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做法及启示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Des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嘉兴、杭州三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城乡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最为重要的变量。近年来,三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确定了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苏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18000元,嘉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7000元,杭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居全国领先地位。
  一、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规划引领
  三市十分注重编制城乡总体规划,通过规划指导,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苏州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的要求,推动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实现城乡对接,全市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以及1200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四级城镇规划体系,23个先导区初步形成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嘉兴市以“大嘉兴”理念全力推进“1+X”村镇规划布局,并将“1”和“X”作为“1640”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基础性节点来培育。2011年,按照“1640”网络型大城市发展要求和功能定位,强化“1+X”镇村规划布局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有机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基本形成了“44+309”的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布局。杭州市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完善城乡区域规划体系,着力培育5个中等城市、以中心镇为基础培育20个小城市、以规模较大的行政村为基础培育200个左右中心村。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市把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市一直把“富民强村”、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的基本功能定位,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建设,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3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8个,高效农业面积199万亩,设施农业面积40万亩,建设国家、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3家,年销售总额1600亿元。嘉兴市一方面注重加强城镇工业、商业功能区建设,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杭州市通过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打造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等平台,注重从经营农业到经营村庄的转换,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农业旅游等农村新的经济业态。
  (三)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推进城乡土地制度创新是三市城乡良性发展的关键。苏州市推动土地“三集中”,努力促进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因地制宜,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规范自由流转,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实行“三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或者直接进行货币化置换。通过置换机制,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效益,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最终保障了农民的长期收益。近年来,通过“三集中”、“三置换”,苏州全市可置换出发展用地70多万亩,存量土地挖潜将会为转型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嘉兴市着力开展了“两分两换”工作,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通过“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目前嘉兴市土地节约集约效果明显,以姚庄镇为例,公寓房安置可使户均节约土地0.8—0.86亩,节约率达到了74.2%;杭州市根据规划目标明确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用地范围,制订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盘活存量土地”原则,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推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探索土地承包权入股参与城镇建设项目的新路子。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建设
  三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市立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加强了农村教育、卫生、人口、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事业的建设提升。2012年,苏州在城乡低保已完全实现城乡并轨的基础上,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并轨。嘉兴市在加快推进“两分两换”的同时,联动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九项改革,加强城乡发展的综合配套与良性互动。嘉兴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从制度层面构建了“全民社保”体系,2007年,市政府印发了《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把城乡居民全部纳入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211.25万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其中参保农民数154.90万人,参保率98.77%;人均筹资标准达到416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240元,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64.32%。杭州市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品质生活和现代文明。
  二、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一)思想解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三市都始终运用好解放思想这个制胜法宝,为改革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苏州市在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生态环保、群众利益保护等方面划定底线,支持区、县在底线之上探索、实验;对基层在底线原则之上的改革创新不定调、不干预、不设障、不打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苏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的机遇,跨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大步,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实现了乡镇企业、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发展三大跨越。嘉兴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国率先组建农村经济组织联合会,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同时,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多模式推进,形成了“七星模式”、“姚庄模式”、“大桥模式”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试点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前无古人、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成熟先例可借鉴,可以说,如果没有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大胆探索的精神,三市统筹城乡发展不可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   (二)体制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市都十分注意体制机制创新。苏州在村镇规划布局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就业改革、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整体效应明显。实施“三置换”,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走出一条富民强村之路。嘉兴创新实施以“两分两换”推进“两新”工程(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的同时,坚持“十改联动”,包括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着力把嘉兴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活、统筹水平较高、带动作用较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杭州市围绕区县(市)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七项重点工作,细化和出台了41个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在财政体制、盘活建设用地、培育新型产业、强化区县合作等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可以说,体制机制创新为三市城乡统筹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加快了三市城乡一体的步伐。
