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格调与画家品性间的接续关系

来源 :文艺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笔墨语言所表达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从古圣先贤们浑厚华滋、苍古高远的作品来看,实际上脱离不了中国古代文人始终秉承的人格与风范。这种坦荡雄健的品格,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画作品历朝历代积淀孕育的格调,另一方面也是画家们内心深处的人格理想与思想内核。
其他文献
新发见的张荫麟佚文五篇,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通过对明末抗清女杰刘淑英心期志业、文学审美和人格精神的发微,与其他篇什一同构建了张荫麟对晚明以降女性文史研究的互文关系,凸显了他“颂红妆”的独特研究视角,以及对历史上“奇女子”的着意与同情;二是补充了他在抗战时期密切关注现实和议政的一些基本文献;三是《关于中国科学史论文集录》一文不仅可以见出他对于科技史研究的史料储备,还隐现了他的传统医学、音律学等未及展开的科技史研究维度.
在理查德·耶茨的创作生涯中,处女长篇《革命之路》获得过短暂的高光时刻,然而后续作品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直到20世纪末,耶茨的文学价值才得以整体确立。通过对耶茨生前出版的小说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耶茨惯用极为冷静克制的新现实主义手法,触碰和描摹二战后美国人际社会的苍凉质地,曝光平凡美国人的各种难言隐痛,以便探寻超越生存现实的可能。而耶茨凄苦短促的人生经历,更为其文学创作注入了浓重的个人底色。
贫民窟作为一种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鲜有立体呈现.刘云若小说大量描绘都市繁华气象下的贫民窟,通过对“城市的阴影”的现实投射,揭示了现代城市病的重要表征.作者着力挖掘城市两极空间的“秩序化”及其所强化的“看不见的城市”特质,从阶层分化的视角来反思现代都市.刘氏的贫民窟书写表现了天津近代城市化的特殊产物,也反映了全球城市化发展模式造成的一种普遍现象.
《奥德赛》是著名的英雄史诗,描写了奥德修斯返乡这一完整统一的行动。荷马不仅运用双线叙事交叉讲述奥德修斯的归程和家中的情境,还采用了倒叙、补叙、插叙等手法。本文主要分析《奥德赛》的叙事结构,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史诗中的呈现方式,探索奥德修斯在不同时空中如何面对世界和命运。
作为“易堂九子”中最年幼的文学家,魏礼自幼随兄长习文,奉亲隐居翠微山中,壮年游历天下,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在清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隐居山林的前朝遗民,魏礼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无法正常表达出来,只有借咏史之名才能略为抒发,因此,魏礼的咏史诗,是我们探究其遗民情怀的重要载体。
新世纪诗歌在网络传播的助推之下,呈现出诸多异于前代的特点.传统纸媒刊物也从诗歌传播的主流平台转变成为诗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诗歌传播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中,纸媒诗歌刊物在承受多重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刊,一方面坚守艺术准则,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刊物改革,卓有成效但也留下许多遗憾和教训.同时,诗歌民刊也在新世纪经历了不小的变化,成为纸媒诗歌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特色的重要部分,经过古代先民们的热情传颂,传统士大夫文人的艺术加工,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具有鲜活鲜活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浦江清先生的《八仙考》正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其全面而系统的考察,细致而严谨的研究,为我们树立了学术研究的典范,更为民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今,新技术的革新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改变了文艺生态,文艺的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和审美取向。艺术创作的数字化、智能化促使艺术观念表达、传播纬度等得到纵深发展。从技术美学出发,研究技术美学的文化语境、分析技术与艺术融合之后为艺术带来的视觉化呈现和受众审美转向、技术美学的文化思辨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为未来技术与艺术更好融合具有启示意义。
艺术的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艺术的种类是多样的,时代不同,艺术追求的格调是多样的,但作品要有高远,有深度,有厚实是需要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达到“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不仅要从自身技法的不断凝练中获取,不仅要从生活里的悲欢中感悟,更要从姊妹艺术中涉猎,不可忽略,不断交融,扎根传统,用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等多样素材来浇灌,方可花开不败,历久弥新。
“红色经典”具有一种崇高之美,记录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党人的理想主义激情与革命英雄主义,它肩负着建构主流话语、重塑民族文化的思想重任。面对大学生不爱阅读“红色经典”的现状,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动能、以思想为指引,来激活“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让大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活力。