,从2009年的11.550 hm2/人上涨为19.031 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研究期内也一直增加,由6.006 hm2/人增加为9.760 hm2/人.(2)研究区2009-2017年整体生态安全持续恶化,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其中宁夏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新疆和陕西生态环境脆弱,甘肃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差,青海生态安全良好;不同地区地类的安全状况基本不同,但共同点为林地最为安全,化石能源用地最不安全.(3)驱动力分析模型表明,研究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对资本的占用有传导机制.人均GDP、城镇化率和人口是研究区增加生态资本占用的因素,万元GDP能耗是除新疆外共有的缓解资本亏损的因素,经济发展仍依靠消耗资本能源,需加大科技水平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产业需要加速转型,完善经济体制,降低对资本的依赖性.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登陆后造成3次龙卷过程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指出:三次龙卷事件发生于傍晚时刻的台风中心东北象限200 ~ 300 km处;低抬升凝结高度、强低层垂直风切变、中等偏弱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强的风暴相对螺旋度环境有利于中气旋龙卷的发生;龙卷发生前2~3h为对流有效位能和能量螺旋度指数峰值阶段,发生前1~2h对流有效位能迅速下降;龙卷的发生与台风东北象限风暴相对螺旋度≥200 m2/s2和低层垂直风切变≥13× 10-3 s-1叠置区内的地面中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由1986年台风形成的风灾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0年和2016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景观综合评价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景观格局变化做出综合评价,揭示风灾后30年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结果 表明:(1)草本-灌木的优势度不断下降;阔叶林和针叶林在恢复过程中先以增加大斑块为主,后期面积增加主要是以小斑块为主;岳桦林恢复过程中先以增加小斑块为主,后期以大斑块连片生长.(
苏北平原易发龙卷,为深入认识其形成机理和回波演变特征,针对2020年6月12日江苏高邮的一次EF2级的龙卷,利用NCEP/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V-3θ资料、葵花8号静止卫星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本次龙卷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1)苏北的天气形势处于强的热力不稳定状态,尤其是925-850 hPa呈现罕见的变干变冷结构,有利于龙卷的爆发.(2)龙卷形成前经历了两个阶段的风暴单体合并,回波合并加强了不稳定能量.(3)中气旋和TVS对龙卷有预警作用,龙卷发生前的23 min和17 min,雷达分别探测
2008年8月6日下午,第9号台风“北冕”外围螺旋雨带中产生系列龙卷,先后袭击了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界炮镇、北坡镇和港门镇.通过灾情及新一代雷达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这次龙卷强度为EF1级.利用观测资料对龙卷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龙卷的对流单体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前侧和台风中心西侧的强偏北急流中,龙卷发生在急流轴左前侧,其低层强的水汽辐合和对流不稳定、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深厚的正涡度柱及整层强上升运动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强的低空0
通过天气学分析方法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方法对发生在江苏沿淮地区一次下击暴流事件的环境条件、地面要素场特征和六次风暴单体造成的下击暴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12级致灾大风的可能成因,探寻具有较大预警提前量的下击暴流大风预警指标.结果 表明:此次下击暴流事件是在具有前倾槽结构的弱风速垂直切变环境条件下由脉冲风暴等孤立对流系统的强冷性下沉气流所造成的.地面灾害性大风发生前20~40 min可在风暴单体外围识别出缓慢向外扩散的环形阵风锋,该环形阵风锋从雷暴大风预警业务角度来说可认为是下击暴流产生地面大风的“先兆信号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同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面临发展和保护的困境.交通网络空间互动视角下的生态足迹驱动机制研究对统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在STIRPAT模型框架下基于交通网络空间互动关系挖掘生态足迹的驱动机制和空间效应,为交通网络扩张背景下的跨区域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 201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足迹均值有所下降;(2)
2020年8月9日,黑龙江省绥化市绥胜满族镇发生了一次强龙卷大气过程,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及天气雷达资料,对该次龙卷生命史、灾害路径长度、宽度和强度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结果 表明,龙卷发生时间为11:44-12:09,过程持续时间约25 min,路径长达13.5 km,最大破坏宽度约300 m,时速约32 km/h,破坏强度等级为EF2,属于强龙卷.龙卷灾害清晰地呈现出龙卷生成初期、发展加强和减弱消亡的演变特征.龙卷产生在一个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中,绥化C波段天气雷达探测到的中气旋路径位置与地面灾情的
为了比较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资料识别中气旋的差异,结合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SPOL)及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9年4月19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结果显示:使用的识别算法可以正确识别出中气旋;XPAR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可以弥补SPOL仰角层不足的缺陷,观测到更加完整的中气旋垂直结构,识别结果中的参数也比SPOL更加细致,更精准地揭示了中气旋的短时演变.研究结果表明XPAR对于强天气回波的观测识别性能相比SPOL具有持续时间更长、垂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站等高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多尺度母体风暴演变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对2020年6月12日形成于江苏高邮地区的一次龙卷天气过程的影响.此次龙卷过程形成于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龙卷母体风暴由中β尺度的飑线和中γ尺度的超级单体两个不同尺度的对流系统组成.中γ尺度超级单体形成于中β尺度飑线的前侧,形成之后一直维持缓慢增强的趋势.在中β尺度飑线发展成熟并形成显著的弓状回波之后,超级单体的中气旋开始迅速增强.单雷达和多雷达风场反演结果表明,与中β尺度飑线相关的中尺度切变线和对流尺度切变区增强了中γ
该研究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数据对传统CASA模型进行优化,对比两叶模型与优化CASA模型在站点尺度和像元尺度对于8个典型生态站点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精度,选择在像元尺度表现更好的优化CASA模型,结合中国土地覆被数据(ChinaCover)开展2000-2019年中国陆地植被NPP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FY2D PAR的优化方案能够有效避免空间插值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显著提高了PAR估算精度;(2)在站点尺度上,两叶模型用于估算典型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的NPP表现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