  (三)维护农民利益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三市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增强全体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如苏州、杭州市通过媒体发动群众献言、献策,向全市人民征集意见和建议。一些政策的出台、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等,也首先征求群众的意见。这一系列活动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工作深入人心,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嘉兴市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注意依靠群众,始终让农民唱主角。七星镇在“两分两换”过程中坚持农民自愿,自我选择,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利益。七星镇江南新家园社区农民集中住居,集中管理,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社情民意“双听”互动会制度等相关工作,不断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一切为了群众,维护农民利益使三市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赢得主动,也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组织领导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
  三市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制定方案、监督考核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各项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二是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三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统筹城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全市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使统筹城乡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共识。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各市都制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个时期的发展纲要,制定了操作性很强的指标体系,各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改革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使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能有效地运转起来。四是加强督查考核。拟定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具体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及时将任务、责任分解到各镇和各部门,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奖惩,形成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具体的城乡一体化工作机制。
其他文献
今年上半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有喜有忧。喜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有色金属行业生产、投资还比较平稳,结构调整也有所推进。忧在市场价格震荡下行,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一、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一)有色金属生产平稳运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6月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947.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0
期刊
今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需求低速增长,产能持续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全社会煤炭库存上升,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加大。  一、煤炭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产量下降  据快报,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17.9亿吨,同比减少6800万吨,下降3.7%。自一季度以来持续呈现负增长,且降幅呈扩大趋势。据了解,目前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地方煤矿大量停产、减产,内蒙古鄂尔多
期刊
2013年1—6月,轻工行业效益指标显示向好,轻工业保持总体平稳运行的态势。轻工产品出口增速继续回落,对于全年轻工业运行走势将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短期因素影响加大,轻工业运行会有所波动。展望全年走势,预计消费品市场仍会呈现增长态势,轻工行业将保持中等发展速度,对保障内需、吸收就业和拓展国际市场做出贡献。  一、轻工运行情况  (一)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期刊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受需求增长低于预期、产能释放较快以及产业集中度低等因素制约,钢材价格呈现持续下行走势,钢铁行业盈利水平偏低,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更为严峻。  一、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  (一)钢铁生产保持增长,增速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上半年,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累计产量分别为35754万吨、38987万吨和5169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7%、7.4
期刊
从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经济数据看,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缓慢回升、温和增长、平稳发展”。  一、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温和增长  工业增加值:2012年全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2013年1—3月同比增长9%、1—4月同比增长9.1%,1—5月9.3%,呈逐月缓慢回升趋势。  从当月增幅看,今年3月增加值增速延续上年趋势,低于全国工业。从4月开始,当月增
期刊
上半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全国用电市场总体延续上年以来的中速增长水平,增速比上年同期小幅回落,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低速增长,但6月份回升幅度较大。水电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火电发电量低速增长,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全国电煤供应总体宽松,企业经营情况有所改善。  一、上半年全国电力工业运行情况  (一)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保持中速增长水平  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2.50万亿千瓦
期刊
今年以来,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和经济效益呈现平稳较快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基本运行情况  6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67.42万辆和175.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5.97%和0.42%;同比分别增长9.33%和11.19%。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36.26万辆和140.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24%和9.29%。商用车产销分别为31.16万辆和35.06万
期刊
今年上半年建材工业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筑底趋稳态势,生产增速与去年下半年相比有所回升,但全行业经济效益好转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砖瓦、建筑用石、技术玻璃、轻质建材等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保证了建材工业的平稳增长。而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因市场需求不足特别是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生产增速回落,价格和经济效益持续低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  一、上半年建
期刊
上半年,在国民经济增速稳中回落、市场倒逼机制明显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不同物流业务类型走势分化,呈现出“一弱一强”的基本特征,行业发展逐渐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弱”主要体现在,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延续回落态势,钢铁、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需求持续低迷,传统物流业务服务价格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继续下滑;“强”则表现在,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供应链管理有新的
期刊
作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每年冬春两季频发的沙尘暴,直接影响着首都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