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着对通识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深入到学校的广大师生当中,并且要构建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要逐步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在学校开设高水平的通识教育的讲座以引导通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优秀大学生。
关键词:通识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11-01
1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它是一种具有广泛性、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把通识教育看成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大学的整个的办学思想或观念,即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这是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广义的理解。另外一层就是把通识教育看成是不直接为将来学生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这是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狭义理解。
1.2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的理念,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但是通识教育在地方普通高校因为受师资、资金等问题制约被严重忽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让人感觉情商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地方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普通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仍然较为模糊,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来实现,而各高校为了迎合通识教育的潮流,通常会把现有的一些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范畴。
2.2 地方普通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现有课程的目标过多强调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应该掌握而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从而在学校教育中就已经忽视了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
2.3 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现状的日益严峻,地方高校因生师比的严重失调而导致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的学习侵占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国家规定统一的课程又很多,学校能自主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寥寥无几。因而各个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是对这些课程缺乏系统的、符合校本特色的课程规划。往往各个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比较零散和随意,没有使这些课程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形成合力作用。
2.4 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匮乏
地方高校因学生规模的急速扩张而导致了专业课教师的严重短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都没有经过助教阶段的培养就被直接放上了讲台。地方高校想要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就必须在师资、经费等方面首先满足专业课的发展,这种做法就致使学校在师资的引进、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等方面都是首先向专业课倾斜的,从而导致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教师不愿意付出精力去从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3 应对的策略
3.1 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深入到学校的广大师生当中
学校要在教师和学生当中树立通识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智商而且具有情商,这种教育力图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的环境,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学生的价值的判断力以及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学校要将这种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校的广大师生当中。
3.2 构建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每所高校的层次不同,所拥有的师资、资源等条件各有不同,因此,没有必要对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大一统的管理方式,而是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各高校要对现有的师资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针对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3.3 逐步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各地方高校中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的教师非常之少,现有的教师所受的教育大都是非通识教育,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也需有一个转化过程,而且还需要他们从知识结构上也要进行有效的储备,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通识教育的教学课程。因此,只有学校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并在职称评定、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才能逐渐建立起一只适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3.4 开设高水平的通识教育的讲座以引导通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制定通识教育的目标和具体落实的措施,但是首先要在学校的师生中间宣传学校通识教育的理念,让广大师生对这种理念有一个认同,这就需要聘请一些在通识教育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来校举办系列讲座,介绍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最新理念,并结合实际对学校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措施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学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
总之,地方普通高校虽然没有一流的师资与办学条件来满足开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我们也不能放弃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只有结合实际开设适合自己学校条件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才能培养出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5.
[2] 孙洋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2008(7).
[3] 李曼丽.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的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吴新中.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73.
关键词:通识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11-01
1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它是一种具有广泛性、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把通识教育看成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大学的整个的办学思想或观念,即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这是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广义的理解。另外一层就是把通识教育看成是不直接为将来学生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这是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狭义理解。
1.2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的理念,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但是通识教育在地方普通高校因为受师资、资金等问题制约被严重忽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让人感觉情商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地方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普通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仍然较为模糊,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程来实现,而各高校为了迎合通识教育的潮流,通常会把现有的一些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范畴。
2.2 地方普通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现有课程的目标过多强调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应该掌握而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从而在学校教育中就已经忽视了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
2.3 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现状的日益严峻,地方高校因生师比的严重失调而导致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的学习侵占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国家规定统一的课程又很多,学校能自主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寥寥无几。因而各个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是对这些课程缺乏系统的、符合校本特色的课程规划。往往各个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比较零散和随意,没有使这些课程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形成合力作用。
2.4 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匮乏
地方高校因学生规模的急速扩张而导致了专业课教师的严重短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都没有经过助教阶段的培养就被直接放上了讲台。地方高校想要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就必须在师资、经费等方面首先满足专业课的发展,这种做法就致使学校在师资的引进、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等方面都是首先向专业课倾斜的,从而导致了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教师不愿意付出精力去从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3 应对的策略
3.1 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深入到学校的广大师生当中
学校要在教师和学生当中树立通识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智商而且具有情商,这种教育力图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的环境,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学生的价值的判断力以及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学校要将这种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校的广大师生当中。
3.2 构建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每所高校的层次不同,所拥有的师资、资源等条件各有不同,因此,没有必要对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大一统的管理方式,而是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各高校要对现有的师资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针对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3.3 逐步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各地方高校中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的教师非常之少,现有的教师所受的教育大都是非通识教育,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也需有一个转化过程,而且还需要他们从知识结构上也要进行有效的储备,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通识教育的教学课程。因此,只有学校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并在职称评定、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才能逐渐建立起一只适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3.4 开设高水平的通识教育的讲座以引导通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制定通识教育的目标和具体落实的措施,但是首先要在学校的师生中间宣传学校通识教育的理念,让广大师生对这种理念有一个认同,这就需要聘请一些在通识教育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来校举办系列讲座,介绍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最新理念,并结合实际对学校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措施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学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
总之,地方普通高校虽然没有一流的师资与办学条件来满足开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我们也不能放弃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只有结合实际开设适合自己学校条件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才能培养出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5.
[2] 孙洋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2008(7).
[3] 李曼丽.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的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吴新中.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